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防微生物BRF-1对大豆根腐病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RF-1是从大豆根际分离获得的生防细菌(Bacillus spp.).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该菌对大豆根腐病4种主要病原菌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霉菌(Pythium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进一步盆栽试验发现,BRF-1的不同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大豆根腐病发生,而且还具有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是一株极有希望的生防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大豆根腐病菌拮抗细菌筛选及抗生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388个细菌菌株,从中筛选对大豆根腐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tm oxysporum)、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无菌室内点接法初筛,抑菌带大于20mm以上的有12株,通过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证明12个菌株中有6个菌株盆栽防治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达到46.0%-78.5%.菌株与病原真菌共培养结果显示,菌株B2、B57、B85和B69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分别减少51.27%,40.78%、38.87%和34.58%;菌株B57使茄腐镰刀菌菌丝干重减少71.48%.菌株分泌物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57的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率最高,3d为82.1%,6d为90.6%;其次是B16,3d为58.8%,6d为51.1%.  相似文献   

3.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是引起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复合生防菌群对大豆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复合生防菌群可以明显改变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在大豆不同时期,复合生防菌群处理的大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在数量发生较大改变。在大豆真叶期和复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细菌较对照增幅分别达到71.8%和114.3%,而根际真菌较对照减少12.9%和22.3%.。在大豆真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减少9.9%,而在复叶期,根际放线数量较对照增加27.4%。此外,研究结显示,施用复合生防菌可有效降低土传病原菌镰孢菌属(Fusarium)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比例,并且提高根瘤菌(Rhizobium)、固氮菌(Azotobacter)、木霉属(Trichoderm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有益菌的比例。总之,该复合生防菌群对改善连作土壤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复合生防菌群对大豆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复合生防菌群可以明显改变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在大豆不同时期,复合生防菌群处理的大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数量上发生了较大改变.在大豆真叶期和复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细菌较对照增幅分别达到71.8%和114.3%,而根际真菌较对照减少12.9%和22.3%.在大豆真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减少9.9%,而在复叶期,根际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增加27.4%.此外,施用复合生防菌群可有效降低土传病原菌镰孢菌属(Fusarium)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比例,并且提高根瘤菌(Rhtizobium)、固氮菌(Azotobacter)、木霉属(Trichoderm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有益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新疆甜菜根腐病病原种群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新疆各主要甜菜产区采集669个甜菜根腐病样,共分离出735个分离物,其中真菌分离物715个,细菌分离物20个,说明真菌是主要的病原种群。真菌中镰刀菌501个,占分离物总数的68.2%;丝核菌113个,占15.4%;腐霉菌81个,占分离物总数11.0%。经鉴定,有6种镰刀菌,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茄病镰刀菌(F.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3种腐霉菌,即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简囊腐霉(P.monospermum)和P.spp;丝核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2和AG-4融合群,分别占丝核菌总数的50.4%和35.4%。用上述代表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均可引起甜菜根部腐烂、维管束变色等典型根腐症状。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化学杀线剂(呋喃丹、涕灭威)和生物杀线剂(Snf907的发酵液、Snf0407009的发酵液)为材料,探讨杀线剂对大豆根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采取拉丁方设计,对大豆根际土壤定期取样、分离和鉴定,研究不同处理根际土壤真菌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化学杀线剂对大豆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较大,减少了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类;而生物杀线剂对大豆根际真菌数量影响较小,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变化均不明显,维系了大豆根际真菌的动态平衡。在大豆成熟期根际真菌的数量比其他时期数量明显增加,可通过向生物杀线剂中添加根际真菌中的青霉菌、拟青霉菌和木霉菌来提高生物杀线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6株生防细菌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从大豆根际分离出的1500多株细菌中筛选出6株生防细菌,其在离体的条件下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18BRR2-2、18BRR9-1和3BRR16-2在离体的条件下也对茄腐镰刀菌(F.solani)、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抑制作用,并且这6株生防细菌的发酵液可以抑制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生长.通过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这些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18BRR2-2盆栽和大田的防效均最高,分别达到了45.9%和65.00%.而且这些生防菌也表现出对大豆明显的促生作用.认为18BRR2-2号菌株有开发为防治大豆根腐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水洋菜平板上测定从山东胶县大豆孢囊线虫卵中分离到的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 Thom、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persicinum(Nic—ot)W.Gams、地霉菌Geotrichum sp.、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在大豆孢囊线虫卵上的寄生率,分别为43%、28%、21%、29%和37%。盆钵实验结果表明,5%的草酸青霉菌和茄病镰刀菌菌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效果分别为72%和70%,前者1%的菌剂用量即有明显防效。这2种真菌是大豆的非病原菌。  相似文献   

9.
