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高州油茶 Camellia gauchowensis 果实生长特性和油脂转化特点,对不同时期油茶果的 主要经济性状和干仁含油率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6 月份以后,高州油茶果实呈现缓慢生长期、快 速生长期和平稳生长期 3 个阶段,快速生长期的单果质量和果径生长量分别占总生长量的 63.31% 和 38.06%。鲜出籽率和干出籽率经历停滞期、快速上升期和稳定期,在 11 月中旬达到最高值。油茶果在 整个生长期中,鲜籽含水率逐步降低,至 12 月 2 日降至 44.31%。干仁含油率在 12 月初达到最高值,缓 慢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和生长平稳期的增长量对最高值的贡献比率分别为 4.36%、27.21% 和 67.16%。高 州油茶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 4 种组成,其组分比例在不同采摘时期差异不显著。 油茶相邻两个大年间干仁含油率(产量)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野生油茶存在极大的潜在变异价值.以贵州铜仁地区野生油茶果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8个果实性状.结果表明:1)各果实性状分布范围为鲜果重23.7~171.6 g,鲜籽重8.8~73.1 g,籽数8~52粒,干籽重5.1~36.4 g,皮厚1.5~5.98 mm,果形指数0.77~1.58,干仁出油率9.29%~58.63%,鲜果含油率0.46%~15%;变异系数最大为鲜果含油率,最小为果形指数.2)各果实性状在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合朋溪镇的鲜果重、鲜籽重和干籽重均显著大于其余地区,籽数、皮厚、籽数、干仁出油率和鲜果出油率显著大于部分地区.3)大多数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鲜果含油率与干籽重和干仁出油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果形指数与鲜果重、鲜籽重、籽数、干籽重存在负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结果有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9%.本研究结果表明,铜仁地区野生油茶果实性状存在很大变异,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和丰富的遗传力,可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关帝山沙棘集中分布区段选设300块标准地的调查,阐述了该地沙棘性状变异状况的多样性和数量变异幅度,探讨各性状数量的频数分布特点,以及它们的自然类型的变化,分析了各性状间的相关。充分揭示了该地区沙棘性状变异的多型性和较大的变异谱,为进一步探讨山西省沙棘性状变异规律和选择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揭示青杨不同种群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变异规律,为进一步解析叶片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为青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4个青杨种群为材料,采集1~2年生枝条在温室扦插繁殖,移植苗圃,第2年春季平茬幼化,同年7月采集茎尖以下第7、8、9片新生叶测定苗期叶片14个表型性状(叶片形态性状、叶色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青杨的14个叶片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种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5.771%,表明种群间变异是主要的变异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56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柄相对长,最小的是叶绿素SPAD值。各种群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852%,其中内蒙古坝底(31号)种群变异最丰富,而河北龙泉(11号)种群变异最小,叶片表型性状稳定性最高。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仅叶色与其他叶片性状无明显相关,叶色遗传相对独立。通过聚类分析可将34个种群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长叶柄大叶类群、中等叶类群、短叶柄窄叶类群和小叶类群。结合类群分布和中国地形特点,中国青杨种群可划分为3个分布区,分别是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北缘地区(1区)、太行山和六盘山-秦岭之间的黄土高原地区(2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3区),其中1区以短叶柄窄叶类群为主(57.14%),2区中等叶类群占66.67%,而3区占比最大的为小叶类群(62.5%)。【结论】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河北蓝旗卡伦(17号)、内蒙古半截塔(30号)和内蒙古坝底(31号)种群多样性丰富,是多样性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的重点种群。叶片表型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强,青杨叶片呈现以海拔变化为主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选育油茶春花优良品种,以油茶杂交子代(YZ2×DY2)及亲本[母本(YZ2)、父本(DY2)]为研究对象,调查测定其花期和花器官性状,对花期性状进行分级,并对9个性状(花横径、花纵径、花柱裂数、雌蕊长、雄蕊长、花瓣数、花药数、盛花期相对时间、开花持续时间)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聚类分析。将盛花期相对时间和开花持续时间进行等距分级,筛选出符合良种选育目标的花期类型(95株)和极长持续期类型(43株)。9个性状变异系数为9.75%~35.74%,其中,盛花期相对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花柱裂数的变异系数最小。9个性状的中亲优势率范围为-23.17%~0.84%,除盛花期相对时间外均为负值,所有性状均出现超低亲和超高亲个体。杂交子代群体花药数与其他花器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盛花期相对时间与花横径、花纵径、雌蕊长、花瓣数、开花持续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花柱裂数呈显著相关(P<0.05)。根据聚类分析将杂交子代群体分为3个类群:Ⅰ类属于最早花期长花期型:Ⅱ类属于最晚花期短花期型:Ⅲ类属于中花期型。  相似文献   

6.
