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河州是云南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州市之一,全州岩溶面积分布广泛,石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查统计和遥感数据显示,红河州8个试点县市2005、2011、2016年土地石漠化面积分别为3 267.49、2 438.69、2 345.06 km~2,石漠化总体呈逆向演变趋势,岩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其中:2005—2011年石漠化面积显著减小,石漠化逆向演变特别明显;2011—2016年石漠化面积减少不明显,其中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土地显著减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地却有所增加。特殊的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发生和演变的主要因素,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类地层出露区,岩性以灰岩、白云岩和灰岩与白云岩组合为主。自2008年开始,红河州主要石漠化分布的县市先后实施了国家第一期和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治理是全区石漠化得以遏制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云南红河州继续推进国家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漠化是特指湿润的喀斯特(岩溶)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和过程.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山区,以贵州为中心的桂、滇、川、渝、鄂、湘等省(市、区)最为集中,面积达54万km2,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本文分析了石漠化的成因,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改革耕作方式、健全政策法规、发展生态农业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西南岩溶山区典型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云南省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与云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以宣威市吉科石漠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理效果进行了监测评价。调查监测表明:梯地的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坡地的14.5%和0.98%;坡改梯后并经种植结构调整,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是治理前的4.23倍;坡改梯的间接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仅劳工投入就可节省2 787.2元/hm2;当地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马关县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经过4年的综合治理,累计投资2 599万元,治理岩溶面积40 km2、石漠化面积26km2。马关县在石漠化治理中,一是突出造林和管护,以深山、远山和重度石漠化区域为重点,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统筹发展食草畜牧产业,启动肉牛圈养工程,有效促进荒山荒坡植被生长,全县实施人工造林7 200 hm2;出台规范林木采伐管理办法,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为定量分析岩溶区不同坡度范围内石漠化和土壤侵蚀的关系,以南洞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2016年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结合改进的RUSLE模型,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不同坡度下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洞地下河流域石漠化面积为740.64 km~2,其发生率为77.96%,以中度石漠化为主。区域中覆盖型岩溶区土壤侵蚀面积为444.54 km~2,发生率为66.55%,以微度侵蚀为主。裸露型岩溶区土壤侵蚀面积为688.86 km~2,发生率为72.51%,以轻中度土壤侵蚀为主;(2)裸露型岩溶区石漠化和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5°~25°坡度范围内,当坡度25°时土壤侵蚀面积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坡度25°时土壤侵蚀面积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而降低;土壤侵蚀发生率在各个坡度内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而降低;(3)在裸露型岩溶区发生土壤侵蚀的范围内,各个坡度的石漠化面积随着土壤侵蚀等级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中度土壤侵蚀区石漠化面积达到最大。石漠化发生率与土壤侵蚀等级的关系复杂,其与石漠化并不存在单一相关关系。研究区石漠化问题严重,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必须加快区域尤其是5°~25°坡度范围内的石漠化和土壤侵蚀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会泽县石漠化演变特征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会泽县岩溶区面积分布广泛,是云南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县之一,加剧的土地石漠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遥感数据表明,会泽县1987、1999、2011年土地石漠化面积分别为763.438、894.254、717.257 km2,各石漠化类型面积变化反映出石漠化总体呈先恶化后部分改善的趋势,而人类活动是引起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实地勘察中发现,石漠化分布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关岭组、二叠系阳新组、石炭系马平组和黄龙组、泥盆系宰格组、震旦-寒武系灯影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基于上述成果,在会泽县开展石漠化监测和治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珠江上游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数据,对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约5.89万km2,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红河州,贵州省黔西南州、黔南州和六盘水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和柳州市;石漠化和半石漠化面积3.99万km2,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和六盘水市,云南省文山州、曲靖市和红河州,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和南宁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典型岩溶石漠化区根系生境及其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岩溶石漠化区,根据碳酸盐岩分布、地貌类型及岩石类型分布情况,共计调查152个根系生境剖面,利用岩性、产状、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岩石斑块数、土层深度、裂缝宽度、垂直剖面土壤分布范围、植物根系分布的长宽幅度等指标,采用RDA排序方法,分析根系生长空间类型及其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快速聚类,划分植物根系生境类型,并进行生境类型命名及类型特征描述.结果表明:1)石漠化区植物根系生长空间分为表层空间、单层空间、多层空间3种类型,植物根系对多层空间类型利用最多;2)贵州岩溶石漠化区根系生境分为18个类型,各类型特征不同.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岩溶石漠化区植物根系生境的认识,对植物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机理,运用GIS技术分别分析了岩溶地貌、坡度、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对石漠化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此,进行研究区石漠化敏感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石漠化中度敏感性区域面积最大,占研究区面积的32.39%,其次为轻度敏感性区域(占26.75%),高度敏感和极敏感性区域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其比例分别为17.50%和21.51%;(2)石漠化敏感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金沙江下游、大渡河中游、四川盆地南部周缘和川东平行岭谷是石漠化高度敏感和极敏感集中分布的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域内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木里河、水洛河、雅砻江两岸、盐源盆地以及四川盆地大部分岩溶地区基本以轻度、中度敏感为主;(3)研究区石漠化现状与石漠化敏感性分布基本一致,数量特征表明这二者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在局部地区强度特征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岩溶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中国南方岩溶区总面积约 5 8万km2 ,生态环境脆弱 ,地面岩溶化速率快 ,成土速度慢 ,形成 1cm厚的土壤约需 40 0 0年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石漠化程度高 ,山丘基岩裸露率大于 5 0 %的严重石漠化面积已达 7 5 5万km2 ,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农、林、水各部门在南方岩溶区实施的生态建设试点项目中 ,只有水土保持部门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实效性、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南方岩溶区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力落后 ,群众生活困难 ,急需国家安排专项资金 ,开展连续的、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抢救土地资源 ,防止土地石漠化进一步扩大 ,恢复岩溶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