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择4种常见的人工湿地基质(沙、沙+土、有机质+沙、有机质+沙+土),研究加入蚯蚓后不同基质对黄菖蒲最长根长、根体积和基质总孔隙度及其净化CODMn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上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体积存在差异,以有机质+沙基质上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体积最大,而沙子基质上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体积最小,两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加入蚯蚓能增加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系体积、总孔隙度和CODMn的去除率。相关分析显示,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体积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根系体积、最长根长与CODMn去除率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
夏播玉米根系分布与含氮量对氮肥类型与施氮量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连续两年施用不同氮肥和用量,考察了夏玉米(郑单958)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布与含氮量,分析其与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氮抑制夏玉米生育前期根系生长与下扎,抑制作用表现为:复合肥>包膜尿素>尿素;施氮使吐丝期0—25与50—80 cm土层根量增大,25—50 cm土层根量减少;总根量表现出:尿素>复合肥>包膜尿素,且差异显著。2)施氮显著提高夏玉米9叶展开期0—25 cm土层与吐丝期25—80 cm土层根系含氮量;氮肥类型影响根系含氮量,且差异显著。3)吐丝期25—80 cm土层根系含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25—50 cm,根系鲜重密度、体积密度和干重密度与产量及氮素累积量表现为负相关,在其他土层表现为正相关。其中,0—80 cm土层根系干重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0—25 cm土层根系鲜重密度与产量、0—80 cm土层根系鲜重密度与氮素累积量呈明显正相关(P<0.1)。可见,玉米根系分布与含氮量明显受到氮肥类型与施氮量的影响,施氮主要通过提高表土层根系鲜重、根系总鲜重与总干重及中下层根系含氮量实现夏玉米增产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季3种土地管理方式下(种麦、休闲和淹水)秸秆施用(4800kg·hm^-2和0)对后续稻季CH。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混施和休闲不施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种麦混施和种麦不施处理(P〈0.05),但显著低于淹水混施和淹水不施处理(P〈0.05);淹水混施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淹水不施处理(P〈0.05),而休闲混施和休闲不施处理、种麦混施和种麦不施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与5、10cm处土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肌无显著相关性(p〉0.05)。改冬季淹水和休闲稻田为种植小麦或在水稻移栽前对休闲稻田实施除草措施能显著减少稻田CH4排放量,是一种既增加农作物产量又能达到减少温室气体CH4排放的农业措施,具有很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分蘖洋葱伴生对番茄矿质养分吸收及灰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连作栽培已严重影响国内保护地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番茄-分蘖洋葱伴生栽培能缓解番茄连作障碍,保持土壤健康,有效减少番茄生理性卷叶,显著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5%10%。探索伴生对分蘖洋葱和番茄生长、矿质养分吸收及番茄灰霉病发生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在温室内采用盆栽的方法,以分蘖洋葱与番茄伴生的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番茄单作、分蘖洋葱单作、分蘖洋葱与番茄伴生等3个处理,在伴生30 d后测定生长指标(株高,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和根系活力,同时对所有番茄植株进行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调查。植株称干重并测定N、P、K和Mn含量。用抖根法取番茄和分蘖洋葱根际土,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1)与单作相比,伴生条件下番茄株高、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系活力显著升高(P0.05),而伴生条件下分蘖洋葱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系活力显著降低(P0.05);番茄根际土壤脱氢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分蘖洋葱根际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伴生番茄和分蘖洋葱根际土壤间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2)与单作相比,伴生条件下番茄根际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锰和分蘖洋葱根际的有效磷、有效锰含量显著降低(P0.05),番茄根际土壤中p H、有机质以及分蘖洋葱根际碱解氮、速效钾、p H、有机质无显著变化。3)与单作相比,伴生条件下番茄植株全磷、全锰和分蘖洋葱植株内全氮、全锰均显著升高(P0.05),但番茄植株全氮、全钾含量和分蘖洋葱植株内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无显著变化。4)伴生番茄灰霉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单作(P0.05)。番茄灰霉病病情指数与番茄植株全锰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植株内氮/钾比和氮/锰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分蘖洋葱-番茄伴生栽培促进番茄生长但抑制分蘖洋葱生长。与单作相比,伴生的番茄植株内的全磷和全锰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伴生番茄植株内氮/钾和氮/锰比显著降低(P0.01)。分蘖洋葱伴生后显著降低番茄灰霉病的病情指数(P0.05)。