以泰山白首乌2年生种子苗为研究对象,开展初选不同单株叶片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泰山白首乌叶片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型变异,单株间变异系数范围从5.33%到54.56%.泰山白首乌叶片性状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指标间多数存在显著性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叶面积除与叶尖长呈不显著相关关系外,与其他指标性状值均呈极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高州油茶花粉特征。 方法 通过纤维素酶法、扫描电镜法、养分测定、TTC染色法等方法对花粉数量、花粉形态、花粉养分含量及花粉贮藏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 表明:(1)单枚花药的花粉量平均为2699粒,单花花粉数平均为461186粒;(2)高州油茶花粉大小属中等水平,极轴长44.66~54.08 μm,赤道轴长27.38~34.29 μm,呈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花粉萌发孔在正常状态下为三(拟)孔沟型;(3)高州油茶花粉养分中全N、全P、全K、全Ca、全Mg、全Zn和全B的含量分别为58. 72、7.73、8.65、1.94、1.22g·kg-1和135.93、2.73 mg·kg-1,全N、全P、全K、全Ca的含量与'岑软2号'的差异不明显,全Zn和全B含量与‘岑软2号’的差异明显;(4)低温、干燥条件有利于高州油茶花粉的贮藏,4℃干燥贮藏60d后花粉生活力保持在80%以上,-20℃干燥、-80℃干燥贮藏360d后花粉生活力仍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罗源国有林场20个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进行变异分析,各脂肪酸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0.99%~25.26%;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在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重复力最高,均为0.727;不饱和脂肪酸和油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11号、7号、19号、20号、17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无性系中排名前5。  相似文献   

9.
对风吹楠6个家系2年生苗木叶片的10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家系间和家系内叶片性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风吹楠家系间各叶片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各性状变异大小依次为叶面积叶柄长/叶长比叶面积叶长/叶宽宽基距/叶长叶长叶脉数叶厚叶宽脉左宽/叶宽;各叶片性状在家系间和家系内(除脉左宽/叶宽外)均达到α=0.01极显著水平,家系内的表型分化系数(61.21%)高于家系间,为其叶片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风吹楠10个叶片表型性状间两两相关性较大,为种质资源鉴定指标优化提供了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适应广东省种植的高州油茶优良品种,对高州油茶实生后代果实的19个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州油茶果实的各个性状在单株间、单果间、样地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样地内单株间果实各性状的变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样地间有15个果实性状的变异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单果间、样地内单株间及总体株间的变异规律,各果实性状根据其变异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基本遵循如下规律:烘干种仁质量、晒干种仁质量,烘干籽质量、晒干籽质量、鲜籽质量,鲜果含油率、鲜果质量、单果籽粒数、果皮厚度,鲜果出籽率、烘干果出籽率、晒干果出籽率,晒干籽出仁率、烘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纵径、横径、果径均值,果形指数。  相似文献   

11.
介绍高州油茶品种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经济价值以及提出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山东小果白刺的表型变异程度及变异规律。[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山东小果白刺5个群体种实和叶片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群体内变异是山东小果白刺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各性状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20.20%60.70%,平均值为40.71%;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值为9.34%,各器官的表型变异程度有叶片大小(8.99%)﹥种子大小(7.74%)﹥果实大小(6.77%)和种子形状(10.22%)﹥叶片形状(6.70%)﹥果实形状(4.35%);小果白刺10个表型性状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5个小果白刺群体被聚合成2类。[结论]山东小果白刺种实及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地理变异规律遵照随机变异模式。该研究结果为小果白刺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植物天然居群表型变异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天然居群表型变异研究可以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基础资料,也有助于了解植物适应性、探究其进化方式与机制,目前仍为许多学者所热衷。学者们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天然居群表型变异研究探讨植物适应性及其形成机制。本文从植物适应性研究角度综述了表型变异的空间格局、亲代与子代表型变异的关系以及表型可塑性等热点问题,并且评述了我国天然居群植物表型变异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高州市油茶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阐述了广东省高州市高州油茶种植和良种选育现状,分析了高州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资金、规划、种质资源保护、经营管理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促进高州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广西西南桦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桦天然分布区为研究对象 ,调查了 11个居群 190个单株的 12个表型性状指标 ,运用变异系数和巢式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 ;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表型变异的地理格局 ;并且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结果表明 ,西南桦天然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 ,居群分化较小 ;侧脉数、叶片基部至最宽处距离与经度、纬度显著相关 ,叶片长与经度相关显著 ,种翅宽与海拔显著相关 ,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而表型性状的Mahalanobis距离与地理距离间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为西南桦的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制定西南桦育种策略和天然林持续利用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东高州油茶苗圃及成林地调查,确定了高州油茶的主要病虫害及其为害特点。对部分病虫害进行防治药剂筛选及不同预防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对油茶炭疽病,25%嘧菌酯及遮荫网加塑料薄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褐足角胸叶甲和鳞翅目卷叶类害虫,绿僵菌M09菌株1×10^8孢子/g的防治效果达到100%。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stimate among- and within-population variation for juvenile growth and for growth rhythm traits, bud flushing and leaf colouring, in open-pollinated families of Quercus robur L. from six Lithuanian population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sessments were done in the nursery up to 4 yrs, and after replanting in three field trials at the age of 6 yrs. A highly significant population effect was found for bud flushing. Large family variance components were estimated for bud flushing and height. The family×site interaction was significant and more pronounced for growth cessation and height than for bud flushing. Depending on the trait, from 13 to 33% of familie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family×site interaction. Strongly significant site×population interaction was estimated only for bud flushing. Families with early bud flushing were taller, although the correlation was weak. Correlations between family means in bud flushing and bud flushing of parent trees varied from 0.53 to 0.60. Large CVA estimates for the adaptive traits suggest that species have a potential 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may occur from global warming and indicate good perspectives for gene conservation and tree breeding when using Multiple Population Breed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8.
