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植物动力2003作为植物微量元素营整合液,对大麦单二分别在苗期、孕穗期、苗期+孕穗期进行喷施。试验结果发现,植物动力2003能明显促进大麦根系发育,促进茎叶生长,有效增加后期单株绿叶数,延长叶片的功能期,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提高了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2.
王韶楠  阮怀军 《花生学报》1998,(1):15-16,30
花生叶面喷施对时效肥料植物动力2003(PP2003)根系发达,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提高,单株结果数增加,饱果率,双仁果率提高,增产17.9%-19.8%,PP2003能有效调控花生地上,地下部分合理生长,花生植株不徒长,不倒伏,并具有较强的抗病,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内单314为材料,研究深松及氮肥深施对超高产春玉米生育后期根系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散粉后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单株根重、根系体积逐渐下降,且在同一生育期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递减的趋势.0~ 60 cm土层单株根系表面积自散粉期开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灌浆期.各处理根系活力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上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散粉后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系活力的峰值出现下移.深松30 cm根重、根系体积及根表面积明显增加,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深松30 cm及氮肥深施15 cm可促使根系下移,明显提高深层根系特别是20 ~ 40 cm根系活力及比重.  相似文献   

4.
土壤铜含量对水稻根系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土壤铜含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根系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 土壤铜处理对水稻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壤铜含量越高,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粉砂土、壤土条件下表现一致;2) 较低的土壤铜含量对水稻分蘖期单位干质量根系的α 萘胺(α NA)氧化力、基于单位鲜质量的根系玉米素(Z) + 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影响不大,较高的土壤铜含量则使基于单位质量的根系活性显著低于对照;3) 随着土壤铜含量的提高,拔节前生长的根系比例减少、拔节后生长的根系比例增加、抽穗期基于单位根干质量的根系α NA氧化力显著提高;4) 土壤铜处理对水稻单株根系活性有极显著影响,土壤铜含量越高,分蘖期和抽穗期的单株根系α NA氧化力越小;5) 土壤铜处理使水稻产量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土壤铜含量的提高产量的下降幅度显著增大,粉砂土、壤土条件下表现一致;6) 抽穗期的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系α NA氧化力与水稻产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7**。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红壤坡耕地的合理耕层厚度。以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填充方式构建10、20、30、40、50 cm 5个耕层厚度,模拟土壤理化性质等相同条件下不同耕层厚度对根系生长特征和花生单株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作物产量与耕层厚度的相关性,探讨增加耕层厚度下花生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不同耕层厚度对花生各生育期主根根长及开花下针期和成熟期根系生物量、根系活力影响显著(P<0.05);耕层厚度为30 cm可以保证花生根系生长和根系生物量形成所需的纵向空间,并维持根系活力在较高的水平。(2)不同耕层厚度对花生单株产量影响显著(P<0.05),花生单株产量随着耕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稳定的趋势。(3)整个生育期主根根长与花生单株产量相关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1);开花下针期和成熟期花生根系活力、根系生物量与花生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耕层厚度可以通过影响花生根系发育进而影响产量的形成。(4)米氏方程符合花生单株产量与耕层厚度的关系(P<0.01,R2=0.8097),30 cm的耕层厚度可以保证花生产量较高,进一步增加耕层厚花生的增产潜力较小(<5%)。  相似文献   

6.