综上,分蘖洋葱伴生促进了番茄对磷和锰矿质养分的吸收,提高了番茄抗灰霉病水平并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与栽插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明确不同秸秆还田与栽插方式下水稻根系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为不同栽插方式下秸秆还田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迟熟型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置秸秆不还田、覆盖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还田方式,副区为人工移栽和毯苗机插2种栽插方式,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栽插方式下水稻根干质量、根冠比、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前抑后促,抑制了分蘖盛期单茎和群体根系的生长,促进了拔节期至成熟期根系的生长,齐穗期翻埋还田水稻根系生长更好,成熟期则是覆盖还田根干质量、根数更高。各生育时期根系直径,分蘖盛期和成熟期的单茎、群体根系指标以及根干质量,拔节后15 d、齐穗后15 d和成熟期单茎伤流强度均表现为人工移栽毯苗机插,但拔节期和齐穗期根系形态指标和群体根干质量小于毯苗机插。不同于翻埋还田对毯苗机插稻齐穗期根系生长有利,覆盖还田能有效促进人工移栽稻齐穗期根系生长,减缓花后根系衰老,维持单茎较大伤流强度。2)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平均使水稻增产3.50%,与人工移栽互作的增产率为2.03%~9.81%,与毯苗机插互作的增产不明显,其中又以秸秆覆盖还田与人工移栽互作增产效果最佳。3)分蘖盛期根干质量,成熟期根干质量、单茎根系指标和群体根系指标,分别与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产量显著正相关,分蘖单茎和群体根系形态指标与有效穗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后人工移栽均实现了增产,而毯苗机插多表现为减产,覆盖还田产量较翻埋还田高。覆盖还田与人工移栽互作下的水稻根系早生快发、衰老慢、单茎伤流强度大,产量最高,翻埋还田促进了毯苗机插中期的根系生长,但齐穗后根系衰老快,单茎伤流强度小。  相似文献   

6.
为控制短期贮存畜禽粪便的温室气体排放,该文研究了塑料薄膜覆盖对肉牛粪便短期贮存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秋季(日均22.87℃)肉牛粪便自然露天堆放(对照组)和塑料薄膜覆盖堆放(覆盖组)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秋季覆盖塑料薄膜贮存粪便可使N2O和CO2的日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94.85%(P0.01)和88.85%(P0.01),并在试验前期(0~9 d)使CH4的日均排放通量降低了43.37%(P0.05),但随后的10~30 d,覆盖组粪便CH4的日均排放通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当环境温度在17.23~30.35℃时,覆盖塑料薄膜可以降低堆放贮存(0~30 d)粪便N2O和CO2的排放通量以及堆放初期(0~9 d)CH4的排放通量。因此,塑料薄膜覆盖贮存法可显著降低粪便堆放初期的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7.
以孕穗期的两优培九为材料,用伤流法测定根系活力,调查了影响根系伤流收集量的因素。结论如下:在两优培九孕穗期用脱脂棉收集伤流液,以2.0 g的脱脂棉填充量为宜;两优培九主茎和分蘖的伤流量差异显著(P<0.05);白天和夜晚的伤流量差异极显著(P<0.01);稻桩高低对伤流量影响不显著(P>0.05);连续两次测定的差异不显著(P>0.05)。用上述最佳方法,对两优培九及其对照品种汕优63抽穗后的根系活力(根系伤流强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两优培九抽穗前的根系活力比汕优63相对较高,二者均在抽穗后1周左右出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但与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伤流强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且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对两个品种抽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和汕优63的剑叶叶绿素含量抽穗后都迅速下降,但是相对于汕优63,两优培九剑叶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要慢,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根系活力的下降可能是两优培九生育后期易早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三峡库区忠县石宝寨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0-40cm土层3个层次12个土壤样品,通过计算和测定土样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及基本性质,以期说明三峡库区中性紫色土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基本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性紫色土土壤剖面(0-40cm)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D值介于2.638~2.674之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D值总体呈增加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D值存在差异,表现为林地〈果园〈菜地〈水田;D值与土壤粘粒(〈0.002mm)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粉粒(0.002~0.05mm)体积百分含量的相关性不强,而与砂粒(〉0.05mm)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D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春玉米田施用双氰胺和硫包衣尿素的节本减排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农田土壤是其重要的排放源.本研究利用温室气体自动测定系统,对华北平原春玉米农田尿素(U)、尿素添加10%双氰胺(DCD1)、尿素添加5%双氰胺(DCD2)、硫包衣尿素(SCU)和不施肥(CK)5个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进行N2O测定,以分析双氰胺和硫包衣尿素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N2O排放总量顺序为U>SCU> DCD2>DCD1>CK,各处理的排放系数在0.20% ~0.71%,与单施尿素相比,DCD1、DCD2分别减少N2O排放59.5%、47.1%,硫包衣处理的N2O排放与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两者的N2O排放均极显著高于添加DCD的处理(P<0.01).(2)排放高峰是伴随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明显上升而发生的,各施肥处理N2O的排放通量与土壤WFPS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3) DCD2施肥方案每减排1tCO2-eq的同时可减少支出约178元,表明此方案可作为减少春玉米农田N2O排放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钟川  杨滨娟  张鹏  李萍  黄国勤 《核农学报》2019,33(2):379-388
