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特  王蜜蜂  赵强 《作物学报》2022,(2):396-409
为探明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互作效应,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50 (N1)、300 (N2)、450 kg hm–2 (N3) 3个施氮(纯N)水平, 525 (D1)、1050 (D2)、2100 g hm–2 (D3) 3个缩节胺水平,交互共9个处理。研究滴施不同剂量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与氮肥互作效应对棉花农艺性状影响显著,在低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延缓作用减弱甚至消失。N1处理下, 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果枝始节高、第4果枝长、第7果枝长分别增加12.07、1.54、1.28和1.20cm。在正常或高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其控制效果并不随缩节胺剂量增加而增强,N3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第1果枝长、第2果节间平均长度分别降低1.05、1.68和1.52cm。棉株的株高、茎粗与果枝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N3处理相比N1处理分别增加3.30 cm、0.75 mm与0.29台;其果枝长与果节间长在不同施氮量间无明显差异。D2处理相比D1与...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无人机喷施缩节胺的调控效果,开展无人机和机车在棉花打顶前后喷施缩节胺化调对比试验,分析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棉花打顶前后利用无人机和机车喷施缩节胺化调,与机车化调相比,无人机化调会推迟吐絮期2~3d;棉花打顶后株高和果枝台数增加,叶龄略降低;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减少,棉花产量、绒长和...  相似文献   

3.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 4、6×10 4和9×10 4株/hm 2 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密度范围内,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与低密度(3×10 4株/hm 2)相比,高密度处理(9×10 4株/hm 2)棉花单铃重降低,衣分提高,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增加,密度对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使棉花株高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冀南地区高密度(9×10 4株/hm 2)处理棉花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新型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索棉花规模化种植过程中抑制赘芽滋生、简化整枝管理的新技术。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多铃专家、艾氟迪与生长调节剂缩节胺(DPC)的对比试验,对棉花植株形态、赘芽生长、成铃空间分布以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多铃专家、艾氟迪后,对棉株上部主茎节间平均长度和中上部果枝平均长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弱于缩节胺;单株赘芽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小于缩节胺处理,单株赘芽鲜重为对照的54.8%和49.4%,单株赘芽干重为对照的53.2%和54.8%,单株赘芽总长度为对照的69.0%和58.1%;单株成铃数比对照高7.0%和12.3%,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2.6%和10.2%,多铃专家处理提高了棉株内围铃数,艾氟迪处理则主要增加了棉株外围铃数,两者还有增加主茎叶腋处桠铃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缩节胺对棉花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DPC(缩节胺)对新陆早36号、993和新陆中26号棉花品种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DPC可以促使叶绿素合成,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全效能强;可以有效地降低果枝始节、始节高和株高,增加有效果台数、单株成铃和铃重,减少脱落;打顶后喷施缩节胺,可以塑造棉花理想株型,对倒二枝果枝长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倒三枝,最小是倒一枝。  相似文献   

6.
