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采自江苏省姜堰、靖江和常州3个地区的水稻恶苗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对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77株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在0.020~1.333μg/m L之间,分离到的菌株对咪鲜胺均表现为中抗和高抗,其中中抗菌株18株,占23.38%,高抗菌株59株,占76.62%,说明咪鲜胺高抗菌株已经成为江苏省的恶苗病菌优势群体。氰烯菌酯(JS399-19)对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在0.012~2.040μg/m L之间,菌株的敏感性频率近似正态分布,EC50均值为(0.684±0.265)μg/m L,建议将此值作为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基线。 相似文献
2.
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上较为严重的种传真菌病害,咪唑类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咪鲜胺是目前防治该病害的主要药剂。以对咪鲜胺抗性及敏感的田间水稻恶苗病菌为试材,研究了其适合度及对几种常用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抗性菌株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其温度敏感性与敏感菌株无明显差异,部分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方面显著高于田间敏感菌株;咪鲜胺与三唑类及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间均无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对咪鲜胺产生抗性的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适合度,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有可能形成优势群体,因此需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以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平板含毒介质法测定了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对F.moniliforme抑制作用相对较强,EC_(50)低于1000mg/L,而对S.sclerotiorum的作用较弱,EC_(50)高于3000mg/L。壳聚糖抑制F.moniliforme菌丝生长,导致菌丝畸形肿胀,产生不正常分支,并且抑制其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壳聚糖处理后F.moniliforme菌丝细胞膜的透性增加,导致蛋白质渗漏,但对其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麦角甾醇的含量影响不明显。在离体培养时,壳聚糖对S.sclerotiorum产草酸毒素无明显影响,但预先经壳聚糖处理后,再接种S.sclerotiorum的油菜叶片中草酸含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从江苏13个地区采集病样,并分离获得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548个菌株,检测其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浸种灵等三种浸种剂的抗性及抗药菌株的竞争力。结果发现,以10μg/mL(MIC)为检测标准,抗多菌灵菌株频率平均为95.8%,其中高抗菌株(MIC>100μg/mL)占82.7%,少数高抗菌株EC50>1000μg/mL,且抗性稳定;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法测定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为(0.00075±0.00003)μg/mL(EC50)和0.85μg/mL(MIC),以3μg/mL(MIC)为检测标准,抗咪鲜胺菌株有8个,抗性菌株频率平均为1.5%,且均为高抗(抗性倍数103.1~126.2)或中抗(抗性倍数24.6~95.0)水平,但经转管培养5~20代后菌株抗性显著下降;以同样方法测定水稻恶苗病菌对浸种灵的敏感基线为(1.265±0.014)μg/mL(EC50)和3.13μg/mL(MIC),以5μg/mL(MIC)为标准,未检测到抗浸种灵菌株。此外,抗、感菌株分生孢子等量混合液接种结果表明,抗多菌灵菌株在水稻上竞争力较强,而抗咪鲜胺菌株竞争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116株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 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从国内及国外芒果产区采集病样, 分离、纯化芒果炭疽菌菌株,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116株芒果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为0.000 8~0.073 9 μg/mL, 平均值为0.012 4 μg/mL, EC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92.4倍。不同采集地区和采集部位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不同, 美国夏威夷的菌株敏感性最低, 广东的最高; 分离自叶片的菌株敏感性最高, 果实的最低。