灌浆后期6-BA灌根对玉米衰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肖长新  陈延玲  米国华 《玉米科学》2014,22(1):103-107,113
以郑单958为材料,用浓度为10 mg/L的6-苄基腺嘌呤(6-BA)溶液在玉米灌浆期(花后40 d)浇灌根系,研究6-BA对玉米根系与叶片衰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6-BA灌根处理能延缓玉米根系的衰老,使收获期单株总根长显著高于对照,增长48%,其中,轴根长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侧根长显著高于对照。6-BA灌根处理同样延缓叶片衰老,使成熟期绿叶面积增加。6-BA灌根处理显著增加吐丝期-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不影响营养器官中氮素与干物质的转运。6-BA灌根处理显著提高单株子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增产16%,其中,主要是百粒重的增加,同时保持子粒中氮浓度不变。通过细胞分裂素延缓后期根系衰老,可能是协调玉米后期氮素吸收与转运、提高玉米子粒产量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早熟玉米新玉4号和中晚熟玉米Sc704单株根系最大重量出现的吐丝期与乳熟末期,采用双向切片法对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挖根观察表明,玉米单株根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少,呈密函数关系,冠根比却与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77%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距植株0~20cm、深40cm的柱状土体内,但Sc704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比新玉4号集中。玉米群体在根量上存在着一定的自动调节作用,且Sc704比新玉4号的调节能力强。吐丝期玉米单株根量达最大值,其同成熟期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吐丝后上层根开始衰老,但深层根仍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整秆深还对耐密玉米植株根系生长性状影响规律,揭示产量提高原因,筛选最佳整秆深还用量。[方法]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整秆深还用量5个处理分别测量根系生长情况和产量。[结果]整秆深还处理耐密玉米促根系干物积累和根系性状值增加,根系生长环境得到改善,耐密玉米的产量增加。[结论]整秆深还处理可快速提高耐密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9.
选用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1)、大垄深耕地膜覆盖(处理2)、大垄无深耕无整秆深还田无地膜覆盖(对照)3个处理,探讨对耐密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叶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2与对照相比,株高差异不明显;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及产量均有增加,且处理1高于处理2。与对照相比,处理1拔节期株高明显增高,抽穗期至灌浆期叶面积增加12.5%,拔节期至抽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增加168%,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14.4%,产量增加12.3%。处理1为耐密玉米健壮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在适宜密度及叶面积生长条件下,玉米个体生长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积累增加,植株的源流库呈现出源足、流畅、库满态势,增加了耐密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及穗粒重,从而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玉米单作、玉米II花生2∶4模式和4∶2模式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间作模式下显著高于单作模式,间作能够延长玉米根系功能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根系功能,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玉米单作、玉米||花生2∶4模式和4∶2模式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显著影响玉米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间作模式下显著高于单作模式,间作能够延长玉米根系功能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根系功能,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豆幼苗接触刺激对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颜景波,于洪波本文探讨了大豆幼苗期物理刺激对大豆形态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幼苗期进行物理刺激,有株高矮化,增加茎粗,根系发达,抗倒伏,增加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的效...  相似文献   

13.
降水对陇东玉米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降水差异对陇东黄土高原玉米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降水不同,叶面积增长速度不同、干物质积累速度不同、产量不同。尤其是拔节至抽雄期降水,对玉米叶面积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探讨玉米-大豆轮作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大豆施肥模式,是目前东北大豆生产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研究基于建立的玉米-大豆轮作体系设置了5种施肥处理,分别为:T1:玉米施用化肥,大豆不施肥;T2:玉米施用化肥,大豆施用有机肥;T3:玉米施用化肥,大豆施用1/2量的化肥;T4:玉米施用化肥,大豆施用化肥;T5:玉米与大豆所需化肥总量一次性全部施入到玉米种植年份,大豆不施肥。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不同生育期0~10、10~20、20~30cm土层深度内大豆根系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特征时空变化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经两个轮作周期,T2处理大豆产量最高为 2959kg·hm-2,比T4处理显著高出7.3%,产量提高主要体现在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性状的改善,而T1、T3、T5处理的大豆产量比T4处理显著低出15.4%,8.5%和5.0%。T2处理显著增加了大豆R6期0~10cm土层的根重密度,比T4处理显著高出42.3%,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5(p < 0.01);T2处理也明显增加了大豆R1期0~10、10~20cm土层以及R6期20~3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分别比T4处理显著高出25.3%、71.3%和27.6%,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2 (p < 0.01)。与T4处理相比,尽管T3处理显著增加了大豆R1期10~20、20~30cm土层的根重密度和R6期10~2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但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T4处理只显著增加R1期单位体积的根表面积,而对大豆根平均直径和其它时期单位体积的根表面积的影响不大。因此,不同施肥措施影响大豆根系特征及其产量的关系问题比较复杂。施用有机肥可通过增加表土层根的重量以及深土层根的长度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因此在有机肥源供应充足的地区,玉米、大豆两区轮作基础上,玉米收获后秋施15t·hm-2有机肥,是提高大豆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化肥应用负面环境影响的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9~2010年,以普通大豆品种九农21为对照,比较了其与高产品种长农13和吉育88的生长动态、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并对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指标(根系活力、伤流量、根系体积和干重)、产量以及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高于对照品种,但主茎节数和分枝数低于对照;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单株粒重与R5期根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而与R6期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合理调控鼓粒期的群体结构,有助于增产。  相似文献   

16.