通过小区试验探究喷施氟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为研究区开展化学打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棉花品种新陆早4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生育期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对氟节胺化学打顶技术进行了综合的技术评价,结果表明:化学打顶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但显著低于不打顶处理(P0.05);主茎平均节间长度与人工打顶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打顶后显著降低了棉株的主茎节数,且化学打顶显著高于人工打顶(P0.05);化学打顶后植株果枝数比人工打顶提高59.9%,棉花上部果枝结铃数及内围铃数略高于人工打顶,但铃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P0.05),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滴灌量变化对化学打顶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选用氟节胺复配型和缩节胺复配型两种打顶剂,分别设3种不同滴灌量,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棉花农艺性状、机采前脱叶效果及产量变化,分析不同滴灌量条件下棉花化学打顶株型变化及产量效应。【结果】打顶处理与滴灌量处理对棉花株高及果枝长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其中化学打顶×中滴灌量组合较化学打顶×高滴灌量组合株高平均降低6%,果枝长平均变短12%,产量差异不大;而较化学打顶×低滴灌量组合株高增加13%,果枝长平均增加14%,籽棉产量却增加7%。化学打顶与人工打顶之间脱叶率及杂叶率无显著差异,而较低的滴灌量可以加快化学打顶棉花的脱叶进程。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虽显著降低了上部果枝铃重,但对衣分及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喷施打顶剂后的2次灌水控制在中滴灌量(32 m3·667 m~(-2)),不仅可以调节化学打顶棉花的株型和脱叶进程,还可以在不降低籽棉产量的同时减少滴灌量,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对棉花株型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效应。【方法】在河南安阳进行了鲁棉研28号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试验,种植密度设置了1.5万、4.5万、7.5万、10.5万、13.5万株·hm~(-2)等5个水平,缩节胺用量设置了0,195,390 g·hm~(-2) 3个水平。【结果】提高棉花种植密度,节间长度和株高增加,果枝倾角、主茎叶倾角减小,叶片和茎干物质分配系数减小,导致个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增大缩节胺用量,可减小棉花果枝方位夹角、株高,增加果枝倾角、叶长和叶柄长,铃干物质分配系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密度和缩节胺对果枝夹角、果枝倾角、株高、叶和果实的干物质分配系数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对棉花空间成铃结构存在互补效应。在缩节胺用量为390 g·hm~(-2)、种植密度10.5万株·hm~(-2)时,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14 362 kg·hm~(-2),籽棉产量最高(3 257.4 kg·hm~(-2))。【结论】综合产量和品质效应,密度保持在7.5万~10.5万株·hm~(-2)、缩节胺用量在195~390 g·hm~(-2)时棉花均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对指导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和培育机采棉最佳株型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化学打顶对于抑制棉花顶端的无限生长和实现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而合适的打顶剂则是简化栽培管理的关键。采用自主配制的3种化学打顶剂(Z1、Z3和Z4)和市场上购买的氟节胺(Z2)、增效缩节胺(Z5)和缩节胺粉剂(Z6)3种化学药剂于花铃期(7月26日)进行喷雾(对照为不打顶),于吐絮期对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植株上部(第9果枝)、中部(第5果枝)和下部(第2果枝)3个部位果枝长度、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进行考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打顶剂均对棉花的株高和果枝始节高有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上部果枝长度,增加了棉株的有效结铃数,增加了纤维产量,部分打顶剂对棉花纤维品质有轻微的影响,其中Z4处理在株型、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在棉花上施用有机水溶微肥,研究有机水溶微肥对棉花黃萎病的防效及对棉花农艺性状、棉株结铃空间分布、空果枝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棉花滴水期,有机水溶微肥分次滴施对黃萎病有一定防效,8月10日和9月5日调查结果显示,有机水溶微肥对黃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31.0%和38.2%;施用有机水溶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影响,株高较对照增加0.4cm、始节高增加0.6 cm、始节位增加0.4节、果枝增加3.5台、单株铃数增加1.4个;中、下部空果枝分布分别比对照少0.4台和0.2台。施用有机水溶微肥对棉花有增产效果,有机水溶微肥处理棉花单产比对照增产24.9 kg/667m~2,增产6.3%。  相似文献   

11.
