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农业科技进步将成为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据统计,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近6000项,其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配置不足,研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及推广相当低,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相比较,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为30%,农业为50%;林业科技成果在适宜地区的覆盖率为20%,农业为40%;林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仅为10%,农业为30%~40%。针对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提出以下7条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析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技兴农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而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我国每年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约为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据调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期刊是宣传党的农业政策、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技术的主力军,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活动中,更应发挥其特有的作用。1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1993年我国农业科研方面获地(市)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190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5项,省部级奖励903项。而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0%,只有发达国家的50%,农业科技成果中很大部分没有被利用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1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和农业技术应用者的文化程度低,直接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经营仍以分散的家庭模式为主。由于其生产…  相似文献   

5.
国外农业专家预测,全球性农产品今后增加的六分之五依靠科学技术,六分之一依靠耕地面积扩大;国家科委测算,推广普及现有农业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即可使农业增产50%左右。近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达2.5万多项,仅“六五”和“七五”期间获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就有2945项;但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还不到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推进我国农业科学技  相似文献   

6.
依靠科技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当前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近10年来取得省部级以上的农业科技成果2万多项,但真正应用于生产并产生实际效益的仅占30%~40%,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还不足5%,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宜宾市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调查.  相似文献   

7.
马朝宏 《贵州农业科学》2005,33(B09):117-1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开发是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有偿服务、生产和经营活动。据统计,我国工业、制造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5%~38%,而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15%。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之所以这样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现行农业科技体制的诸多弊端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形成的农业生产以农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为主体的客观现实。为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克服农业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现象,农业科技开发成为必然。在农业科研单位开展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核心的科技开发工作,不仅能将农业科研单位的现有成果有目的、有选择地推向市场,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农业科研和市场需求、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农业科研项目上项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8.
农业研究院所的成果推广模式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正> 统计表明,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为30%~50%,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相差甚远,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瓶颈。近几年,农业科研院所在长期的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实践中,探索创建了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类型的互相促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模式,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在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却不到40%,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到30%,农业科技转化率及贡献率相对较低,农业科技培训面不广,有的培训效果不好等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农业基层教育工作,对农业科技培训如何见成效,就教师、农业推广科技人员授课等方面,谈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据中国农科院经济研究所测算,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中35%左右是靠科技进步获得的,而到本世纪末,估计可达60%以上。另据统计,1978~1987年10年间,我国新产生科技成果17.3万多项,其中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有2.5万多项,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科技成果推广的周期长,特别是能真正形成规模经济、形成气候的项目还不多,仅占科技成果总数的10%左右。1989年11月国务院在关于“科技兴农”的《决定》中强调,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大力抓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对尖果沙枣幼苗生物量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尖果沙枣1年生幼苗,盆栽于相对含水量不同的土壤中培养30d,研究尖果沙枣幼苗生物量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55%时,与对照比,幼苗各指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50%-55%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是适合尖果沙枣幼苗的生长;土壤相对含水量在35%-40%时,幼苗根冠比和叶绿素a含量明显增高,分别为0.596,35.920mg/cm^2,比对照幼苗分别增高了1.81倍和1.33倍,而其干物质积累率、膜透性、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片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对照幼苗相比无显著差异,此时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可能是尖果沙枣幼苗能生长的阈值;土壤相对含水量在15%-20%时,幼苗干物质积累率和根冠比仍保持较高水平,而其叶片总重量和整株总生物量大幅度下降,chla/chlb比值也有明显降低,脯氨酸含量剧烈增高,叶片水势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大幅度下降,在这种低土壤相对含水量条件下,尖果沙枣幼苗虽然受到较严重的伤害,但仍然能够存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找出有利于牡丹补偿性生长的最佳条件。[方法]对牡丹进行不同强度和频度去叶处理,观察幼苗去叶后的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更新芽数、茎叶比及剩余叶片叶绿素浓度的变化。[结果]20 d/次的去叶频度、40%~60%去叶强度时,牡丹的累积生物量最大;10d/次的去叶频度、60%~80%去叶强度时,更新芽数目最多;轻中度去叶(20%~60%),茎叶比显著低于对照;20 d/次去叶频度、40%~60%去叶强度时,剩余叶片的叶绿素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结论]适当的去叶强度(60%)和较低的去叶频度(20 d/次)最有利于牡丹的生长和再生,表现为超补偿性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侧柏蘸浆造林的抗旱与控制鼠(兔)害作用,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采用NPA和RPA比较了不同地区侧柏蘸浆造林的整体效果。结果表明,干旱和鼠(兔)害是林木致死的关键因素。其中,定植当年干旱、鼢鼠和草兔致死率占总致死比例分别为55.6%~71.1%、10.1%~17.6%和15.0%~24.2%;定植3 a分别占47.6%~73.5%、9.7%~17.5%和15.0%~33.6%。草兔和鼢鼠成为麟游点侧柏致死的首要因素。定植当年NPA蘸浆造林对干旱致死预防效果为65.2%~73.0%,比RPA增加了41.7%~53.9%;定植3 a的为75.6%~83.5%,比RPA高12.5%~20.6%;两者差异极显著。定植当年NPA、RP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92.5%~100.0%和84.7%~100.0%,差异不显著;定植3 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88.8%~97.0%和75.9%~86.3%,米脂和宝塔点差异显著。定植当年NPA对草兔预防效果为91.8%~100.0%,比RPA提高0.0%~7.6%;定植3 a NPA草兔预防效果为88.9%~97.3%,比RPA高9.0%~11.3%。其他致死因素对米脂和宝塔点鼢鼠和草兔致死预防效果影响较大,其均值变异率远超5%的统计允许要求,数据分析时必须剔除其干扰。  相似文献   

