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以病小穗率与病穗率作为抗性评价指标的精确度,利用单花滴注、孢子液喷雾分别结合土表病麦粒接种的方法,评价了2个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131个株系对赤霉病的抗侵染与抗扩展性。单花滴注接种后调查了第7、14和21天的病情性状,接种后第7天所有株系均感病,病小穗率最低的为1.59%,第21天最高病小穗率为58.91%;孢子液喷雾接种后第21天材料全部感病,其中6棱株系的感病程度高于2棱株系。以病小穗率和病穗率划分赤霉病抗性的分布情况,发现病小穗率更能有效区分株系的赤霉病抗性。相关分析显示,病小穗率、病穗率、禾谷镰刀菌烯醇含量与粒色和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抽穗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赤霉病是我省大麦重要病害。1973和75年,曾使全省大麦总产量损失达50%。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大麦品种对赤霉病抗病性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土表接菌和喷灌加湿方法,对7944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鉴定。经1977—1987年的初筛、复筛和异地联合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27个,中抗品种394个。统计分析表明,大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二棱比多棱强,裸大麦比皮大麦强;各品种类型中,又以二棱裸麦抗性最强。抗赤霉病的大麦品种资源,国内主要分布于病害流行的长江中、下游诸省(市);国外以日本、瑞典、丹麦等国品种中,抗性材料的出现机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穗田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小华 《植物保护》1986,12(5):14-16
本文与河南赵振华文在主题、时间、方法等方面基本相同,但所得结果各异,足以说明病害空间分布受具体环境条件影响之大。现同时刊出,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6.
小麦赤霉病中期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穗期赤霉病是涪陵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流行频率增高,为害逐年加重,1975年病害流行,全区发病面积14万余亩,约占当年小麦面积的10%,损失小麦328万斤;1977年病害再度流行,全区发病面积达76万余亩,占当年小麦面积的32.4%,损失2700万斤,平均每亩减产23.3%。 为给小麦赤霉病的中期预测提供依据,近几年来,我们在我校农场与涪陵县世忠公社设置预测圃,预测大田时对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小麦扬花期、田间稻茬带菌量动态、空中孢子的消长情况、病害的始病期、流行程度以及病害对小麦的影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物候预测因子探讨李平良,成其仓,李文明(浙江永康市病虫测报站321300)据民间经验,有些农谚能反映某些病的轻重。通过长期田间观察,发现有些农谚对小麦赤霉病的预报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如:1“麦田蚜虫多,当年麦病轻”我市麦蚜以禾谷缢管蚜为主(以...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52—1963年病害流行程度与穗期气象要素之間的相关性测定結果表明,各年发病程度与4月下旬至5月下旬(小麦抽穗至糊熟)特別是5月上中旬(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的降雨日数、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同期的降雨量、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稻桩上产生的子囊壳是本地区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初侵染的数量和流行程度有关,其数量积累决定于雨湿条件。小麦开花灌浆初期最易感病,此时期降雨日数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十二年資料分析結果,病害流行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早期发生型;中期发生型;后期发生型;少雨限制型;低温限制型;生育提早限制型。根据1957—1963年預测圃小麦开花后二旬內的降雨日数与发病率的相关,以发病率为应变量求出迴归方程式:Y=6.61 X—48.35,为中期預測提出雨日指标。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春小麦赤霉病流行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应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统计分析了1959年以来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设置的病圃所积累的23年的田间赤霉病病情资源与各种气象因子的关系。明确了当地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变化主要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平均相对温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3项气象因子所左右。据此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模型,模型的回检及实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地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可用于赤霉病流行强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d(Sch w.)Petch)是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常发性病害,我区属零星发生,病穗率一般0.4%左右。近年来由于小麦栽培水平提高,种植密度增大,水肥充足,尤其在小麦抽穗、灌浆期多雨,1985年小麦赤霉病大暴发,大田病穗率7.6%,部分地块高达54%,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为指导赤霉病病穗的田间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花注射接种法对大麦属、黑麦属和小黑麦共19个种217份材料进行抗赤霉病性鉴定。大麦属一年生野生种高感赤霉病,栽培大麦品种间抗性有较大差异,二棱大麦比六棱大麦抗性强。在大麦多年生野生种中,发现了一些高抗赤霉病的新抗源。大多数黑麦和小黑麦表现中抗赤霉病  相似文献   

12.
