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被国际社会关注的两大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存在着日趋严重的矛盾与冲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总结和归纳,并结合云南省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实例,提出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周边社区发展,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在全球环境基金资助下,开展了环境教育.为加大自然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省林业厅为项目保护区制定了社区教育规划,向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群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以增强其环境保护技能,转变不重视环境教育的旧观念,促进和发展社区与保护区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驾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分析了保护和拯救天然华山松母树林、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和周边社区的发展需要。在有利于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社区分布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保护区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不同海拔和距离范围的3个农村社区为例,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覆被情况,了解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PRA)掌握社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周边社区产业转型及其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依赖的改变。结果显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和经济来源已从原来的高度依赖保护区自然资源转变为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发展模式,经济林种植获得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66%以上;离自然保护区最近的汉龙村依托缓冲区丰富的鸟类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链条,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人均收入的12.85%。由此可知,自然保护区建立30余年来,特别是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促进了周边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重要的生态意义。文章介绍了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概况,分析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是同一纬度上最具保护价值的生物基因库,并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行综合保护与发展,积极开发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促进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使保护区建设实现持续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模式,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目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社区共管的基础提出了适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遗憾的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来自周边社区不断增加的压力,社区居民需要使用自然资源,而且常常是过度地利用,直接影响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实施社区共管、合理生态补偿、加大宣传教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变生活能源模式等5项建议,促进社区与保护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社区共管工作的目的意义社区共管是组织群众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这是我省实施GEF项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来,引进国外的一种新思想、新方法。  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生产、生活的威胁,过去我们仅依靠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等手段保护自然资源,这远不能适应保护管理工作需要,使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寻求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我省5个自然保护区,受到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在佛坪、太白、周至3个保护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然保护区多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的贫困落后地区,且在有关法律条文规定下,居民对保护区内资源利用受限,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中众多的社区居民给自然保护区管理带来压力,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文中通过对重点区域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的差异,并针对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口众多、经济水平受限等,提出降低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多形式提高居民收入、发展生态旅游和加强可持续经营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周边社区居民的资源利用,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必然会给保护区造成影响.实现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对保护区的公共投资、实施生态补偿措施、提倡社区参与和共管模式、合理开展生态旅游等管理创新策略,可以将两者的冲突转化为合作,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受到严格保护,不具备生产价值,但其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对自然保护区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在保护区管理和相关政策方面做出最优决策。文中通过对自然保护区价值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得出,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估正趋向于动态化、规范化、多学科融合以及向中尺度扩展,目前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估的核心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价值评估结果的高低取决于“价值观”,对价值的“理解”需要更加严谨并不断进行修正,应建立反映“人—地—生态”和谐共处的自然保护区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物而划定的特殊区域对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及自然保护区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类型越来越多,自然保护区也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严重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经济活动及其对保护区的影响方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价值取向从社会、人际伦理向生态价值的转向。它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使社会发展控制在确保生态平衡的范围之内。因而,生态伦理可以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浅谈脆弱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特征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脆弱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对脆弱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针对脆弱森林生态系统提出恢复与重建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自然资源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此,本文着重阐述了湖北万朝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条策略,希望给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着手,分析了保护区的自身建设问题以及与当地民族社区发展的矛盾,进而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和谐社会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措施,从其特点及结构上符合社会学中狭义社会的标准,其和谐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明确和谐自然保护区的涵义,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审视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指导其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资源保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顺,法制建设不完善,资金的筹措渠道少和投入严重不足和与社区发展不协调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拓宽自然保护区资金渠道,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