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红麻雄性不育株的发现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可实现专养雄蚕的目的。但现行蚕品种缺乏平衡致死系的性别控制基因 ,不能人为控制性别。本文通过一个生物实例 ,介绍一个把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的性别控制基因导入现行品种的方法 ,使现行品种也具有性别控制能力 ,达到生产上专养雄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蚕桑生产新技术:专养雄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蚕业科学家运用生 物信息学的最新方法,育成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统品 种,用该系统的雄蚕与常规 品种雌蚕杂交,后代雌蚕卵 在一定的温湿度控制下不孵 化。而雄蚕卵均能正常孵 化,达到专养雄蚕目的。  相似文献   

3.
家蚕雄性培育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雄蚕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专养雄蚕成为蚕业科技的主攻目标之一。家蚕雄性培育技术主要有:家蚕性别限制技术、人工雄核发育技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技术、利用环境条件控制雄蚕孵化技术、化学诱导雄性培育技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家蚕雄性培育技术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化学诱导技术,具有不受家蚕品种、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限制,均可实行调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创新南亚热带桑蚕品种资源,实现专养雄蚕,进一步提高广西蚕茧质量。【方法】2005年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引进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材料进行培育改良。【结果】初步培育的雄蚕基础材料平桂12L1L2·平28、平桂10L1L2·平32在生命率方面均有所提高,其中品种平桂12L1L2·平28最明显,虫蛹生命率达87.26%,比其亲本平28提高了22.15%(绝对值,下同);两个培育材料的茧层率分别为23.32%和21.64%,较充血亲本7532提高了2.44%和0.76%;其雄性个体与常规品种雌性个体杂交,所得F1代雄蚕率达100.00%、茧层率在23.50%以上、结茧率在97.00%以上,茧丝质各项指标较其雄蚕亲本均有所提高。【结论】将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广西常规基础品种7532中培育改良获得的平桂12L1L2·平28和平桂10L1L2·平32,生命力较强,饲养成绩良好,经后续转育改良,可成为热带、亚热带型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在广西区内可实现专养雄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创新南亚热带桑蚕品种资源,实现专养雄蚕,进一步提高广西蚕茧质量。【方法】2005年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引进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材料进行培育改良。【结果】初步培育的雄蚕基础材料平桂12L1L2·平28、平桂10L1L2·平32在生命率方面均有所提高,其中品种平桂12L1L2·平28最明显,虫蛹生命率达87.26%,比其亲本平28提高了22.15%(绝对值,下同);两个培育材料的茧层率分别为23.32%和21.64%,较充血亲本7532提高了2.44%和0.76%;其雄性个体与常规品种雌性个体杂交,所得F1代雄蚕率达100.00%、茧层率在23.50%以上、结茧率在97.00%以上,茧丝质各项指标较其雄蚕亲本均有所提高。【结论】将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广西常规基础品种7532中培育改良获得的平桂12L1L2·平28和平桂10L1L2·平32,生命力较强,饲养成绩良好,经后续转育改良,可成为热带、亚热带型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在广西区内可实现专养雄蚕。  相似文献   

6.
采用回交法,利用常规家蚕品系红云回交改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材料平28,育成了新的日系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红平4,并与限性皮斑中系品种蒙草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蒙草×红平4.经实验室和农村鉴定,蒙草×红平4的雄蚕率达98%以上,健康易养,茧丝质优,产量和产值稳定,是一个优良雄蚕品种,适宜云南春季和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7.
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育成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平30,用该品种与皮斑限性杂交原种秋华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秋华×平30。【方法】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原种S-14为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的供体亲本,以中国优秀常规蚕品种白云为受体亲本,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导入方法,把S-14的有关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到白云体内。【结果】经省级鉴定该杂交种雄蚕率达99.8%,生命力强健,茧丝质优良,鲜茧出丝率较对照种提高26.11%,综合经济效益较常规蚕品种提高26.63%。【结论】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桑蚕新品种审定,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实践表明雄蚕品种深受蚕和农丝厂欢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雄蚕相对于雌蚕,具有强健好养,叶丝转化率高,雄蚕茧丝纤度细偏差小,易缫制高品位生丝等优点。专养雄蚕对提高中国蚕丝的产量、质量具有很大的潜力,并且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中国丝制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中国比较成熟的雄蚕技术是利用平衡致死系来达到专养雄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专养雄蚕技术被蚕业界称为"是利用一代杂交种后20世纪中叶以来,蚕业界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在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雄蚕课题组的指导下,2007年陆良县蚕桑站在2006年试养雄蚕的基础上,扩大了品种量和饲养量,取得了详尽试验数据,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降低雄蚕杂交种生产成本是专养雄蚕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平30交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平衡致死品种的雄蚕生命力强,交配4次也不会影响蚕种质量,即使交配5次仍有实用价值。因此,提出在雄蚕杂交种繁育中,雌雄蚕饲养比例以2.5---3.0:1为宜,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对家蚕和野桑蚕远缘杂交后代茧丝遗传分析表明:两亲本茧丝性状差异远远大于家蚕品种间差异;全茧量、茧层率、丝长、纤度杂种F_1代偏向野桑蚕,没有杂种优势存在;回交一代接近家蚕,F_2代呈中间类型,各性状的趋势表现为野桑蚕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蚕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蚕业的兴衰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①元以前,凡是宜蚕的地方,一般农家一方面从事作物栽培,同时都种几株桑,养一点蚕,即所谓“农桑并举”,这时期蚕桑是农家很普遍的副业;②明代开始,受植棉业……  相似文献   

