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布 藜麦(学名: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又称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等,是苋科藜属双子叶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秘鲁和玻利亚境内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沿岸。早在5000~7000年前,藜麦就被安第斯山的居民驯化种植和食用,其籽粒是当地居民的传统主食。在藜麦的滋养下,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印加文明,并将藜麦尊为“粮食之母”。藜麦生长在海拔4500m左右的高原上,适宜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地区。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智利和秘鲁境内,在欧洲、非洲与亚洲地区种植越来越广泛,北美也有少量种植。1980年,美国植物学家将藜麦从南美引入科罗拉多州,作为宇航员的日常口粮,并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特色农作物,2000年后藜麦开始被营养学家们认可并推荐,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引进和栽种。中国于1987年由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牧科学院开始引种试验研究,并于1992年和1993年在西藏境内大范围小面积试种成功。2008年藜麦在山西省呈规模化种植。2014年山西省仅静乐县藜麦种植面积就达到1.5万亩,占山西省藜麦总种植面积的67%,总产量达1250t,成为全球第三大藜麦产地,获得了“中国藜麦之乡”的美称。2014年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开始较大面积种植藜麦,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有山西、吉林、青海、甘肃以及河北等,目前总种植面积约5万亩。  相似文献   

2.
正一、藜麦概述藜麦,属苋科(原藜科)藜属,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玻利维亚和秘鲁,距今已有5000~7000年的古老种植历史,在当地土著居民中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原始的方法作为主粮种植。(一)藜麦的营养特性种植藜麦,主要是收获其籽实作为粮食食用。藜麦备受关注的最主要特点是高蛋白、近乎完美的氨基酸组成以  相似文献   

3.
藜麦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苋科藜属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具有大约5000~ 7000年的种植历史,是当地印加人备受推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些年因为其全面的营养价值和均衡的氨基酸比例以及药用保健价值收到追捧,引起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为了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方向的参考,通过对国内外对藜麦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归纳了在藜麦的引种栽培、营养成分分析、产品开发利用、遗传谱系研究、抗逆性研究、抗病虫害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在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藜麦在低海拔地区产量和品质降低、藜麦的多种药用保健作用、藜麦副产物的利用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并分析了藜麦作为一种杂粮作物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引种栽培以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安阳地区藜麦种植常见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藜麦属藜科双子叶植物,原产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其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养育了印加人民,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其营养价值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近些年由于需求旺盛,我国也开始引种藜麦,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于2013年开始引种藜麦,通过2年的种植,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将遇到的这些问题和对策列举出来,以期能为种植藜麦的相关人士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1播种深度、播种时间问题及对策藜麦是双子叶植物,而且子粒小、发芽能力弱,播  相似文献   

5.
中国藜麦产业现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藜麦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种粮食作物,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我国山西、吉林、青海、甘肃、河北等地开始较大面积地种植藜麦。通过科企结合,初步形成了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栽培方法,获得了一批性状稳定的育种材料,认定了藜麦品种1个。然而,我国藜麦生产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专用生产加工设备较为缺乏,加工产品多为藜麦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国内藜麦产品的销售以电商为主,缺乏实体销售,藜麦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国际市场藜麦需求强劲,藜麦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政策性调减,藜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通过加快品种培育和生产加工设备研发,丰富产品种类,藜麦必将在“调结构,转方式,保增收”的农业政策落实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藜麦是美国宇航员的首选太空食品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唯一全营养食品,是国际公认的全营养完美食品。 藜麦原产地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2011年在我国山西种植成功,某些品质指标比原产地的藜麦更加优秀,国际上将藜麦称为“超级谷物、营养黄金、未来食品”,其食用功效被权威机构广为推崇,是补充脑力的理想食物。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在云南2 000 m海拔的山区种植的藜麦品系,本研究从玻利维亚引进红、黄、黑、白4个籽粒种皮颜色不同的藜麦品系种植于云南拖布卡、小哨2个生态点,通过对4个藜麦品系旺长期植株农艺性状、叶片光合能力、叶片生理性状及籽粒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的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拖布卡4个藜麦品系的旺长期农艺性状、叶片光合色素指标、叶片生理指标总体高于小哨,2个生态点黄藜麦植株旺长期生长势最好,黑藜麦、红藜麦居中,白藜麦较差,且4个藜麦籽粒的品质指标均存在差异。拖布卡生态点4个藜麦品系的平均公顷产量高于小哨生态点,2个生态点均是黄藜麦产量最高,红藜麦和黑藜麦产量无差异,但他们均显著低于黄藜麦,白藜麦产量较低。因而,黄藜麦、红藜麦和黑藜麦是最适宜在2 000 m海拔范围推广种植的主要藜麦品系。本研究为云南省藜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利用及栽培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藜麦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但目前尚未有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区藜麦种植的报道。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小、马铃薯连作导致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为调整种植结构,进行了藜麦引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藜麦从播种至收获全生育期为127~135d,2015年5月3日播种处理开花至成熟时间较长,达65d,有利于子粒的物质积累;藜麦株高较高,平均为172.5cm,各处理间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均呈极显著差异,5月3日播期处理单株干物质量表现最高;不同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以5月3日播期处理产量最高,实测产量为5 106.3kg/hm 2。因此,藜麦适宜在阴山北麓区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其最适播期为5月初。当地发展藜麦生产需要解决抗旱播种和后期倒伏问题。  相似文献   

