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朝阳县坡耕地治理工程大庙项目区工程建设实施后,年蓄水量可达69.66万m3,治理措施保土量为2.15万t,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蓄水效益达139.32万元,保土效益达10.75万元,其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区通过实施有效的坡耕地治理,使工程区低产低效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的改善,并起到了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为促进朝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改善雨养农业的落后生产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家沟流域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从改造坡耕地入手,坚持30年梯田建设,把一片瘠薄、干旱、低产农田,建设和培肥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治理树立了典范,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通过多年观测、调查资料,全面分析总结了王家沟流域梯田建设培肥的经验与效益,为坡地修梯田、低产变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坡耕地是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坡耕地综合治理是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以黑龙江省依兰县双兴项目区为例对黑土区坡耕地治理的各项措施的配置及治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对坡耕地的治理措施主要采取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在坡耕地的坡上林地交接处采取截水沟来分散坡上来水对坡耕地土壤的侵蚀;对于坡耕地中的侵蚀沟治理措施主要配置跌水、谷坊和削坡等工程,从而达到防止侵蚀沟切割,剥蚀坡耕地土层的效果。有关对坡耕地治理后期的商榷,需加强治理措施的管护,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和效益监测,并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松耕法等措施,通过技术支持,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粮食增产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地区70%以上的耕地为山坡旱地,我国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约81%来源于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坡耕地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坡耕地面积大,存在着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只要合理开发,就有可能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粮食安全保障。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半干旱地区农业成功经验与关键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粮食潜力开发的若干关键措施与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庄浪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截至2009年,庄浪县累计修建梯田6.57万hm2,占原坡耕地总面积的95.6%,全县18个乡镇和293个村的梯田化程度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梯田化标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治理措施单一、小型蓄水保土配套措施不完善、梯田主干道路与生产路设置不合理、埂坎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综合配套结合起来、改造老式低产梯田与完善梯田道路网络结合起来、坡改梯工程实施与涉农资金和技术有效投入结合起来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试验观测与调查资料基础上,讨论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坡耕地整治方略。指出坡耕地干旱低产的主要原因,不是雨水的直接流失,而是因径流冲刷地表引起土壤结构和肥力破坏造成的。整治坡耕地必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合理利用土地为前提,以实现“两改一变”为目标,将坡地修平同培肥土壤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布局、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主攻方向以及培肥土壤指标与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坡耕地资源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坡耕地面积5.48×106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3.07%,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侵蚀源地.本文在介绍四川省坡耕地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的基础上,简述了四川省坡耕地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几点坡耕地治理的对策,主要包括农耕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8.
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和持续耕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土流失是环境日益恶化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坡耕地则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长江等河流的泥沙6 0 %~ 70 %源于坡耕地 ,如何有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是有效实施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为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坡改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政府的支持 ,但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坡改梯在陡坡耕地、沙质土壤等条件下的有效应用。另外一个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退耕还林 ,但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使得这一措施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既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又能实现坡耕地持续耕作的技术措施 ,而等高固氮植物篱技…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云阳县粮食低产坡耕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朝元  唐治诚 《山地研究》1996,14(4):272-276
县内土地面积36.49万hm^2,坡耕地面积3.44万hm^2,坡耕地粮食年产4500-6500kg/km^2,低产原因是土层瘠薄,缺土水肥。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实行生物-工程措施,推行分带轮作三熟制等。由此粮食年产达11000-125000kg/hm^2。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还牧与保障食物安全的协调发展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现代土壤侵蚀最突出的问题 ,人口增长是坡耕地扩展的主要原因。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大江大河的治理紧密相联系 ,又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安全的关键。应大力推进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 ,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在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靠坡耕地的情况下 ,推行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法 ,发展农林 (果 )、农牧复合式水土保持型坡地生态农业是解决粮食生产与退耕还林还草矛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试验结果 ,分析了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的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在不同耕作轮作措施下的变异特征 ,提出了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东南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2 1.5 %。水土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非常大 ,达 18~ 2 0倍 ,季节间的变化则主要受降雨分布、植被覆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量。采用综合治理技术 ,创造合适的水分和养分条件 ,是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及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的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在不同耕作轮作措施下的变异特征,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东南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1.5%。水土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非常大,达18-20倍,季节间的变化则主要受降雨分布、植被覆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量。采用综合治理技术,创造合适的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罗玉沟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流域25年(1986—2010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以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罗玉沟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和水沙关系变化。结果表明:在1986—2010年罗玉沟流域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基本保持平稳,无明显的增减趋势,而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整体呈波动递减的变化趋势,降水与径流相关分析得出,汛期产流产沙对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影响最显著。对不同时期流域水沙变化分析,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主要是梯田、林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流域减水减沙作用有限,梯田和林草面积的增加并未明显改变流域水沙关系,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减水减沙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封禁 小治理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封禁小治理”的思路 ,立足于当前治理区域广袤、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繁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治理资金不足的现实 ,着眼于植被的迅速恢复和水土流失的有效遏制 ,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 ,摆正了生态建设中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自然力与人力的关系 ,是我们几十年来治荒治水、改善生态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配置体系的滞洪减沙效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主要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皇甫川流域为例,依据野外实测资料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不同类型配置体系下的滞洪减沙效应。提出了"措施配置比"和"流域治理效应与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类型配置方案有关"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体系中,若单项措施的配置比不同,措施体系的滞洪减沙作用是不同的;当淤地坝配置比<2%时,流域治理的减沙效益很低;若坝库控制面积小于总流域面积的10%,尽管其它措施的治理度达45%左右,但对于面平均降水量>35mm、最大日降水量>50mm的暴雨洪水,流域治理措施体系的控制作用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酰胺的保土保水保肥及改土增产作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辽宁省内不同地区、不同降雨和不同土壤条件下,采用3区组3因素2水平正交设计的聚丙烯酸胺施用试验,结果表明:在6°、10°、15°坡上施用聚丙烯酸肤的保上率分别为77%、67%、57%;平均每hm2保水量为153m3;3种坡度的保肥率分别为80%、65%、55%;坡耕地平均粮食的增产幅度为10%。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分析浙江小流域特点,总结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治理上、中、下游统筹,预防、治理、开发、管理度举的规划思想;研究制订了浙江省小流域治理规划提纲、管理办法、治理标准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文件,制定了小流域治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相应的配套治理措施;系统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小流域治理标准的指标体系;规范地确定治理项目建设程序和管理体制。结合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实践,对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类型、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18.
实行三个基本转变促进黄土丘陵区农业和经济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黄土丘陵区几十年治理开发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认为该地区要真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及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指导思想和农业生产上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变以粮为主的广种薄收为高效的农林果牧综合发展;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以商品生产为主的集约经营;变生态经济相悖论为生态经济统一观。  相似文献   

19.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了黄土丘陵第一副区山坡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由于长期土壤侵蚀的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低,虽然全磷和全钾含量相对较丰富,但其有效性不高,土壤水分条件差且多变,土壤肥力贫瘠.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和土壤肥力低下是导致该区山坡地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因素,因此,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控制水土流失和合理增加肥料投入是提高山坡地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宁南黄土丘陵区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建造人工林生态系统工程,本身就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建造人工林生态系统工程与天然林比较起来的时间周期是十分短暂的。为了短期内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就必须充分吸取和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共能性共生”机制、,减少抗生、竞争等不利因素,使人工林生态系统在最短期间达到稳定与高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