磷元素对受铝胁迫的高州油茶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但酸性土壤容易产生铝胁迫作用。为了寻找磷缓解油茶铝胁迫作用的最适宜浓度,以高州油茶幼苗为试验对象,设铝浓度为1.01 cmol·kg~(-1),并设磷含量分别为0.00(处理Ⅰ)、0.16(处理Ⅱ)、0.33(处理Ⅲ)、0.50(处理Ⅳ)、1.00(处理Ⅴ)cmol·kg~(-1),采用土培法对油茶幼苗进行了铝胁迫和磷抗铝胁迫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含量分别为0.50和1.00 cmol·kg~(-1)的处理Ⅳ与Ⅴ均能有效缓解铝胁迫对高州油茶净光合作用的抑制,均能使其胞间CO2浓度恢复到CK水平(P0.05);较低含量的磷处理能显著提高高州油茶的水分利用效率;当磷含量≥0.50 coml·kg~(-1)时,磷处理不能完全降低受铝胁迫的高州油茶的初始荧光值;含量为1.00 cmol·kg~(-1)的磷处理能完全有效地缓解铝胁迫对高州油茶实际光合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和最大光合效率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濒危植物格木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濒危植物格木在我国中心分布区种群的果荚和种子表型性状测量分析,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及变异规律,结合地理气候信息探讨影响表型变异的关键因子,为格木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个格木天然种群114个单株的13个果荚及种子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格木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水平、进化和适应性潜力、表型变异规律、表型分化水平、种群聚类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格木表型多样性水平中等,13个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1. 911 1(种形指数)~2. 103 9(果荚周长)之间,平均2. 027 8;8个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0. 920 9(P6)~1. 885 6(P8)之间,均值为1. 474 7。格木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轻,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 544 6%(种子长)~18. 868 5%(果荚面积)之间,均值为12. 410 9%; 8个种群的变异系数在8. 852 9%(P1)~13. 984 8%(P5)之间,均值为12. 410 9%。13个表型性状的极大值为极小值的1. 395 2(种形指数)~2. 805 6(每荚种子数)倍,均值为1. 791 7。巢式方差分析表明,格木13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 01),说明这些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种群内的变异(40. 387 1%)远大于种群间(11. 948 9%)。种群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1. 857 9%,各性状的分化系数变化幅度在7. 476 5%(种形指数)~38. 674 0%(果荚宽)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表型性状之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果荚宽度、种子周长等性状和温度指标呈负相关,与纬度呈正相关,格木在气温高、降雨量大的地区往往具有小果荚、小种子的特征,随着温度指标降低和纬度增加,格木果荚及种子有变大的趋势。格木13个表型性状可提炼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 382%。8个天然群体基于欧氏距离可分为3类:第1类2个种群呈现果荚小、种子小的特征,该类表型主要出现在格木分布区的南端;第2类5个种群呈现果荚大、种子大的特征,该类表型主要出现在格木分布区的北部,仅1个种群位于分布区的南部;第3类1个种群呈现果荚小、种子少、种子大而薄的特征,该类表型出现在格木南北分布区的中间衔接部。【结论】格木的表型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在个体上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在群体及物种水平上,格木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轻,各个性状分布相对集中,较为稳定,不易发生群体分化,拥有特殊表型的格木单株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果荚及种子大小进化及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种形指数最不易产生变异。种群内的变异是格木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格木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可减少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广西省容县和龙圩区的格木种群是格木遗传多样性保护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重点区域。年均温等温度因子是影响格木表型及分布的最主要因子。果荚及其中种子的大小是格木种群间聚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