9.
屈洋 《中国种业》2016,(1):82-82
<正>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唯一的植物界全蛋白谷物、唯一的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类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藜麦富含矿物质,是"三高"人群的理想食物,特别是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同时藜麦低脂、低升糖、低淀粉和易消化,对孕产妇、婴幼儿、运动员、素食者、减肥塑身、病后康复者非常适宜。对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0.
山西静乐:藜麦育种有侧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藜麦是南美洲高原区安第斯山的主粮之一,1980年开始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开始了对其包括基因序列及食品开发的研究。一件有说服力的事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已经对藜麦做了全方位的详细研究,包括未来如何在太空环境里水培藜麦供宇航员食用等太空开发项目。藜麦为何引起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宇航局如此大的兴趣?道理很简单,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在藜麦中的含量达到14%~22%,并且其均衡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被称为全蛋白,这使藜麦成为植物界中最接近完美的食物之一。同时,藜麦中不含麸质,其他营养素也非常理想。但由于藜麦的种质资源中大多数只能用于高山区种植,因此大面积种植一直是个难题。如今,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我国已经培育出了可以在中西部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并正在向藜麦产业化进军。未来,藜麦作为提供优质蛋白质的成员,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而作为食物多样化的一员,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相似文献   

11.
<正>首届中国藜麦产业(长春)高峰论坛于2015年8月12-13日在长春举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中国代表处代表、联合国项目事务厅(UNOPS)产业合作高级官员、藜麦原产国秘鲁及厄瓜多尔的官员以及国家和省市主管农业相关负责人、国内外研究藜麦的学者、藜麦种植及产品开发的企业家等各界人士齐聚长春,为推进中国藜麦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会后参观了吉林省永吉县万亩藜麦高产示范基地。藜麦属于苋科植物,营养和食用价值超过其他谷物,被联合国定义为"唯一单体即可满足  相似文献   

12.
<正>藜麦,别称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金谷子等,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作物,由于具有独特的、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养育了印加民族,被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鉴于其在油脂、蛋白质、脂肪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平衡结构,及其富含矿物质、维生素、脂肪酸和抗氧化剂等特性,并可降低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而被誉为功能性食物,同时被列为"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北京市从2015年开始引进藜麦种植,经过几年的试种,逐渐找到了适合北京地区种植的品种、适宜播期、播深、密度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温室藜麦蔬菜的栽培方法,以北京收获的藜麦籽粒为试验材料,从藜麦蔬菜生长动态监测、播种量与播种方式比较、肥效对比、机械播种量筛选、藜麦叶片与籽粒及其他蔬菜的营养成分比较等方面进行报道,旨在为生产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藜麦蔬菜是一种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钾、镁,低钠的健康蔬菜,从播种至采收需要≥10℃积温933.24℃。为便于机械化生产和保证群体整齐度,建议选择条播方式,播种量22.5~24 kg/hm 2,产量可达15143.55~15442.95 kg/hm 2。施用羊粪、鸡粪和不施肥比较,以施用羊粪产量较好,可食用部分产量15722.10 kg/hm 2。  相似文献   