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机制初探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47  
本文从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等方面探讨了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机制,结果表明: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并非来自土壤养分的单一过度消耗。重茬大豆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及优势种群与正茬没有明显区别,细菌数量比玉米茬大豆多13.9%,比谷茬多14.1%,优势种群与玉米茬大豆、谷茬大豆相同。重茬大豆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明显多于正茬,而且花期以前,重茬大豆与正茬大豆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种群不同,重茬大豆以镰刀菌(Fusarium)占优势,谷茬、玉米茬大豆则以青霉(Penicillum)、木霉(Trichoderma)占优势。镰刀菌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有害,这是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豆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豆枯萎病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有加重发展地趋势。从单株到点片状发生 ,死株率 1‰~ 3 8%从出苗到成熟整个生育期间都有发病 ,发病轻重与生育期间降水量偏少 ,气温偏高 ,迎茬连作 ,线虫为害等因子有关系。1 大豆枯萎病致病菌大豆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根腐病、茎腐病、镰刀菌凋萎病和立枯病。致病菌据报道主要有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半裸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茄腐镰刀菌、藤仓赤霉菌、立枯丝核菌等不同的种及不同生理小种。国外报道寄生有豇豆、豌豆、蚕豆及一些双子叶杂草。致病菌存活在土壤、病残体和感病种上。美国Cromwell 191…  相似文献   

11.
在土壤中接种真菌菌株ZKF-3、HHSD.23和HHSD-31,拮抗大豆根腐病原菌,并研究其对土壤酶活力和病原菌抑制率的影响.三菌株混合接种所产生对病原菌抑制效果和土壤酶活力匀超过单一菌株接种,16 d时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ia.solani)抑制率分别为79.72%和81.30%,土壤几丁质内切、外切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力分别达到121.41、62.40和124.91 U·g-1.相关分析表明,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抑制率与土壤几丁质内切、外切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抑制率与几丁质内切酶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从镰刀菌(Fusarium)和丝核菌(Rhizoctonia)的研究、甜菜镰刀菌和丝核菌根腐病的抗性遗传、甜菜抗镰刀菌和丝核菌根腐病遗传育种的研究、抗(耐)镰刀菌和丝核菌根腐病遗传育种的种质资源、抗根腐病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对甜菜镰刀菌(Fusarium)和丝核菌(Rhizoctonia)根腐病的抗病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亚麻种子携带真菌情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PDA平板检测法对来自河北、山西、哈尔滨、长春、双城、牡丹江,克山7个地区的亚麻种子进行带菌检测.结果表明,亚麻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菌,各地种子所带主要致病菌为毛盘菌、镰刀菌、链格孢菌和丝核菌,其中毛盘菌的分离频率最高,其次为镰刀菌.亚麻种子携带真茵多数是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是引起苗期炭疽病、枯萎病等苗期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拮抗大豆根腐病的土壤微生物,以邻苯二甲酸为唯一碳源培养基,从野生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细菌,命名为HK26-21.通过平皿接种以及16s rDNA序列扩增,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GenBank Accession No.EF032879)序列相似性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确定了最佳降解条件:温度为25℃,pH为7.0,降解速率与接种量呈正相关.平皿微生物对峙试验表明菌株可拮抗大豆菌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初步认为所分离野生大豆根际芽孢杆菌HK26-21可以缓解大豆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5.
