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薯小象甲在江西仅发生于石城及以南地区,一年4~5代,以成虫、幼虫、蛹在薯地遗株、枯叶、杂草、土缝、砖瓦碎片下以及窖藏薯块内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底4月初开始活动,越冬代幼虫和蛹,于4月中、下旬陆续羽化。防治甘薯小象甲,主  相似文献   

2.
甘薯麦蛾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松根 《江西植保》2007,30(1):32-32
甘薯麦蛾又称甘薯小蛾,幼虫俗名番薯卷叶虫、番薯包叶虫、番薯花虫,属鳞翅目谷蛾总科麦蛾科。甘薯麦蛾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五爪金龙、月光花、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近年来安义县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甘薯生产,甘薯种植面积1万余亩,甘薯麦蛾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我县甘薯受害面积4000余亩,占总面积的40%,甘薯受害株率高的达75%,一般38%、低的20%,尤以东阳镇、乔乐乡等地发生严重,而且还在不断扩展。为此,我们对安义县甘薯麦蛾的发生及防治作了初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蔗扁蛾室内饲养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生甘薯是蔗扁蛾室内饲养的最佳饲料.在每塑料杯中放1块15mm×15mm×20mm的薯块,饲养1~3龄幼虫5头,或4龄以上幼虫3头.饲养出的蔗扁蛾保持正常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徐国淦 《植物保护》1964,2(5):219-220
甘薯小象鼻虫,主要以幼虫在薯块和薯蔓基部为害。被害处变黑、发苦,并有特殊的腥臭味,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饲料。关于甘薯小象鼻虫的发生情况,1934年浙江昆虫局曾进行过调查。而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始于1956年以后。 一、甘薯小象鼻虫的种类 甘薯小象鼻虫的学名,最早在1792—1794年Fabricius订为Brentus formicarius(印度种)。1807年Olivers订为Cylas formicarius Fab.。1875年Summers订为Otidocephahus elegantulus。1918年Pierce根据成虫触角和颜色差异,认为为害甘薯Cylas属的象鼻虫有三种,另两种为Cylas turcipennis Boheman;Cylas femoralis Faust。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广东省甘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及当前国内主要菜用甘薯种质对疮痂病的抗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病圃诱发结合人工喷雾接种法对来自9个省区30个菜用甘薯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共获得15株形态学特征及培养性状相似的菌株,其中代表菌株CRI-CJ的形态学特征与甘薯痂圆孢菌Elsinoe batatas基本一致,且在基于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与甘薯痂圆孢菌聚在一支,表明甘薯疮痂病病原菌为甘薯痂圆孢菌。30个菜用甘薯品种(系)中,抗性、中抗、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分别为7、7、5和11个,占总数的23.3%、23.3%、16.7%和36.7%。其中抗性品种(系)有广菜薯11-52、广菜薯15-6、广菜薯16-1、广菜薯16-19、广菜薯17-23、广菜薯17-9和广菜薯18-6,中抗品种(系)有EC01、广薯菜2号、广菜薯3号、广菜薯6号、广菜薯7号、广菜薯17-25和广菜薯18-3。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系)对甘薯疮痂病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11个非广东省品种(系)中感病、中感和中抗品种(系)分别为8、2和1个,占比分别为72.7...  相似文献   