稻草还田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稻草还田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可显著提高免耕水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单株根系干重、单株生物鼍、根半径、单株根表面积、单株根长、单条根长、根长密度、根系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但是对单株总根数的影响不大.与3 t/hm<'2>稻草还田量相比,6 t/hm2稻草还田量的增产效果和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7.
深松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光合性能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晋鹏宇  任伟  陶洪斌  王璞 《玉米科学》2014,22(1):114-120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播前深松、4叶期深松处理,以黄淮海地区普遍采用的免耕直播作为对照,分析玉米全生育时期内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持续期、干物质积累、相对生长率、根系性状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深松方式对比,物质生产、光合性能及根系生长方面均差异显著。与免耕直播相比,播前深松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拔节期叶面积指数,有效提高吐丝期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拔节期干物重、吐丝期0~100 cm根系总干重以及20~30 cm土层内根系的活力;叶面积持续期、净同化率与相对生长率变化幅度不大。4叶期深松则导致植株的各方面表现较差,营养生长受到限制,叶源不足,叶片早衰。与对照(免耕直播)比较,播前深松增产1.7%,4叶期深松减产11.5%,两种深松方式间差异显著。夏玉米区播前深松具有提升玉米产量的优势,4叶期深松则限制了玉米生长和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真菌诱导玉米根系形态变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京华  刘青  李晓辉  曾任森  骆世明 《玉米科学》2013,21(3):131-135139
以高油115和正大619为实验材料,分别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对玉米根系形态和根系内源生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形成菌根后根系形态明显改变,根条数显著多于对照,并且接种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随菌根侵染率的上升而加大,差异极显著。生长60 d时,有菌根的玉米单株总根长度为788.61 cm,根系重量达8.26 g,均显著高于无菌根的对照。根系生长素含量随菌根侵染率上升而增加,并且显著高于不接种的对照。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可以促使玉米根内生长素含量上升,根条数增多,增加吸收面积,促进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去根处理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在7.5万株/hm~2条件下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去根处理对植株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吐丝期去根处理的植株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较不去根处理的植株分别提高8.70%、4.74%和1.98%;大喇叭口期去根处理的植侏分别降低16.53%、10.29%和2.74%。吐丝期去根处理的植株地上部总干物重和分配至果穗中的干物质比例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0.72%和4.96%。两种去根处理显著增加0~10 cm土层内的根系长度,尤其增加0.5~1.0 mm毛细根的数量,利于对耕层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大喇叭口期去根处理增加各土层内的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吐丝期去根处理增加0~10 cm土层内的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密植高产玉米群体存在根系冗余,在玉米吐丝期适当去根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8年在西辽河平原灌区碱化土壤实施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配施中农绿康腐熟剂和人元秸秆腐熟剂、混沙和混糠醛渣试验,测定春玉米产量、玉米根系特性及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研究不同改良措施对碱化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盐碱地常规掺混沙子处理比较,在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配施中农绿康和人元秸秆腐熟剂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根干重,增加37.41%和31.94%,增强根系SOD和POD活性,降低根系MDA含量,增加硝态氮含量118.42%和93.60%;配施中农绿康秸秆腐熟剂和掺混糠醛渣显著增加吐丝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21.32%和39.18%;配施人元秸秆腐熟剂显著增加完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121.89%;配施中农绿康秸秆腐熟剂增加完熟期土壤铵态氮171.28%;配施中农绿康秸秆腐熟剂显著提高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配施中农绿康秸秆腐熟剂显著增加玉米产量17.65%。因此,碱化土壤玉米秸秆还田配施中农绿康秸秆腐熟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