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生产上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 存在潜在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咪鲜胺及其制剂在六种水稻土中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咪鲜胺(prochloraz)及其制剂施保克(Sportak,25%咪鲜胺乳油)在6种水稻土中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咪鲜胺和施保克在水稻土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5~10 h,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咪鲜胺和施保克在6种水稻土中有机质吸附常数(KOM)的平均值分别为 2 439和2 111,表明它们易被水稻土吸附,属难移动的物质,且吸附反应自由能的变化量均小于40 kJ/mol, 表现为物理吸附过程;吸附常数(K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咪鲜胺和施保克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粘粒含量的影响,并呈正相关;咪鲜胺在加工成制剂后,不但在土壤中的吸附量减少了,而且Kf值也下降了近1/3。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东省菜心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变化,于2009—2014年从广东省15个县/市菜心产区分离获得105个菜心炭疽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咪鲜胺的EC50值,并比较了同一年份不同地区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不同年份间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变化。结果显示:同一年份菌株间,采自2009年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最小,敏感性最低地区菌株的平均EC50值是最高地区菌株的1.2倍;采自2014年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最大,敏感性最低地区菌株的平均EC50值是最高地区菌株的34.9倍;其余年份间的不同地区最大平均EC50值和最小平均EC50值相差9.2~10.4倍。不同年份菌株间,2010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052 0 μg/mL;2012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低,平均EC50值为0.259 9 μg/mL;2012—2014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范围在0.104 5~0.259 9 μg/mL之间,高于2009—2011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0.052 0~0.074 3 μg/mL)。2009—2014年广东省田间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呈降低趋势,存在潜在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柑桔溃疡病菌抗药突变体的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药剂驯化和紫外光诱导双重作用可获得柑桔溃疡病菌抗拌种灵突变体(XcR),病原菌抗药突变频率低于10-6。Xc R的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基本一致,对萎锈灵和叶枯唑具有潜在的正交互抗性,与浸种灵没有交互抗性。XcR胞外产物和胞外水解酶活性一般多于或高于敏感菌株,其中以淀粉酶活性变化最为明显。Xc R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并对拌种灵的敏感性亦降低。XcR能够引起烟草的过敏性反应,但失去对寄主的致病性。Xc R的性质表明,柑桔溃疡病菌对拌种灵产生抗药性的风险较低,病原菌获得抗药性状的同时可能导致其在田间的适合度下降。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可作为柑桔溃疡病菌抗药性的标记。 相似文献
9.
PDA平板拮抗试验表明 ,哈茨木霉对水稻恶苗病菌有强烈的拮抗作用 ,其孢子悬浮液的含孢量为 106~107个 /mL时 ,对恶苗病菌的抑制力达 92.33%。通过哈茨木霉菌液和 3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抑制效果的比较 ,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含孢量为 107个 /mL与施保克质量浓度 1μg/mL的抑菌效果接近 ,分别为 76.7%、75.4%。显微摄影结果显示 ,哈茨木霉以附着胞附着在恶苗病菌菌丝上 ,然后穿透菌丝在其内生长 ,或与恶苗病菌的菌丝平行生长 ,然后再侵入病菌内寄生。 相似文献
10.
25%咪鲜胺乳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EC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有较好的防效.秧田调查,25%咪鲜胺EC2000~3000倍液浸种能有效地控制恶苗病的发生,防效在90%以上;本田期调查,水稻种子经25%咪鲜胺EC2000~3000倍液浸种后控病效果在85%以上,显著优于常规药剂浸种灵,防治水稻恶苗病的优良农药品种之一.25%咪鲜胺EC2000~4000倍液浸种对水稻出苗率和成秧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是引起黄瓜疫病的主要病原菌。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20株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的突变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掘氏疫霉对土菌灵 的抗性突变频率高于对甲霜灵的抗性突变频率,但其抗性水平低于抗甲霜灵突变体,在1.3~4.3倍 之间;掘氏疫霉对土菌灵的抗性在继代培养和常温保存过程中稳定,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与亲本敏感 菌株相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突变体对甲霜灵和烯酰吗啉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2.
