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牡丹属我国江南牡丹品种群,观赏栽培有1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先后形成湘西北以观赏牡丹为主和湘西南以药用牡丹为主的两个栽培中心。经8年时间的调查收集和5个栽培点的品种分类及物候期测定,全省共发现23个牡丹品种,其中观赏品种15个,药用品种10个。概述湖南特有品种的园艺分类特征和在长沙生长的花期物候特性。  相似文献   

2.
牡丹组野生种间亲缘关系和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野生牡丹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详细回顾了有关栽培牡丹起源的时间、地点、方式及祖先种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现有证据,并分析和讨论了栽培牡丹“多地”、“多元”起源的观点,认为栽培牡丹的起源途径是最初通过野生种的直接驯化获得原始品种,在此基础上通过突变和人工选择发展出古代和传统品种。除衍生出古代和传统品种的野生祖先种外,其它野生种通过自然与(或)人工杂交的方式参与现有品种群(亚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寻找栽培牡丹起源的有力证据,不同栽培品种群(亚群)与野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元新  谢永军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4):100-100,80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ca)又名鹿韭、木芍药、富贵花,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花卉,是我国特产名花,色香俱佳,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自清朝以来,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相继从曹州(菏泽)、洛阳引进中原牡丹品种群进行训化栽培。虽然中原牡丹群品种繁多,但对黑龙江而言,中原牡丹品种群在冬季仍需防寒。近几年,哈尔滨等地又从兰州引种西北牡丹品种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被誉为花中之王,国色天香。洛阳是我国著名的牡丹栽培中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甲天下"都是其真实写照。自从1983年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以来,洛阳牡丹在栽培、育种、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牡丹从一种观赏花卉发展到与地形、建筑小品、山石、植物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园林景观,极大地提升了牡丹的观赏价值。一、洛阳牡丹园林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5.
中国牡丹品种来源于野生种,经过自然选择与人工栽培选择而发展起来。由于种源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各品种间的特性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牡丹可分为4个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辞、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和西南牡丹品种群。其中以中原牡丹品种群品种最多,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宁国牡丹,作为中国牡丹四大群系之一,为江南牡丹品种群的主要发源地和繁殖地。宁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独特。明代嘉靖《宁国县志≥列牡丹为宁国花卉首位,有“大红、浅红、紫、白四种”清代同治《宁国县志》载:“牡丹50余种,见花谱所产甚多,以正赤为佳,得此花必赖人工莳艺。”民国《宁国县志》记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黄、白为责,土人运往广州,价重洛阳。”  相似文献   

7.
历时两个月途经9个省20余个地市,对我国牡丹的8个野生原始种进行品种资源现状考察,分析我国牡丹品种群的存在和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目前所有的园艺栽培品种进行收集。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牡丹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在分类、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及系统演化,以及与中国栽培品种群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分类历史和存在的分歧,展示资源调查结果;多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结合证明该亚组牡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系统演化复杂;总结得出革质花盘亚组牡丹野生种中除四川牡丹外,其余野生种均参与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该亚组牡丹野生种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牡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也受到世界的瞩目,现在中国牡丹已在许多国家落户,其中日、英、美、法等国家在牡丹栽培特别是育种上均有新的发展,通过杂交选育、自然驯化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种群。其中日本牡丹在世界牡丹发展史上从栽培历史、发展规模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仅次于中国。但日本牡丹在品种栽培类型、观赏性等方面都已远远超出我国,在国际牡丹市场上的声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子午岭东段铜川市境内的裂叶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ssp. atava)种群和秦岭中段宝鸡市境内的全缘叶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ssp. rockii)种群为调查对象,绘制其静态生命表、种群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以及生殖力表,进行种群数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裂叶紫斑牡丹种群在3龄前和9 ~ 15龄之间分别经历了环境筛选和竞争自疏,11年为其生理寿命,30年左右为极限寿命,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Ⅰ型,种群表现为增长型。全缘叶紫斑牡丹种群在3龄前经历了强烈的环境筛选,3龄以后种群处于高死亡率状态,9年左右为其生理寿命,24年为极限寿命,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Ⅱ型,种群表现为衰退型。造成两种紫斑牡丹种群数量动态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繁殖能力的差异、居群规模大小、种群适应性以及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4月28日,临夏市第二届河州牡丹文化节揭幕。"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清代诗人吴镇的这句诗,使河州(今临夏)牡丹声名远播。河州牡丹以"紫斑牡丹"为贵,其植株高大,花大色艳,又名甘肃牡丹、西北牡丹,紫斑牡丹品种群是仅次于中原牡丹品种群的我国第二大牡丹品种群。紫斑牡丹因花瓣内面  相似文献   