14.
为能给土壤贫瘠地区藜麦高产优质种植的钾肥施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钾肥量条件下(0、40、60、80、100 kg/hm2)藜麦的干物积累、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等。结果显示:藜麦干物质累积量随藜麦生长而增大,变化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干物质累积速度呈先增后减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出苗55 d开始,施用钾肥处理T1、T2、T3、T4较不施用钾肥处理T0显著提高藜麦株高、茎粗等生长指标及叶绿素含量。施用钾肥延长了藜麦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施钾量越大则延长时间越长。施用钾肥量为80 kg/hm2的藜麦增产结果最佳,产量高达6519.10 kg/hm2;蛋白质含量最高,为7.81%。综合试验结果,钾肥施用量为80 kg/hm2可作为试验区藜麦栽培种植的最优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梅丽 《作物杂志》2022,38(6):14-5
藜麦营养全面,植株转色后花色艳丽,观赏期长达40d左右,且耐旱、耐寒,是一种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保健食粮。北京市自2015年引种藜麦,在适宜种植区、适宜品种筛选、营养品质检测、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探索、菜品开发和技术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北京藜麦适应性栽培研究表明,藜麦在海拔≥300m、年均气温≤12.5℃、年均积温≤4802.0℃·d、年均光照强度≥2268.7lx的区域可正常成熟;“陇藜1号”、“陇藜3号”、“红藜1号”和“红藜2号”4个品种表现优良;藜麦米富含蛋白质,特别是“红藜1号”和“红藜2号”蛋白含量高达19.6%~20.0%;围绕栽培、农机、植保三大关键环节集成的藜麦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在京郊示范应用面积为453.33hm2,应用率达100%;与一茬籽粒玉米相比,藜麦增收3.77万元/hm2。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效率低和没有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因素制约了藜麦在北京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应从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提高藜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及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制度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强北京藜麦产业,让藜麦的“小生产”能够在“大市场”中找到“微需求”,卖出好价钱。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适宜天祝藏族自治县土壤、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藜麦品种,将引进的9个藜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观测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分析各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引进藜麦品种产量排序依次为陇藜1号>青黑藜2号>青藜2号>陇藜4号(CK)>白藜2号>青白藜1号>青海都兰白藜3号>红藜麦>黑藜麦,其中陇藜1号、青黑藜2号和青藜2号均较CK显著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8.53%、16.95%、7.91%,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相关性分析表明主穗长与侧枝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藜麦的产量主要取决于主枝穗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中国种业》2020,(8):112-113
结合多年藜麦试验种植结论和生产实践,初步总结概括出了一套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从藜麦品种、茬口选择、整地要求、施肥水平、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藜麦种植提供技术参数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藜麦覆膜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总结了藜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藜麦覆膜栽培技术的比较优势,探讨了藜麦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的光、温、水、土效应和藜麦生长发育的响应,评价了藜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增产和增收效果,明确了藜麦覆膜栽培技术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分析了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并初步总结出藜麦覆膜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藜麦覆膜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藜麦因为营养全面且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盐碱等特点而受到研发者及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综述藜麦栽培、收获、饲料化利用及产品加工等环节中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配套适宜的栽培方法,建立藜麦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提高藜麦收获纯度,保证藜麦品质,加强藜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提高藜麦米综合质...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藜麦抗倒伏高产群体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通过设置品种和密度两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藜麦品种的形态指标、茎秆力学特性、生理指标等的差异及其与群体倒伏率和产量的关系,以期明确藜麦抗倒伏高产群体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结果表明:藜麦倒伏均发生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且随着密度增大群体倒伏率显著增加,陇藜1号的倒伏率明显低于K2。藜麦茎粗、主茎分枝数、单株叶面积、茎秆干质量、穗干质量、单位茎长干质量、茎秆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茎秆折断力度、压碎强度、穿刺强度、单株粒质量均随着密度增大呈降低趋势,株高、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密度处理间的千粒质量无显著差异;除株高和产量外其余指标与倒伏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区,藜麦品种陇藜1号和K2实现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5.9,14.1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