在对雨量与赤霉病发生影响机制分析基础上,发现雨量有效性得到量化后与赤霉病发生关系极为密切,并探讨了数量预测的可行性及系统转换中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笔者基于对2001-2019年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等级(Y)、稻桩带菌率(X1)以及江汉平原气象资料:气象因子4月上、中旬雨日(X2)、4月上、中旬雨量(X3)、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X4)、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量(X5),运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发生等级...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中,小麦灌浆期5月中旬的超常降雨,是1970年以来仅有的记录,同时导致了咸阳市近郊小麦区近几年赤霉病的流行。这给人们提供一个信息,即用5月中旬降雨量等因素,有可能作出较可靠的预报。笔者即是根据这一信息探索其预测方法的。通过1980—1986年7年资料分析表明,前两年5月中旬降雨量级别均值 X_1(≤10、20、30、40毫米为1、2、3、4级,>40毫米为5级),当年5月中旬降雨量级别 X_2(分级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栽培大麦×纤毛鹅观草属间杂种后代60 个系群及其亲本在接菌条件下的抗赤霉病表现。从每穗发病百分率、发病动态进程和穗轴病变率等多个侧面对属间杂种后代系的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发病百分率:参试各系未出现高抗(小穗受害率< 393% )和高感(小穗受害率> 573% )的类型。后代系属R 级(抗病)的共7 系,占117% ;属MR 级(中抗)的共25 系,占417% ;其余28 系属M S级(中感)和S级(感染),占467% 。当按病情指数来划分时,则R 级和MR 级所占比例更大。2变动系数:属抗病级的各系,在接菌后第8 d 的第一次调查中,基本上未发病,以后各期的变动系数均小;属感病级的各系,第一次调查时感病就重,以后各期的变动系数也高。3属抗病的各系,穗轴节的病变最轻,感病各系较重,大麦亲本最重。此外,还讨论了作物对赤霉病抗性的机理、抗性级别划分标准和属间基因转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宣民 《植物保护》1986,12(1):25-27
赤霉病是大、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我省流行为害的频率较高,30多年来,遭受中等偏重至大流行的为害年份就有8年,损失产量一般达2成左右;严重的达5成以上。有关赤霉病的测报研究,1970年之前,国内外均偏重于对气象因素的分析,浙江省也常以天气预报为依据,因而准确性差。197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始改进,  相似文献   

17.
尹遗生 《植物保护》1992,18(3):43-43
对于麦类赤霉病穗腐损失率的调查和计算,按现行方法往往与实际损失率不尽相符。笔者从1973年开始,进行多次的调查和测定,情况如下: 一.同一严重级数的病穗,其发病部位不同,损失率有明显差异。笔者测定赤霉病穗腐损失率(千粒重降低率)为:上部一级12%,下部一级31.45%,上部二级26.73%,下部二级38.98%。同是一级病穗,下部发病比上部发病的损失率高19.55%;同是二级病穗,下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穗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量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JF-12菌株的子囊孢子接种5个不同程度抗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于不同时间对穗组织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宁麦6号及扬麦3号)穗中的DON量自接种后第4~8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37.64μg/gdw),抗病品种(望水白)的DON含量较低(≤7.35μg/gdw),且自接种后第8天起逐渐下降,中抗(扬麦4号)和中感(宁8026)品种的DON含量居于抗、感病品种之间。DON含量与穗发病程度的相关性依品种不同而异,即在感病品种上两者有较显著的相关性(r=0.909~1.00),但在抗病及中抗品种上相关性不显著(r=0.466~0.531)。说明抗病品种可能存在降解DON的解毒机制。另外,所有供试品种均在接种后24小时、尚未表现症状时即可检测到一定量(0.46~2.41μg/gdw)的DON,表明DON可能在病菌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小麦赤霉病穗组织中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简称Fc)与毒素产生之间的关系.分别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和ELISA法,对接种4天后的17个小麦品系穗组织中的FcDNA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进行了测定.在Fc DNA定量检测中,TaqMan探针实时PCR技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不同小麦品系的Fc DNA含量差异显著,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高100倍左右;DON含量也不相同,Fc生物量的增加伴随着DON产量的提高,两者之间存在对数关系(y=19758 lnx-111230).菌量较低时,DON含量相对较大;而菌量较高时,DON含量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20.
本所从1975年以来,对子囊孢子飞散数量与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相关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3月中旬至4月中旬各旬的子囊孢子捕捉数,与当年的病穗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尤其是3月下旬子囊孢子捕捉数与病穗率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