14.
商洛核桃产区举肢蛾虫害调查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肢蛾是为害核桃果实的主要害虫。调查结果表明,商洛核桃产区举肢蛾发生率平均为37.6%,为害程度与海拔、地理位置和立地条件等密切相关。表现为低海拔(800 m)地区重于高海拔(1 200 m)地区;阴坡重于阳坡;沟道重于平川;荒坡地重于耕地;阴湿多雨年份重于干旱年份。在防治时应遵循"加强预测预报、物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长期、综合防治"的原则。化学防治从举肢蛾羽化率达到10%~15%(麦梢发黄即将收割时)开始采取措施,喷洒0.5%的二甲基二硫醚1 000倍液1 500 kg/hm2,连续喷3次,每次间隔10 d,可将虫害率控制在9.2%以下,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It aimed to find an optimum condition for compensatory growth of peony.[Method] The different defoliation intensies and frequencies of penoy were implemented to observe accumulated aboveground biomass, regenerated bud number,stem-leaf ratio and th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change in residual leaves.[Result] When the defoliation frequency was conducted every 20 d once and defoliaton intensity was from 40%-60%,the accumulated biomass was biggest, when the defoliation frequency was conducted every 10 d once and defoliation intensity was from 60%-80% the regenerated bud number was maximum.The stem-leaf ratio of mild and moderate defoliation intensities(20%-6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When the defoliation frequency was conducted every 20 d once and defoliation intensity was from 40%-60%,th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n residual leave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e proper defoliation intensity(60%) and lower defoliation frequency(defoliation was conducted every 20 d once) were most favorable to the growth and regenerated of peony which was the compensatory growth.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不同光照度对商洛丹参生长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测定商洛道地丹参不同生育期(幼苗期、开花期和生长减缓期)叶片在不同遮光处理下(遮光率为40%~50%、50%~70%、70%~80%和85%~95%)生长指标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遮光率为40%~50%时,株高、主茎数、单株鲜质量和根鲜质量最大;随遮光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质量分数遮光率呈增加趋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先增后减。综合全生育期来看,遮光率为50%更适合商洛丹参生长。  相似文献   

17.
施用污泥堆肥对木槿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堆肥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实验方法开展了污泥土地利用对土壤环境和植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土地利用可显著提高土壤中氮、磷及有机质的含量,污泥用量为10%、30%和50%时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木槿的生长发育,地上生物量比对照分别提高12.8%~200.8%、23.9%~134.1%和16.4%~112.3%,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13.7%~253.9%、16.4%~132.2%和9.3%~123.5%。污泥施用量只要控制在10%以内,污泥中重金属不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植物激活蛋白能显著提高白术对病害的抗性。试验表明700~1300倍液植物激活蛋白喷施白术叶面,隔30 d喷1次,对白术根腐病和斑枯病的诱抗效果分别达53.9%~81.2%和39.7%~63.3%。植物激活蛋白能显著提高白术商品性和产量,白术的单术重量增加35%以上,白术产量提高46%以上。6月初使用700倍激活蛋白,间隔30 d,整个生长期使用5次对白术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对斑枯病诱抗效果达63.3%,增产129.93%。  相似文献   

19.
蒋斌  赵玉金  岑启林  李克勤  汪发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45-2047,2066
利用黔西南州近50年气象资料对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南5~10月(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2%~85%,而头年11月到次年4月(旱季)的降水量只占15%~18%,有长达6个月的少雨干旱期,即季节性缺水期;旱季降水量有减少、旱灾有加重的趋势。并分析了工程性缺水的现状,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FACE条件下O3浓度增高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充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地层大气O3浓度增高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方法】2007—2009年度应用FACE研究平台,以O3自然浓度(A-O3)为对照,设计O3浓度增高50% (E-O3)进行对比试验,采用烟农19、扬麦16、嘉兴002、扬麦15和扬辐麦2号等5个品种为对象,研究大气O3浓度增高50%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O3浓度增高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降幅为10.10%—34.51%,平均为19.74%,品种、年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O3浓度增高条件下千粒重降低17.88%(10.16%—29.47%);每穗粒数下降3.47%(-1.53%—11.90%),但穗数平均较对照增加0.95%(-14.58%—23.74%),处理、品种和年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O3浓度增高50%使籽粒长、宽、厚和籽粒体积分别减小0—4.16%、7.95%—20.24%、2.66%—11.00%和8.5%—31.5%;皱缩指数增大0.23%—36.66%,籽粒灌浆速率降低,籽粒充实度变化为-21.40%—3.76%,最终导致粒重降低。【结论】FACE条件下O3浓度增高使籽粒灌浆物质来源不足,籽粒库容变小,充实度降低,粒重变小,最终导致小麦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