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播种方式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一个因子,为了探索适宜本地区的大豆播种方式以及对应的机型,笔者特对此进行试验研究。l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基本状况1.1.12010年试验地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2.
播种方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5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穴距18cm,每穴3株的播种方式对于干物质的积累较为合适。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穴距18 cm,每穴3株的播种方式大豆产量最高,大豆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生产力及单株荚数呈正相关,而与百粒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4、2005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科研站大豆试验区,土质为白浆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公顷施肥纯量120kg,氮、磷、钾比例为1∶1.5∶0.4,磷酸二铵50%作种肥,其余作基肥播前一次施入.播后苗前人工封闭灭草,生育期人工除草2次,人工培垄2次.2004年7月13日喷多效唑450g/hm^2,2005年7月12日喷20%壮丰安微乳剂600mL/hm^2.  相似文献   

4.
寒地大豆几种种植方式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目前国内外大面积推广的大豆平作窄行密植种植方式以及由其与黑龙江省实际结合而产生的大垄窄行密植种植方式与现在生产上较普遍应用的垄作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大豆缩小行距,扩大株距的栽培方式可以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平作窄行密植方式最高可增产27.14%,选用适宜的品种和工,该项技术在高寒地区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大豆密植不同种植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大豆密植五种种植方式的生育性状及产量进出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宽台密植的三处理比其它处理明显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改善大豆冠层中,下部的透光性能,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6.
玉米110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将传统67cm垄上种植单行玉米改为110cm垄上种植双行玉米,选用优质、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采取缩垄增行的种植方式,既可以增加种植密度又能通风透光.既保持了垄作又使耕层更加合理,是一项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  相似文献   

7.
大豆大垄密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用适宜密植的大豆品种红丰11在岗地、平地、洼地进行不同密度和不同地块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研究,经方程模拟得出:大垄密红丰11最适宜栽培密度为40株.m-2,在岗地、平地和洼地上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8.
高油大豆45 cm垄上双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5 cm垄上双行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大豆品种、不同密度及播种方式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合丰42是最佳的窄行密植品种,密度在3.00万株/667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大豆130 cm大垄高台密植试验结果表明,130 cm垄上6行密植栽培比65 cm垄上双行栽培,产量增加15%,效益增加6.5%,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探讨玉米品种垦单13号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的适宜栽培密度以及增产效果,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于2013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旱田科技园区,土质为草甸白浆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小麦。整地方法:伏翻,秋耙,秋起空垄,春施肥。1.2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行长10m,4行区,垄距65cm,每小区面积26m2。1.3试验方法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3每公顷种植密度分别为7.5、7.95、8.4万株。供试玉米品种选择垦单13  相似文献   

11.
针对吉林省桦甸地区的两个主推高产大豆新品种九农26号、九农33号进行连续3年的不同种植方式与产量关系试验,目的是寻找最佳种植模式用来指导当地大豆生产实践,以有利于种豆农民的增产增收。从结果可以看出,九农33号、九农26号均以株距20cm、每穴双株,公顷保苗15.477株的种植方式为最佳,产量超过3700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播种密度为主区,设4个水平:D1(112.5 kg/hm~2)、D2(150 kg/hm~2)、D3(187.5 kg/hm~2)、D4(225 kg/hm~2);播种方式为副区,设置为宽幅播(K)、条播(T)、穴播(X)。结果表明:小麦群体总茎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苗期为:XKT,返青期和收获期为:TXK。不同穗位结实小穗数、小穗结实率、小花数均在高播种密度(D3、D4)下达到最大值。X和K在高密度下更有利于改善小穗和小花结实特性,尤其是对下部穗位效果更显著。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先减后增趋势,X的产量和穗粒数表现均优于K和T,产量在D4X组合达到最大值(10 062.83 kg/hm~2),说明穴播配合高播种密度(D3、D4)可在增产的同时使产量构成因素更加协调。穗部结实特性对小麦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上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负相关,下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正相关。因此,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时,配合穴播或宽幅播,对增产和改善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方冬闲田马铃薯播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南方冬闲田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播种技术,分别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蔬菜试验基地进行春马铃薯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生产最适宜的播种期为12月中、下旬,产量(20 952.60~24 924.30 kg/hm2)较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14.
起垄覆膜方式对半干旱区大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镇原县半干旱塬区开展了大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4种覆膜栽培方式均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以全膜平铺覆土穴播效果最好,较露地穴播增产119.6%,较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全膜垄作沟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分别增产23.2%、55.4%和62.9%。  相似文献   

15.
1、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集成背景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是无需置疑的。自2003年来,农技人员认真借鉴美国依靠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实现大豆单产飞跃提高的经验,认真总结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目前制约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瓶颈的基础上,针对大豆垄三栽培(包括精量播种)生产上保苗植株数不够以及植株分布不均匀、群体增产效果不好和窄行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膜上打孔种植中存在的扣苗放苗、作物早衰、地膜回收难等问题,采用当地主栽谷子品种张杂谷16号和神谷99作为试验材料,针对自主研发的2MBFC-1/2多功能膜侧精量播种机使用过程中谷子膜侧栽培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种植档位为5档(播种量为4.950 kg·hm-2)时,穗长、植株干重、千粒重和产量均最大。不同播种深度下,植株株高、谷穗穗粗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穗长、植株干重、千粒重和产量在播深为5 cm时均为最大。建议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此播种机具播种谷子时,档位调为5档,种植深度调试为5 cm,植株性状和产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 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 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 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大豆高产种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吉林省中部和中南部大豆主要生产地区进行不同种植方式的试验,确定适宜吉林省中熟区的种植方式是大垄3行,适宜中晚熟区的种植方式是单垄双行。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种方式对夏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蚌花1号花生品种为例,通过对夏花生单粒点播4种不同密度(1.1万~1.4万/667m2)和双粒点播3种不同密度(0.9万~1.1 万/667m2)田间小区试验,探讨夏花生最佳播种方式.试验表明,单粒点播1.3万~1.4万粒/667m2和双粒点播1.0万~1.1万穴/667m2是夏花生2种不同最佳播种方式,单粒播种适合于机械化作业,且单粒较双粒播种节省种子6000~ 9000粒/667m2,节省成本40 ~60元/667m2.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与施肥量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穴播和双条播对大豆的产量因子有改善作用,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产量的提高;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各种种植方式中均有其最佳的施肥水平,种植方式结合施肥措施,能改良个体生长的营养状况,提高群体的协调能力;方差分析表明,种植方式和施肥量对大豆产量影响显著,互作效应明显,以穴播和施肥量为30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