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消息     
△1985年印度茶叶将增产。印度茶叶协会副主席赖基耶称,1985年印度将计划生产茶叶6.51亿公斤,比1984年预计产量6.35亿公斤要增长2.5%。△元月份以来伦敦茶叶拍卖需求强烈,据伦敦茶叶经纪商协会称,半月来伦敦茶叶拍卖需求强烈。阿萨姆茶竞购激烈,每公斤涨价5~10便士。孟加拉茶畅销,色泽优良茶涨价10便士。汤色明亮的非洲茶和优  相似文献   

2.
正印度阿萨姆、大吉岭两大地区所产著名红茶,其茶种均源于中国。据日本、中国等专家考证研究,印度阿萨姆茶树源自云南大叶种茶树,是从云南西部传播过去的。英国罗伯特·布里斯1823年在印度阿萨姆发现茶树,英帝国为压制华茶,吹嘘印度也是茶树原产地。印度大吉岭地区的茶树又源自何处呢?中央电视台2013年推出的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四集说:"大吉岭红茶种植的历史还不到两百年,其茶技、茶种均来  相似文献   

3.
茶树的核型及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00年的殷商时期,我国人民就把茶叶当作药用。春秋后出版的《尔雅》称茶叶为“槚”,《唐本草》采用了“茶”这个词。因此,无论从植物地理分布或人类对茶的饮用历史来看,茶树都是中国原产。1823年英人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乔木  相似文献   

4.
国际茶讯     
《茶世界》2015,(8)
<正>印度近日,印度阿萨姆地区的有机绿茶在拍卖会上卖到每公斤2501卢比,有关人士认为印度高级茶如果出口将会换来相当于内销100倍的收益。日本日本2005年的茶叶出口额约为21.1亿日元,而截至2014年出口额已达到78亿日元,涨幅达到三倍之多。预计截至2020年茶叶出口额可以达到150亿日元。日本政府目标是6年内再次实现日本茶的出口额倍增。  相似文献   

5.
2010年5月,在印度茶叶合作伙伴的帮助下,我们参观访问了印度茶叶管理和贸易中心加尔各答、大吉岭、东北印度阿萨姆、南印度尼尔吉里等茶区,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接触了十多家茶叶机构、公司、茶园和茶叶加工厂,较全面地了解了印度茶叶管理、种植、加工、贸易和消费的历史、现状和最近发展动态。现以一个茶叶旅行者的角度介绍印度茶产业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6.
《茶叶》1986,(3)
茶园遮荫的由来:在东北印度,由于茶叶种植园迅速扩展,大面积伐林开荒种茶,后来发现阿萨姆变种在少数几株楹树庇荫下生长良好,便试图在茶园套种遮荫树,以再现自然状态下的荫蔽条件,此后,茶园便有计划地大规模种植遮荫树,茶农把种植遮荫树作为栽好茶的  相似文献   

7.
印度茶业     
湘茗 《茶叶》2017,43(3)
印度茶业已有170多年历史,印度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是世界上红茶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本文从茶叶产量、茶叶经济、茶叶育种及茶园管理等方面综述了印度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印度茶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虞富莲 《中国茶叶》2005,27(3):26-26
本刊讯 2005年3月20日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日茶起源研讨会"上,日本茶业界著名学者松下智先生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云南的南部,并断然否认印度阿萨姆的萨地亚(Sadiya)是茶树的原产地.理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2002年他先后5次去过印度的阿萨姆地区.  相似文献   

9.
在前几篇文献中,作者已经报道过了用阿萨姆变种(Vassamicu)(斯里兰卡茶叶和阿萨姆茶叶)和阿萨姆,中国杂交种(LLybv ids·oaV·assamica ondsinensis)(大吉岭茶叶和日本茶叶)所加工的红茶,其挥发性芳香油里的芳樟醇和(牛龙)牛儿醇的典型差异及其与遗传性的关系。近年来,云南红茶已被作为一种具有与印度红茶香型类似的高香红茶。另外,驰名世界的祁门红茶则具有浓郁的玫瑰花香。  相似文献   

10.
正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前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最近表示,应将茶正式定为印度的国饮。他说,印度饮茶者的数量足以使之成为国饮。卡拉姆是在阿萨姆邦举行的世界茶科学大会作这番表示的。印度51%的茶叶和全球13%的茶叶来自阿萨姆邦。在  相似文献   

