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南方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功能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是多熟种植的主体,发挥多熟制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有助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油菜—双季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双季稻和稻麦两熟制;华南多熟种植模式以冬作物—双季稻为主,如小麦(马铃薯)—双季稻等;西南地区多熟种植主要模式:春菜—水稻—秋冬菜、水稻—马铃薯(泽泻)、小麦(油菜)—水稻—秋菜。近年来四川玉米大豆间套作发展迅速。中国南方多熟种植能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改善作物品质和土壤质量,减少生物灾害,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未来多熟种植仍是中国种植模式的主流,必须力求多熟种植集约化和持续化最大融合,积极推进传统多熟农艺科学化、现代化和机械化。  相似文献   

2.
王辉  屠乃美 《作物研究》2006,20(Z1):498-503
介绍了国内外种植制度的研究概况,对我国南方稻田现有的种植模式按照熟制进行了归纳,并对稻田不同熟制种植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一熟制中超级稻种植的特点与多熟种植模式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优势以及立体种植制度带来的各种效益,展望了未来南方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麦棉两熟制在我市已有多年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两熟制栽培内容又有新的发展,其种植方式有:小麦套  相似文献   

4.
稻田种植制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屠乃美 《作物研究》2006,20(5):498-503
介绍了国内外种植制度的研究概况,对我国南方稻田现有的种植模式按照熟制进行了归纳,并对稻田不同熟制种植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一熟制中超级稻种植的特点与多熟种植模式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优势以及立体种植制度带来的各种效益,展望了未来南方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种植作物。结合麦田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和适时采收的生产实践经验,就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作出几点总结。  相似文献   

6.
新疆阿克苏地区年≥10℃有效积温3800℃左右,麦收后可插秧复播种植生育期为120~130d的水稻品种,并可以实行稻麦一年两熟制,即麦收后种植水稻,水稻收获后继续种植小麦。复播水稻品种目前采用新稻1号、小越光品种。  相似文献   

7.
菏泽市是农业大区.也是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常年种植小麦面积都在60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实行种粮补贴的优惠政策。以及小麦价格的逐年上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得麦田面积不断扩大.如2007年我市麦田面积为60万hm^2,2008年达到63万hm^2.总产也由171.35万t增加到176.85万t,为我市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范围,通过多年调查和试验研究,结合近年来各地小麦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对陕西省条锈菌越夏范围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在陕西省能够顺利完成越夏。越夏区主要分布于陇县、太白、凤县等高海拔地区;不稳定越夏区主要分布于镇安、旬阳阳山等海拔1 400m以上小麦种植区;留坝、宁强、山阳、周至和宁陕等海拔1 400m以上区域几乎没有小麦种植,已丧失了越夏区作用,成为小麦条锈菌非越夏区。  相似文献   

9.
麦棉连作促进了粮棉同步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连作是在小麦接近成熟期,在麦田背垄上播种夏棉,或麦收后贴茬播种夏棉,它既不同于春棉单作,也不同于麦棉套种,是促进麦棉同步增长的一种种植制度。1981年以来,全面推广了麦棉连作两熟制。1984年棉花面积24万亩,棉花总产比1981年增长3.5倍,粮食总产增长58%。粮棉总产均超历史最高水平。1985~1986年由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临澧县柏枝乡黄金村油菜绿豆二熟制种植模式,分析了油菜绿豆二熟制的特点,比较了当地几种主要种植模式的效益,总结了油菜绿豆二熟制种植模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经5 年试验与高产攻关,研究出适合鲁东地区的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使鲁东地区小麦花生两熟制小麦收获和花生播种的机械化作业以及小麦秸杆还田得以实施。该技术符合高产、低耗、持续增产现代化农业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才斌 《花生学报》1998,(4):10-12,30
本文结合近年来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研究与实践,从山东气候条件、作物对光温需求及反应特点、作物营养特性等几方面简述了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小麦(胡麻)、甜菜带状种植,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甜菜产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甜菜种植形式,简称小麦、甜菜带田。它是期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甜菜种植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为甘肃河西走廊,而且为我国西北一年一熟制灌溉农业甜菜产区,缓解粮糖争地矛盾,建设粮糖商品生产基地,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小麦甜菜带回发展概况及增产效果河西走廊的小麦、甜菜带田,是在小麦、甜菜间套种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开  相似文献   

14.
陕西麦田土壤肥力与施肥现状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陕西省麦田土壤肥力和施肥状况,对2005-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0个县186 415个土壤数据和1 580个"3414"肥料试验数据以及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麦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3g·kg-1、69.0 mg·kg-1、18.5 mg·kg-1和148.4mg·kg-1,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提高了33.6%、40.8%、176.1%和6.8%。在2000年后,陕西省小麦氮肥(纯氮)、磷肥(P2O5)和钾肥(K2O)的投入量分别为183.0、109.5和21.0kg·hm-2,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69.4%、160.7%和1 300%。全省麦田土壤氮、磷素盈余12.0和51.0kg·hm-2,钾素亏缺115.5kg·hm-2。虽然陕西土壤含钾丰富,但为了延缓土壤钾素亏缺和进一步提高磷含量(麦田的磷含量保持在25~35mg·kg-1较合适),建议今后小麦生产中适当减少氮肥投入,增加磷钾肥投入。  相似文献   

15.
贾悦镇针对现实情况,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普及了麦棉套种地膜覆盖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同时,在不断深化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演化为多作物多方式的多熟制种植。主要种植方式有以下3种: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两熟制地区向来有种植夏大豆的习惯.但是其种植意义及高产栽培技术远不像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那样为人们所重视,而是作为杂粮作物自由发展,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豆生产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夏花生在我省很早就有种植,有麦田套种和麦收后直播两种种植方式。但由于麦田套种存在小麦与花生争光、争水、争肥的矛盾,夏直播存有花生生育期短,有效积温不足的问题,所以夏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均低于春花生。为大幅度提高夏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自1987年以来进行了“夏花生纸筒育苗移栽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报道花生纸筒育苗移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植棉区麦后直播短季棉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黄河三角洲植棉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一直以一熟制纯春棉种植为主。近年来,受植棉比较效益降低等因素的影响,一熟制春棉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向两熟制粮-棉种植的趋势有较快增长,这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对于稳定该区植棉面积总体上是有利的。但是,由于该区缺乏粮-棉两熟制种植方面的配套技术,导致两熟制中的棉花产量较低,尤其是麦后直播短季棉的产量更低,且很不稳定,严重制约棉花生产的健康发展。2015年以来,  相似文献   

19.
灰飞虱是禾谷类作物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的主要传毒介体,本地大面积种植的大、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场所,春季繁殖一代后,转移到玉米、水稻上传播病毒病。近年来,泰兴市麦田灰飞虱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大、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玉米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小麦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亦呈逐年加重趋势。为了明确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影响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探讨其综合控制技术,有效控制禾谷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危害。近几年来,我们对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目前生产上正在应用和最新设计的几种麦油两熟制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在鲁东畦田麦花生夏直播和小垄宽幅麦花生套种两种模式对小麦产量较为有利,大垄宽幅麦花生套种对花生产量更为有利,兼顾麦油产量和全年效益,麦油均分式花生套直播表现最佳.在鲁西,适于小麦等行距花生套种条件下麦油高产高效的小麦行距为35~4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