12.
徐一丁 《现代园艺》2022,(10):183-184+194+200
牡丹因花大而香,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当前牡丹品种可划分为五大栽培类群,因其广受人们喜爱,因而牡丹的繁殖栽培一直是科技工作者持续研究的领域。利用《中国知网》等检索工具,并查阅《中国牡丹》等书籍,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我国1990—2021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牡丹繁殖、栽培研究的文献,研究对应作者、作者单位、分析方法、发表时间、相关学科、研究趋势等指标和内容,分析牡丹繁殖栽培研究的领军人物、研究领域、研究单位及现状,明确了各年研究的重点、热点、核心人物和主要机构,以期对牡丹繁殖栽培研究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对同一培养条件下的12个牡丹品种生育期、花期、形态及生理指标等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最适宜的盆栽牡丹品种;以‘洛阳红’为试材,以草炭、蛭石、珍珠岩为基质材料,设置10种基质配比研究最佳栽培基质配比,对生育期、花期、形态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以筛选出优良牡丹栽培基质。结果表明:适宜盆栽牡丹品种为‘胜葛巾’、‘贵妃插翠’、‘景玉’和‘鲁粉’;适宜牡丹盆栽栽培基质的配比为草炭∶蛭石∶珍珠岩=6∶2∶2。  相似文献   

14.
以引进的28个山东牡丹品种、16个日本牡丹品种为材料,进行牡丹品种引种栽培适应性观测试验。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物候期的观察分析,为制定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油用牡丹又称油牡丹、油料牡丹,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是指结实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牡丹籽油的牡丹类型。油用牡丹主要有两个品种:凤丹牡丹和紫斑牡丹。凤丹也是传统的药用牡丹栽培品种,属中原品种群,适种范围广,苗木资源多,便于大规模推广种植。紫斑属于西北品种群,苗木资源少,短期内无法大面积  相似文献   

16.
对近20年来中国牡丹切花保鲜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正在和将要从事牡丹切花保鲜研究的人们提供参考.我国的牡丹切花保鲜研究的对象多为中原牡丹品种群的品种,研究问题主要涉及乙烯、水分、保鲜剂等方面,关于分子水平上牡丹切花保鲜机理的研究未见报道.牡丹切花保鲜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开展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殊斐 《花卉》2008,(12):5-5
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地牡丹夏季花芽分化,冬季落叶,以混合花芽的鳞芽越冬,4月份开花。要牡丹在南方于春节开花,必须进行促成栽培。  相似文献   

18.
单奇  张琴  闫春霞 《北方园艺》2021,(16):83-89
以32个栽培牡丹品种为试材,采用扫描电镜的方法,对栽培牡丹品种的花粉进行形态学比较,以期为栽培牡丹品种在花粉形态的分类上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32个栽培牡丹品种的花粉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花粉均呈单粒存在,均具有三拟孔沟,在赤道轴、极轴长、萌发沟长、网脊宽、网孔直径、极面观、赤道面观以及外壁纹饰上均有很大不同,通过对花粉形态的量化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的32个栽培牡丹品种进行品种群分类.通过对花粉形态进行的主成分分析,发现花粉外壁纹饰、花粉粒大小以及花粉萌发结构能够作为品种群分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引进的9大色系、15个品种的菏泽牡丹进行催花试验、观察、比较,筛选出10个适宜高寒阴湿区反季节栽培的牡丹品种。通过嫁接对比试验,选择出与紫斑牡丹亲和力强、成活率高的优良砧木。通过对温湿度调控技术、用赤霉素涂抹花蕾技术的应用研究,确定了适合牡丹促成栽培的温、湿度范围和催花素浓度。另外,总结出反季节牡丹催花生产技术规程,初步筛选出适合反季节栽培的5个紫斑牡丹品种,为牡丹在高寒阴湿区的反季节栽培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石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其栽培品种多达上百个.然而开牡丹花,结石榴果,花期长达5个月,且花果同期、同树,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并存的牡丹石榴,却鲜有人知.牡丹石榴是我地一个珍贵的自然变异品种,亲本不详,原零星栽植于农户家中,前几年才得以推广发展,目前,外地已有少量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