11.
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有代表性的商用红茶的化学成分加以比较。所有茶叶都含有可供比较的灰分,全部传统茶和切茶机茶的茶黄素(TF)和茶玉红精(TR)成分存在着很大差异。阿萨姆、Dimbula、Numara和Uva的传统茶的茶黄素含量很接近,而大吉岭和歧门传统茶的茶黄素含量却很低。大吉岭和肯尼亚切茶机茶的茶香味指数较高。大吉岭、歧门、阿萨姆(传统茶)和肯尼亚切茶机茶的高香味指数和肯尼亚茶的茶黄素高含量略微有助于说明这些茶品质普遍优良。  相似文献   

12.
R.N.Das  R.K.Bhagobaty 《茶叶》2010,36(3):133-139
茶是印度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商品茶园由于茶树异花受粉而杂合程度很高。本文以中国变种、阿萨姆变种和柬埔寨变种的典型茶树品种TV-7,TV-8andTV-9为参照,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标记对印度阿萨姆茶园茶树资源的遗传变异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超微茶粉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一种令人喜爱的健康饮料,将茶叶作为一种食品资源的利用更是引起人们广泛兴趣,添加茶汁的冰淇淋、面包、蛋糕、月饼已相继开发,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茶叶,产生了超微茶粉并开始了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研究,然而添加茶粉的食品至今在市场上仍难觅其踪,我们想除了促销宣传因素外,茶粉利用的本身尚有很多问题,本文将试加探讨。1 超微茶粉的物性为了适应茶叶加工的需要对传统茶叶的物性如电特性、磁特性、光特性、形状、粒度等有过系统研究,而现在对超微茶粉的物性研究却几乎没有人涉及,这样茶粉在食品中的利用就有很大的盲目性,根本不知道哪…  相似文献   

14.
前言印度茶园约为364,000公倾,其中189,312公倾为阿萨姆品系,面积上占52%,茶叶产量上占54%。主要栽种品种有:阿萨姆种,中国种,柬埔寨种及其它杂交种。近年来育成了一些适宜于生产上大规模种植的品系,这些品系的根系形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Barua 和 Bazbaruah,1970)。故这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一直是东方文化的代名词,茶这一物种起源于我国,后在历朝历代对外交流中向外传播,深受很多皇室贵族的喜爱,在印度、英国等地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在漫长的茶苗培育过程中,茶农逐渐掌握了许多方法培育优良品种。当传统的茶叶培育与现代英语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从茶叶培育讲起,将茶叶培育与学生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探讨茶思想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激励策略,为现代英语教学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茶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一种饮料植物。茶集药用、营养于一身。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茶叶化学成份的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正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茶的普及可以说是其药理作用的结果。茶的功效已受到苏联、日本、印度等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茶作为民间偏方很早就见于各类医书中,特别是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茶史片甲     
茶是我国远古时期已发现和利用的一种植物。在世界其他地区还不知道茶之为何物时,茶在我国则从朱门到柴户,便早已成为比屋之饮。我们的祖先不仅在世界上最先发现了茶的效用,也最早发明了茶叶的加工制造和把茶树驯化培育为一种重要的栽培作物。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一方面为人类创立了全部的古代茶叶科学技术,同时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为丰富的茶叶历史资料。本文根据有关史料,讨论了茶叶的历史记载,如有不当之处,请加指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加工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加工和饮用茶叶的国家。据茶史专家考证,相传远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即“神农尝百草”之说。茶叶作为饮品,最初是直接嚼食鲜叶。周朝时期出现将鲜叶晒成干茶后饮用,并持续了大约900年。魏朝人们开始学会了制作团饼茶,使生晒茶的涩味、青草气得到了极大改善。唐朝,团饼茶加工技术日趋精湛。中国茶叶制作技术进入新的阶段,形状上由汽蒸的团饼茶转变为炒制加工的散茶。以绿茶为基础,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相继创制出来。  相似文献   

19.
Sarr.  BK  谢丰镐 《茶叶》1989,(4):54-55
印度年产茶量超过650百万公斤,其中近30%是传统红茶,其余是 CTC 茶。年出口量在195~220百万公斤之间徘徊,其它的440百万公斤为国内消费。印度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非常苛刻,优质茶可得好价。印度生产的茶叶质量属中、上乘,包括世界著名的大吉岭和 Nilgiris 高香茶。质量第一是所有印度种植园和茶厂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前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当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饮料。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115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1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