翻耕深度对膜下滴灌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翻耕深度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设置3个翻耕深度(10 cm、30 cm和50 cm )处理,研究不同翻耕深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深度对棉花生育进程影响显著,翻耕30 cm和50 cm分别比翻耕10 cm全生育期延长20天和25天。同时翻耕深度增加使棉花株高、果枝数、主茎叶片数和单株铃数均显著增加,LAI增大。翻耕深度增加,棉花中、下部结铃比例减小,上部铃比例显著增加,同时皮棉产量显著增加,翻耕30 cm比10 cm增加52.9%,翻耕50 cm比30 cm增加9.2%。而收获株数和单株结铃数增加是皮棉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认为,深翻耕有利于连作棉田棉花生长及产量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为了解新疆棉花铃柄长与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纤维品质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通过两年比较试验,跟踪调查了棉花主栽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纤维品质,总结了两年的主要气候数据,并将这些与铃柄长做了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棉花各品种的铃柄长与棉花主要生长阶段6-8月的最高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的关系;与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有效果枝、单株铃、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成正相关,与株高、无效果枝成负相关;与衣分、果枝数和折合亩产均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与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与整齐度指数大致呈正相关,50%参试棉花品种(系)的铃柄长与纤维断裂比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剩余50%呈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甘肃彩色棉花抗旱性农艺性状指标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抗旱性不同的白棉、棕棉和绿棉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 通过水分亏缺控制试验,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下, 各彩色棉花的籽棉产量、株高、叶片数、单株成铃数、有效果枝数、果节数、收获指数、茎粗、籽指和上半部分纤维长度均相应的降低; 抗旱指数与株高、果节数、单株成铃数、花铃期叶片数、有效果枝数、籽指、单铃重、收获指数、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 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花铃期叶片数可作为不同色彩棉花简单、直观的抗旱性鉴定指标, 有效果枝数、株高、果节数、收获指数和籽指也可作为彩色棉花抗旱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岱字棉曾经作为中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重要亲本来源之一,促进了中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挖掘具有优良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及为高效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围绕岱字棉来源的147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纤维品质性状和主要农艺进行各类分析,包括相关性分析、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岱字棉来源的147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单株铃数(25.099%)、最小的为株高(5.495%),主要纤维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伸长率(7.904%),最小的为整齐度指数(1.047%),遗传多样性指数以果枝数最高(2.345),第一果枝节位最低(1.9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果枝数、单株铃数、株高、第一果枝高度之间,衣分,伸长率,马克隆值之间和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伸长率与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7.931%,第1主成分主要和棉花纤维品质相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单株铃数、株高、果枝数等农艺性状相关,第3主成分表现出棉花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互影响,第4主成分与第5主成分均和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相关;聚类分析将147份来源岱字棉的陆地棉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筛选出‘洞庭3号’(岱56-37)、‘安棉3号’、‘中7259’、‘沙帽长桃’(纱帽长桃)、‘赣棉11号’可以作为改良棉花产量构成的材料加以利用,没有马克隆值A级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1987年试验基础上,1988年继续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密度、氮素、单株果枝数及缩节安化控四项农艺措施进行综合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产量、成铃分布、亩果节回归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筛选出亩产子棉225kg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给出了该优化组合最佳的成铃模式和分布特点。此外,还给出了该优化组合的亩果节数、蕾铃脱落率的动态变化曲线,为该优化方案实施时提供诊断指标和参数。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索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在棉花生产中适宜的滴施量,为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依据。于2020年4-10月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CK)、750(A)、1050(B)、1350(C)和1650g/hm2(D)5个处理,分析不同艾氟迪滴施量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籽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艾氟迪滴施量对棉花的株高和茎粗无显著影响,对其叶枝长和果枝长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艾氟迪滴施量的增加,棉花的果枝台数、有效棉铃数、单株及其各器官(茎、叶、铃)干物质质量均基本表现为增加的变化趋势,各处理表现为D>C>B>A>CK;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均比CK处理显著提高,进而提高籽棉产量,其中以D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269.70kg/hm2,较CK、A、B和C处理分别提高12.45%、11.57%、7.68%和1.82%。艾氟迪处理水平与棉株整齐度、断裂比强度、纤维长度呈正比,均以最大滴施量D处理最大,而对短纤维率和马克隆值有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棉花栽培中艾氟迪滴施量以1650g/hm2处...  相似文献   

17.
以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ZD-90和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s GK3为材料,以陆地棉标准系TM-1为对照,研究了镉(Cd)胁迫下棉花生育期内的植株生长、产量、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d对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Cd对植株的生产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植株生长量、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显著降低。Cd胁迫对棉花单株铃数、铃重和单铃种子数的影响较大,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Cd处理间的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棉花植株体内的抗氧化化物酶(POD、SOD和CAT)活性在棉花生长发育的初期或低浓度胁迫条件下迅速升高,但随着Cd浓度的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受到抑制。植株体内累积的MDA含量则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3个品种比较,TM-1对Cd较敏感,ZD-90次之,s GK3受Cd胁迫的为害相对较轻,是一个较耐Cd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