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河是流经我国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区域人口剧增,用水量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西、东居延海先后干涸,草原逐渐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国家实施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得到了全流域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响应,特别是地处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顾全大局,牺牲局部利益,在国家投资支持下,全力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本文立足全流域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从黑河水资源分配的历史和现实、黑河流域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及后果、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成效、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取向等方面,对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持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及绿色走廊的保护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从下游沙漠化的历史和现状,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沙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呈现"整体扩大,局部逆转"的态势,治理与破坏并存,治理速度低于沙漠化速度,演变的结果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但以沙进人退为主,而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小,防护功能持续减弱,形成了绿洲受到沙漠威胁的严峻态势,严重影响到该区域以致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针对该区沙漠化现状,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齐善忠  王涛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98-101,109
利用最新的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数据(2000年),研究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土地沙漠化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其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结果表明,2000年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共有沙漠化土地13508.4km2,土地沙漠化类型包括耕地、草场、砾质沙漠化以及沙丘活化4种,总面积占监测土地面积(114446km2)的11.8%,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27.4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0.2%,中度沙漠化土地1321.4km2,占9.8%,重度沙漠化土地2274.3km2,占16.8%,严重沙漠化土地9885.3km2,占73.2%,区内土地沙漠化形势严峻,以严重沙漠化土地类型占优势,特别是在黑河流域下游地区。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宁夏盐池县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建国  李淑玲  曲志正  王峰 《土壤》1997,29(4):185-188
分析了宁夏盐池县土地沙漠化的成因,结合沙漠化土地的农林徼综合开发,提出了土地沙漠化的防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对黑河流域水资源需求、供水能力、水资源配置与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在50%保证率下,黑河流域2015年、2020年和2030年需水量分别为3.271×109 m3,3.041×109 m3和3.071×109 m3,供水量分别为2.841×109 m3,2.972×109 m3和3.033×109 m3,缺水量分别为4.30×108 m3,0.69×108 m3和0.38×108 m3,缺水率分别为13.15%,2.27%和1.24%。针对流域水资源现状,应采取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技术等措施。继续加强流域水资源高效管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流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近期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河流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流域内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生态建设任务将是长期和艰巨的。针对流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原则 ,遵循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按照上保水源、下保绿洲、中游节水的思路 ,提出了近期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并对近期实施任务所取得的效益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部分区域的稳定与发展。长期以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不利于和谐社会建立。从流域长期稳定发展出发,相继启动了多项生态治理工程,使流域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中游地区用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源头水源林实现了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目前,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上游林牧矛盾突出、灌木林恢复进展缓慢、中游水资源短缺危机加剧、下游额济纳荒漠绿洲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等问题。因此,要在区域水平上建立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协调林牧矛盾、建立生态农业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简要分析了黑河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对流域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以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黑河流域为例,在探讨SWAT模型在陕西黑河流域适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情境下产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定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会对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极大的影响.林地具有较强的减水、减沙效应,从而极大地削减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产生.②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特别是15°以上坡耕地的合理利用,将是有效控制流域非点源污染,保护流域水质的有效措施.③未来黑河流域土地利用最佳状况是:响应国家水源保护政策,流域人口逐渐搬离,15°以上的坡地全部还林,在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情况下,允许15°以下坡度中有少量适宜农耕的耕地,无未利用地,且植被覆盖较好.此时,流域氮的年总负荷为13.25kg,磷的年总负荷为3.29kg,对流域水质不会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成为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黑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农牧交错带上,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成为我国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分别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状况、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等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以不同的时间尺度在发展演变.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缺乏历史时期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期望为今后黑河流域及其他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的干旱化倾向是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人地关系矛盾突出是土地荒漠化加速扩展的内在根源。因此,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就应该从控制人口和提高土地承载力人手,逐步缓解和消除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针对以往荒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需要进行思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关内容,并提出了荒漠化防治需要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近20 a黑河下游核心绿洲区的土地荒漠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沙漠面积在不断增加,在近20 a里沙漠面积增加约31 km2;2001年盐碱地面积为465.97 km2,比1990年增加82.29 km2,2002年分水工程实施后,盐碱地面积开始减小,2010年又有所增加;近20 a中,沙地在稳步增加,林草地在持续减少,二者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在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中,林草地、盐碱地、沙地和水体的变化较大。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对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影响显著,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人为因素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在短期内决定着研究区绿洲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生态系统组合模型,对2005-2009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供需状态、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漓江流域流经市县生态赤字现象严重(除市区外);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小幅度上升,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系统多样性不足,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不高。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保护上游水源林、建设生态防洪补水工程、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创造合作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补偿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机制等措施来保护漓江流域,从而实现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Water scarcity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ssues worldwide in rela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arid area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an oasis ecosystem in these areas, this study took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ern China as a cas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oasis dynamics and their human driving for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ong with the 11·0%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total water demand for irrigation increased by 6·3% during 2000–2010. Although tremendous economic incentives for farmers spurred the oasis expansion and cropping system changes, the key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oasis expansion in the study are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ufficient irrigation water guaranteed by new water sources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orts that were the results of the “water‐saving society” project (cropping system adjustments and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in irrigation). This loose regulation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partially attributable to the ignorance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the study area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strict regul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basin and the invisible water provided by the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资源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特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就土地资源而言,幅员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将势必成为我国农业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该文叙述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沈阳西北部土地沙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湿润草甸草原与森林草原生物气候带上的沙地在区域上具有边缘性与过渡性,对该区域土地沙化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概要的分析了从属于此类性质的沈阳西北部土地沙化的现状与特征,揭示了土地沙化的原因,对认识区域沙化和指导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柴达木盆地1959-2004年土地沙漠化的6次动态监测结果,对该区土地沙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沙化土地面积从1959年的5.80×106hm2增加到1994年的1.03×107hm2,年增长率为2.13%;随着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1994年以后沙化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1.03×107hm2减少到2004年的9.50×106hm2,年下降率为0.67%;分析结果同时表明,严重和中度沙化面积之和占整个盆地沙化面积的比例从1959年的89.6%上升到2004年的94.1%,占整个盆地土地面积的比例从1959年的23.2%上升到2004年的38.0%,说明局部地区沙化仍在加剧和扩展.进一步探究了造成柴达木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的自然因素和主要人为因素,结合监测结果以及沙产业理论,提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牧交错区的荒漠化防治与土地持续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农牧交错区是荒漠化潜在发生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荒漠化,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则使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以处于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讨论了该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论证了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促使荒漠化逆转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