13.
桑蚕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磁场的不同场强,不同处理时间,在桑蚕卵胚子发育反转期(己1)时进行磁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区5龄幼虫食下量、消化量、蚕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区.最佳处理区幼虫酶活性增强,龄期经过缩短,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磁场处理桑蚕卵,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便于推广,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认为是一种易于推广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蚕沙的饲用价值,以家蚕杂交品种"造A×兰B"和桑树品种"湘7920"为试材,测定了家蚕对桑叶的采食率和消化率,分析了家蚕采食消化前后桑叶和蚕沙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对桑叶的采食率仅75%左右,消化率低于42%,有50%~55%的桑叶养分残留在蚕沙中.蚕沙干物质含CP 12.27%、NDF 26.26%、ADF 20.28%、EE 4.50%,RFV为258.96%,因此蚕沙具有较高的畜禽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蚕沙的饲用价值,以家蚕杂交品种"造A×兰B"和桑树品种"湘7920"为试材,测定了家蚕对桑叶的采食率和消化率,分析了家蚕采食消化前后桑叶和蚕沙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对桑叶的采食率仅75%左右,消化率低于42%,有50%~55%的桑叶养分残留在蚕沙中。蚕沙干物质含CP 12.27%、NDF 26.26%、ADF 20.28%、EE 4.50%, RFV为258.96%,因此蚕沙具有较高的畜禽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樗蚕微粒子病病原的回接感染试验确定樗蚕微粒子病病原,并对樗蚕微粒子病病症、病原作了初步观察。同时,通过对柞蚕的接种试验验证了樗蚕微粒子病病原可以感染柞蚕。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因子三水平有重复试验的正交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解氟剂、不同解氟次数对各含氟浓度的桑叶进行处理后养蚕的解氟效果.结果,解氟剂对蚕体无毒害作用,相反,能有效地削弱氟化物的不良影响,增强蚕的体质,提高结茧率,增加上茧总量,降低死笼率.  相似文献   

18.
微孢子虫是母蛾检疫的唯一对象,为探明家蚕微孢子虫感染雄蛾交配对雌蛾的影响,了解其对蚕种生产的危害性,用患微粒子病的家蚕雄蛾与未患病雌蛾(各50只)进行交配试验,并统计分析交配后的感染率。结果表明:患有家蚕微孢子虫的雄蛾,能通过雌雄蛾交配把微孢子虫传给雌蛾,雌蛾微孢子虫检出率为66%,其交配传染率达78.57%,增加了各级蚕种因母蛾检测有微孢子虫而淘汰的风险系数。因此,蚕种生产过程中防微病工作很重要,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断幼虫期食下感染的途径,减少因雄蛾感病通过交配而传给雌蛾的概率,减少蚕种损失。  相似文献   

19.
从广西宜州蚕区暴发黑胸败血病的养蚕农户处采集到病蚕样本,分离到1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回复感染健康5龄家蚕试验及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菌落呈橘黄色,光滑,圆形,边缘整齐,有光泽,湿润有黏性,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该菌形态学符合葡萄球菌属的特征;用菌液穿刺感染健康5龄家蚕10 h后蚕体胸部膨大,痉挛侧倒而死,11 h后胸部变黑呈现黑胸败血病病症;从腹腔接种菌液的小白鼠16 h内全部发病,从发病的家蚕体液和死亡小鼠的心血均能分离到与接种菌株形态一致的细菌,证实该菌为引起家蚕黑胸败血病的病原菌。菌株16S rDNA片段为1 463 bp(Gen Bank ID:1811543),与GenBank数据进行比较,该菌株与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同源性为99.9%,鉴定该菌株为松鼠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20.
家蚕天然彩色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家蚕在常规饲养的基础上,在其人工饲料或桑叶中添加经过筛选和处理的各种色素,使蚕食后改变其丝腺着色性能,根据添食色素不同而呈现各种色彩,结出五彩缤纷的蚕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