丙环唑是一种具有广谱活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本研究首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浙江省绍兴市、江苏省淮安市和黑龙江省尚志市不同地区的80株水稻恶苗病原菌(Fusarium fujikuroi)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测定了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生理影响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 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范围在0.029 8~0.211 0 μg·mL-1,EC50平均值为(0.106 7 ± 0.004 4) μg·mL-1。水稻恶苗病菌经0.1 μg·mL-1(EC50平均值)或3 μg·mL-1(EC90平均值)丙环唑处理后,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升高;3 μg·mL-1丙环唑不影响水稻恶苗病菌细胞核的分布与定位,但可以使细胞壁缢缩,菌丝顶端膨大,破坏水稻恶苗病菌细胞膜和细胞器。丙环唑浓度为不超过200 μg·mL-1时,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和株高无显著影响,同时可显著增加水稻鲜重;当浓度为500 μg·mL-1时,对水稻种子发芽率、株高和鲜重均无显著性影响;当浓度达到1 000 μg·mL-1时,发芽率显著降低但株高和鲜重无显著性差异;水稻种子发芽长度随丙环唑浓度升高而降低。本研究明确了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生物活性和对水稻的安全性,为丙环唑防治水稻恶苗病提供了指导,并进一步加深对丙环唑作用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JAT-9290的定殖特性及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JAT-9290对不同植物的致病性和定殖能力,利用该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SIX1特异性检测引物P12-R1/P12-F2跟踪其在不同植物中的侵入与定殖情况,并研究其对番茄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接种120 d内,菌株FJAT-9290对所供试的11种植物均未造成危害,但在侵入时间与定殖方面存在差异。该菌株最易侵入番茄植株,接种第5天即可在茎基部检测到;其次为甜椒、甜瓜、西瓜和香蕉等植株,接种10 d时可在茎基部检测到;但在韭菜、香葱和马唐草上均未检测到。该菌株在番茄与茄子植株的定殖时间最长,达90 d;其次为甜椒、香蕉和粉蕉,至少60 d;在甜瓜、西瓜和黄瓜上为40~50 d。该菌株能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显著提高其株高和叶片数量,对番茄枯萎病的盆栽与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76.70%和69.56%。表明菌株FJAT-9290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且对番茄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镧素对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及其致病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琼脂平板生长速率法及液体培养基培养测定了La对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抑制作用和毒力,并测定了其对病菌胞外的果胶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几种致病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a2O3浓度升高,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对病菌的EC50和EC95分别为278.2和552.0 mg/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a提高了单位量菌丝所产生3种致病酶的活性,但由于菌丝生长受到抑制,除蛋白酶外,病菌胞外致病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总量或总活性受到了抑制,降低了病菌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5.
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研究了杀菌剂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中的总残留量检测方法。经简单净化后将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高温下与吡啶盐酸盐反应,转化为2,4,6-三氯苯酚进行测定。咪鲜胺在各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9% ~103.4%,变异系数在1.46% ~9.38%之间。残留动态研究表明,咪鲜胺在水稻苗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仅为3.4 d;到水稻收获时,在用166.6 mg/L浸种处理后的稻米和稻秆中分别检出了0.025和0.056 mg/kg的残留量,其他样本中均未检出咪鲜胺的残留。 相似文献
16.
从河北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啶菌噁唑的保护地中采集黄瓜或番茄灰霉病果、病叶,经单孢分离获得102株灰葡萄孢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所得EC50值在0.046 0~0.199 1 μg/mL之间,平均为(0.118 2±0.036 3) μg/mL,其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可作为灰葡萄孢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7株抗药突变体,抗药突变体的菌落直径、菌丝干重、产孢量和致病性明显低于其亲本菌株,继代培养9代后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倍数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中国华北地区瓜类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现状及抗药突变株的生物学性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未使用过咪鲜胺的112株瓜类尖孢镰刀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并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尖孢镰刀菌抗咪鲜胺突变株。结果表明:咪鲜胺对112株瓜类尖孢镰刀菌的平均EC50值为(0.030 1±0.030 4)μg/m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50值作为瓜类尖孢镰刀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药剂驯化共获得7株抗咪鲜胺突变株,其抗性倍数介于6.2~26.8之间;突变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和致病力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亲本菌株,差异显著;仅突变株HG13052701-R1的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其他6株抗咪鲜胺突变株的抗药性均不能稳定遗传。室内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仅与戊唑醇之间有交互抗性,与多菌灵和齅霉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关系。研究表明,瓜类尖孢镰刀菌在药剂选择压下可以形成抗咪鲜胺群体,具有低等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18.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 是一种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专化活性的新型杀菌剂。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药剂对禾谷镰孢菌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生长抑制活性;同时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其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氰烯菌酯能够强烈地抑制禾谷镰孢菌敏感菌株菌丝的生长,EC50值分布在0.092~0.141 μg/mL之间;并可降低敏感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速率,以及影响其萌发的方式,使芽管从分生孢子基部和中间细胞萌发的比率增加;同时氰烯菌酯使敏感菌株分生孢子膨大、畸形,并使其芽管肿胀、扭曲,明显抑制其芽管的伸长生长;但对抗性菌株的抑制作用和致畸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