6.
广西3种甘薯薯块真菌性病害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玉林、崇左、南宁等市田间及农贸市场采集表现不同症状的甘薯薯块,通过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柯赫氏法则验证及rDNA ITS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采集的甘薯薯块病害样品中有甘薯软腐病、甘薯根腐病和甘薯干腐病,鉴定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甘薯薯块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臣 《植物保护》2020,46(6):10-13
病毒病是甘薯的重要病害, 种植脱毒健康种苗是防治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 我国甘薯病毒及其传播介体的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 传统的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体系不能满足当前甘薯生产的需要?本文综述了当前我国甘薯病毒的种类及危害现状, 分析了我国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规范和完善我国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造成的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病害。线虫向寄主根部移动及取食危害可能是受寄主释放的化感信息物质控制。为最终明确甘薯中对线虫具有高效引诱能力的物质,本研究利用水琼脂平板法测试了甘薯不同品种与不同组织对线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甘薯薯块和薯茎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引诱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感线虫品种栗子香的薯块对线虫的引诱率要高于其他测试品种。随着薯块/薯茎在水琼脂平板上放置时间延长,其吸引线虫的效果增加,96 h后引诱率达到20%。同一品种甘薯茎的引诱能力显著高于薯块、薯叶。甘薯中所含对线虫具引诱作用的活性物质对热稳定,80℃加热8 h后薯茎对线虫引诱率与新鲜茎相比无显著差异,为4.5%。甘薯茎经过不同有机溶剂分别萃取后,乙醇萃取物对线虫的引诱率为6.7%,显著高于其他萃取物。本文初步明确了甘薯中所含线虫趋化物的性质,为其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甘薯病毒病在湖北省甘薯产区普遍发生,主要病状类型有:皱缩花叶型、卷叶型、叶片斑点型,其中表现皱缩花叶病的品种较多,占被调查品种的42%.用巴西牵牛作钻木,与显症甘薯植株进行靠接,80%的巴西牵牛新生叶片出现系统感染症状,其中皱缩花叶病传毒率88%.电镜观察有症状的巴西牵牛新生叶片,均有长线状病毒存在.另外,用电镜观察有明显症状的甘薯样品82个,在三种病症类型的病叶中均观察到了长线状病毒粒子.甘薯99和北京553两个品种中,病苗氨基酸含量均比正常薯块苗增加,增幅为17.9%~ 97.2%.鄂薯一号、51-93、南薯88的茎尖脱毒苗薯块比正常苗薯块增产9.0%~20.5%,比病苗薯块增产54.1%~128.9%.  相似文献   

10.
(一)1.1959年天津地区因受自然灾害,急待用甘薯进行补种。但因本地缺乏薯种、薯苗,从福建空运大批甘薯种、苗到灾区上空用空投方式迅速分发给当地农民抢种。在抢种过程中发现这些薯种里带有甘薯小象(虫甲)。但因救灾要紧,来不及处理,只好先种下了。据调查估计,那次确已有大量的甘薯小象(虫甲)带进了天津地区的地里。但后来经该地区的植检工作者连续几年调查,说明甘薯小象(虫甲)并未在该地区扎根。迄今已二十余年,天津附近地区从未有甘薯小象(虫甲)发生的报导。  相似文献   

11.
甘薯天蛾的严重为害,是阜阳地区农业生产上的一个新矛盾。为了准确掌握虫情,达到巧、准、狠、省地消灭甘薯天蛾,保证甘薯丰收,专区曾派5个技术干部,从春初到秋末,轮守田间,日夜观察,了解发生规律,找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经过调查研究证明:甘薯天蛾在阜阳地区一年可以发生四代,以8—9月份最为严重,繁殖率高,一头雌虫平均能产卵1,035粒,一头幼虫一生可吃“胜利百号”甘薯叶片35片左右。初步分析,降雨是影响发生消长的重要因素,6—9月雨水偏少,则有利发生。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春甘薯地里,这时虫口密度稀,春薯面积小,防治收效大,成本低。因此,1965年阜阳地区根据自力更生的精神,采取土法上马,做到了“三治、一消灭”。  相似文献   