大豆根腐病发生与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大豆根腐病在黑龙江省各农场发生普遍,一般减产10%左右,是一个新的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的病害。此病系由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从种子萌发后7—10天即可侵染幼根,以后随着生育期加长,病情逐渐加重,花荚期达到高峰。发病与土壤温度、湿度关系密切,同时,受茬口、栽培方式、肥料种类及根部害虫危害影响。大豆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但尚未发现高抗品种。在药剂防治方面,多菌灵与福美双或克菌丹混合拌种,对提高保苗率、减轻病情作用较大。被认为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镰刀菌病害对大豆种植业造成的损失,避免化学药剂对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本研究分离针对大豆镰刀菌病害的生防菌,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生防菌类型,并通过温室试验验证生防菌对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共分离得到144株菌,其中1种Y8菌株对尖孢镰刀菌大豆专化型有较强的防治效果,这种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试验结果显示:Y8菌株能够有效保护大豆免受尖孢镰刀菌的侵染,使大豆的病情指数降低42.23%。相对于对照组,Y8菌株使大豆的生物量提高45.9%,使根生物量提高73.3%,大豆籽产量提高35.4%,叶绿素含量提高22.7%。这可能是由于Y8菌株成功的在大豆根际定植,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并且其次生代谢物能促进大豆的生长。本研究发现的假单胞菌属微生物可为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白菜根际细菌及其抗病原真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大白菜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347个细菌分离株,有40个分离株能产生群体密度信号(quorum sensing,QS)分子,占总分离株的11.5%。PDA培养基平板颉抗实验发现,有6个产生信号分子的分离株(Cll、C26、C27、C33、C34和C41)具有颉抗作用,对油菜菌核病菌、立枯丝核菌、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瓜果腐霉菌等6种病原真菌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分离株C33和C11在田间实验中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与成团肠杆菌IC1270相同或更强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青霉菌发酵液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生理检测及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青霉菌发酵液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一定浓度的青霉菌发酵液对大豆浸种和茎叶处理,大豆幼苗的生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处理后大豆的株高、根长、株鲜重和根鲜重均明显得到了提高,且生长状态好于对照,不同浓度处理间具有明显差异,在发酵液浓度为5 g·L-1时,效果最佳。尤其是对根鲜重的影响,促进率最高可达56.21%,同时增强了幼苗根系活力,最大可以提高57.82%,浸种和茎叶处理后,分别提高了叶绿素含量41.25%和15.40%;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2.20%和11.70%;过氧化物酶31.33%和29.95%;过氧化氢酶活性42.8%和20.0%,这为发酵液在大豆田推广应用、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的情况,选取了该地区52个大豆主要品种(系),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快速检测其种子携带胶孢炭疽菌、平头炭疽菌、冬青丽赤壳菌、亚细亚镰孢菌、黄色镰孢菌、木贼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尖镰孢菌、茄腐镰孢菌、轮枝镰孢菌、接骨木镰孢菌、大豆炭腐病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大豆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16种大豆主要病原菌的状况。结果表明:在其中38个品种(系)的种子样本中累计检测出上述8种病原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孢菌、亚细亚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尖镰孢菌和平头炭疽菌。不同大豆品种(系)种子带菌的种类及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品种绥12-18和29182被检出的病原菌多达4种。本研究对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的状况有参考价值,并为大豆种子带菌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运用种子腐烂率测试法对208份大豆材料进行测试,研究了根腐病原菌中立枯丝核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对抗大豆立枯丝核菌抗源材料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是大豆根腐病病原菌中致病性较强的一种,大部分品种对立枯丝核菌高度感病,高感品种(系)153个,占参试材料的73.55%;高抗品种(系)21个,占参试品种(系)的10.1%,其中有7个来自国外;中抗品种(系)34个,占参试品种(系)的16.35%,其中12个中抗材料为创新改良的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