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世界的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逐步撼动着民族国家的根基,冲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有的国家认同理念,进而导致他们政治认同上的弱化性、文化认同上的兼容性、身份认同上的多重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价值共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以历史文化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以公民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237-238
"同性恋"一词在现代生活中已不再陌生,关于同性恋的成因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女同性恋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其身份认同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选取5名异质性较强的女同性恋案主作为访谈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探究其原生家庭对其幼年期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影响。目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社会大众了解女同性恋身份认同的形成原因,尤其是父母能够理解同性恋子女的性取向并非怪物,也提醒在原生家庭中,父母要重视子女在幼年期的性别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3.
当今大学生生活世界中存在"庸俗化"现象,物质生活追求奢侈享受,精神生活上表现出媚俗、功利、迷茫、虚无。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大学生年轻、缺少分辨能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家庭、社会的误导、学校的疏于教育与管理。应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探索应对"庸俗化"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施展的空间,但来自学校、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学生自身的盲目、焦虑以及家庭、社会的不良因素,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严重障碍,因此,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既要从改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构建适合财经类专业特点的创新教育平台,也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农村变迁过程中,"村企联建"新民居模式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使农村出现新"式"民群体。新"式"民由于生活空间市民化和居住环境农村化的矛盾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出现自我身份定位模糊、市民身份高度排斥、社会认同基础缺失、未来身份归属不明等困惑。自我认知分化、情感归属剥离、社会认同低下以及内外环境差异是造成新"式"民身份认同困境的原因。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推动居民思想转变、搭建居民信任平台、促进城乡社会融入3个方面,实现农村新"式"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隐性就业现象虽在我国悄然兴起,但也已经屡见不鲜,对于这种就业方式的评价却是众说不一。无疑,这种就业方式是市场经济规律对人力资源调配之使然,但毕竟不符合国人的传统就业观念和就业预期,对于选择隐性就业的大学生本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被社会认同、亲朋认同、前景预期的压力和危机感。基于创业视角分析大学生隐性就业现象,旨在引导国人理性看待这种就业方式的创业价值,为有意选择和正在隐性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理性声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教育界都认为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但在理论研究上,对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的关系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仍然缺乏三方面相互配合、协同运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机制.本文指出,我们要营造更加优质的育人环境,以构建起学校、社会和家庭和谐互动运行的教育机制,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8.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9.
楚向红 《河南农业》2012,(20):47-48
大学生农民工作为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弱势群体,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抑郁、焦虑、失衡等心理问题,给大学生农民工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农民工本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单亲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关注度和社会关注点等多种原因,使得许多单亲大学生安全感缺失、自我认同迷失、价值观偏离。促进单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运用系统化的思维,健全学校和家庭教育,增强社会支持力度及其自身心理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1.
罗御  罗晴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88-3489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元代地方儒学的释奠仪式上曾出现“礼乐坏缺”,“差遣俳优,鼓以俗乐”的“雅俗冲突”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地方官员和儒士的不满。延祐五年(1318)在一位江西官员的倡导下,礼部开始诏令全国各地宣圣庙置办雅乐。此诏令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对化解“雅俗冲突”、恢复释奠雅乐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有一些官员和儒士从维护儒家礼乐的完备性出发,自觉开展雅乐重建活动。在元朝官方并未强制推行儒学雅乐的环境下,地方儒学雅乐的星火重建,是儒家礼乐观“文化惯性”的体现,也是儒士自我认同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3.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贫困生自我认定的延伸。事实上,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呈现出过程阶段差异和行为态度的差异性,是影响贫困生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分析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差异性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自我认定,对寻求解决贫困生问题对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发生,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有青少年自身个性因素和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增强学生抵抗不良因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必须排除外部不利因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优化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校车尤其是农村校车的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校车交通安全引发的问题牵涉利益相关各方,造成我国校车问题的特殊性.本文在分析我国校车运营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校车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四个方面,即:相关管理部门仍较为缺乏校车安全意识、教育资源失衡造成通学交通需求增长、校车监管责任不明确、缺乏合理的校车运营体制.解决校车问题应遵守关怀原则、安全原则、公正原则和责任原则,以确保儿童权利和教育服务优化.  相似文献   

17.
方立富 《农业与技术》2007,27(4):178-180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思想、新观点,对学习型社会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摇篮,历来是人们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重要教育基地。同时,高校图书馆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要重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研究,提高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水平,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打工子弟进城读书的人数越来越多,然而很多人面临着入学困难和经济负担等问题。研究从打工子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4个角度分析其接受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目前的文献研究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还未落到实处,最后提出了解决目前困境的几种措施,旨在使打工子弟能获得与城市子女同等的受义务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己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个性心理等方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过程中,不良文化及其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当代社会不良文化现象的分析,提出解决不良文化现象的相关对策与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