12.
甘薯脱毒技术及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于1988~1995年研究了甘薯病毒及甘薯脱毒技术,明确了侵染山东甘薯的主要病毒种类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潜隐病毒,在国内首次分离侵染甘薯的烟草花叶病毒,探明了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适合山东甘薯茎尖培养基的最佳激素配比,浓度,pH值。探索了脱毒薯的增产机理和增产效果,提出了组织培养,茎尖苗检测,脱毒薯速率与推广应用的配套技术规程,培养出徐薯18等12个品种的脱毒苗,平均增产42.9%出干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甘薯爪哇黑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之一。2013年我们从广东湛江采集的甘薯中,发现病薯薯块由两端向中间变黑变硬,切开发病薯块,在伤口处会逐渐长出黑色或灰色的菌丝。发病薯块室内放置30d后表面龟裂,裂口处有大量的黑色粉末溢出,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褐色有隔膜孢子。经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及β-tubulin基因序列,确定该病害为甘薯爪哇黑腐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致病性测定发现该病具有较强致病性,对于贮藏期甘薯具有较大威胁。这是国内首次对该病进行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应用性诱剂诱捕甘薯小象虫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清  陈淑和 《江西植保》2001,24(3):68-69,67
甘薯是惠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甘薯小象虫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是甘薯的主要害虫,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而以幼虫为主。被害薯块诱致病菌侵入,导致黑斑病、软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烂霉坏,甘薯小象虫危害一般损失1-2成,重者达4-5成。近年来发生危害的趋势加重,严重制约我县甘薯生产的发展。由于小象虫以幼虫蛀食为主要危害途径,因而防治较难。1986年美国Heath等人和1990年颜耀平等人合成的小象虫信息素在美国、台湾应用,对小象虫雄虫具有很好的引诱活性,中国农科院动物研究所合成的甘薯小象虫性信息素1993年在广东实验,对甘薯小象虫也具较高的诱虫活性。1997年-1999年我们引进性诱剂在本县黄塘、东岭、东桥、螺阳、东园、山霞、涂寨等乡镇进行田间诱捕甘薯小象虫的试验,示范,取得 很好的效果。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外来危险性病害杂草给四川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甘薯黑斑病 1937年由日本鹿几岛传入我国辽宁省,随着某些感了该病的甘薯品种推广而逐渐扩散至全国甘薯产区,不仅造成苗期烂床,窖藏期烂窖,而且牲畜吃了带病的薯块还会中毒死亡。仅1963年,我省因此病烂薯约6亿斤,占甘薯总产的10.8%,剑阁、广安、苍溪三县牲畜吃了病薯,有317头耕牛中毒,其中死亡166头,有102头生猪中毒,其中死亡64头。1974年全国统计,因此病危害烂掉甘薯200多亿斤。此病已遍及我省甘薯产  相似文献   

16.
鄢铮 《植物医生》1996,9(6):9-9
甘薯瘟的简易鉴定方法鄢锋(福建省福州市农科所350014)甘薯瘟又称甘薯细菌性萎蔫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在生产上,判断甘薯是否发瘟,可根据薯株症状,结合细菌溢的检查,进行鉴定。其方法如下:(1)外表症状检查:在苗期,注意薯苗顶端叶片是否萎...  相似文献   

17.
甘薯块根组织脂氧合酶及其在抗病生理中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甘薯黑斑病菌抗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薯品种鄂薯1号(高抗)和徐薯18(高感)在接种黑斑病菌孢子悬浮液初期进行了其脂质过氧化代谢规律的研究。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脂氧合酶活性分析表明,在接种初期,抗病品种鄂薯1号比感病品种徐薯18发生了较强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揭示了脂质过氧化作用介入了甘薯对黑斑病菌的抗性机制。进一步从鄂薯1号块根组织中利用Sephadex G-200柱凝胶层析分离纯化了脂氧合酶,酶活性提高8.9倍,回收率达25%,通过Lineweaver-Burk作图测定其Km值为1.2mmol/l,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89.1 KDa。  相似文献   

18.
张真益 《植物保护》1986,12(4):42-42
1980年冬在西充县义兴乡市场上收购了两千多斤甘薯,处理后窖在3个广柑窖中,因当时收的薯块开始腐烂,加之搬动多,伤口也多,防效不理想。同年南充县集凤乡从窖中取出处理后再储存的防效非常理想。任及杨姓两家3个薯窖共窖甘薯1500公斤;其中杨家有新旧窖各1个,新窖中的甘薯没有用药处理(认为新窖不会烂),旧窖中的薯全部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后入窖。结  相似文献   

19.
甘薯瘟病菌的潜伏侵染与品种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老瘟地”上进行甘薯品种抗病鉴定,对某些甘薯品种地上部症状不明显,而地下部薯块感染、薯肉变色者进行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这类病株系由薯瘟Ⅱ群菌系潜伏侵染引起。试验还表明湛73-165.湘杂9号等15个品种(薯块完好,薯肉正常),具抗潜伏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甘薯瘟病菌的潜伏侵染与品种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老瘟地”上进行甘薯品种抗病鉴定,对某些甘薯品种地上部症状不明显,而地下部薯块感染、薯肉变色者进行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这类病株系由薯瘟Ⅱ群菌系潜伏侵染引起。试验还表明湛73-165.湘杂9号等15个品种(薯块完好,薯肉正常),具抗潜伏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