为探究冬种不同作物、水旱轮作措施对稻田丰产及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本研究设置5种种植模式,即紫云英-早稻-晚稻(C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马铃薯-早稻-晚稻(PRR),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稻田CH_4、N_2O的全年排放通量,研究基于冬季不同作物的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不同作物均能提高早稻的产量,但对晚稻产量基本无影响,其中紫云英对早稻产量增效最好,CRI处理分别较其他处理高1.73%、12.08%、7.48%、10.95%;水旱轮作处理较双季稻处理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RRI处理晚稻产量较其他4个处理分别高22.54%、5.37%、29.83%、27.24%。冬种不同作物对CH_4、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P>0.05),水旱轮作显著增加了N_2O排放,显著降低了CH_4排放(P<0.05)。5种种植模式中,RRI处理的GWP最低,且显著低于CRR、RRR、PRR处理(P<0.05),分别低25.54%、29.76%、20.78%。RRI处理的GHGI最低,较其他处理分别显著低32.51%、18.18%、30.77%、20.59%(P<0.05)。综上,RRI处理在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表现最好。本研究结果为长江中游双季稻区稻田丰产及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u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根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单位干质量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α-萘胺氧化量等根系活性指标均极显著小于对照。由于FACE处理促进汕优63根系发生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分蘖期、拔节期其单穴根系活性与对照多无明显差异,到抽穗期FACE处理单穴根系活性显著大于对照;(2)拔节期、抽穗期汕优63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根干质量与单位干质量根系活性的关系密切,根量越大单位于质量根系活性越低;(3)不同生育时期汕优63植株含氮率与单位干质量的根系活性多呈正相关,植株碳氮比与单位干质量的根系活性多呈负相关;(4)FACE处理汕优63根系生长量大、植株含氮率低、碳氮比高等可能是造成其单位干质量根系活性低于对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崇明岛稻麦轮作地水稻生长季及收割后休耕期(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吸收规律及交换量,并运用增温潜势进行了温室效应估算。3种温室气体通量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有明显差异:稻田除成熟收割期外,其他期均表现为CH4排放源,并在分蘖期达到最大值;N2O除幼苗期表现为汇,其他期均为排放源,并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温室效应分析得出:水稻田温室气体以CH4和N2O排放为主,二者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为3.255×103kgCO2·hm-2;由于光合作用,稻田表现为对CO2固定,固定量为2.462×103kgCO·2hm-2;崇明水稻生长季排放温室气体综合GWP值为793kgCO·2hm-2,为温室气体排放源。  相似文献   

13.
猪粪沼液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的猪粪尿发酵沼液为对象,探讨了沼液施入量和管理方式对以中国东部稻麦轮作农田系统土壤N2O排放规律和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化学氮肥相比,沼液施用未影响稻麦轮作系统土壤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影响其排放量的大小。稻季100%施用沼液的处理(N100%DPS)其累积排放量为0.71kg·hm-(22008年)和1.38kg·hm-(22009年),显著高于100%施用化肥的处理(N100%Ure)a,即0.68kg·hm-2和1.06kg·hm-2。麦季N100%DPS处理N2O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6.56kg·hm-(22008年)和5.05kg·hm-2(2009年),与N100%Urea处理(2008年:5.89kg·hm-2;2009年:3.93kg·hm-2)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稻季各处理。随着沼液替代化学肥料用量的降低,稻田N2O排放量呈降低趋势,而沼液一次性施入和分次施入对稻田N2O排放的季节动态和累积排放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沼液不同的管理方式对麦季累积N2O排放量更为复杂。稻、麦两季N100%DPS处理中N2O排放系数(f)均最大,分别达到0.3%和1.6%,但沼液分次施入和一次性施入的处理间f值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赤泥施用量对酸性Cd污染稻田(潮泥田)水稻生长及吸收累积Cd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施用量为4 948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最高,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了水稻有效穗的形成。同时施用赤泥能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减少水稻Cd累积。与不施赤泥的对照相比,施用赤泥3 000 kg·hm-2的处理水稻增产12.4%(P〈0.05),水稻根Cd降低22.0%(P〈0.05),糙米Cd(0.14 mg·kg-1)降低40.8%(P〈0.01),并达到国家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当赤泥施用量增至9 000 kg·hm-2时,土壤pH提高12.0%(P〈0.01),有效态Cd含量降低24.9%(P〈0.05),水稻根系、茎叶和糙米Cd分别降低55.7%(P〈0.01)、54.5%(P〈0.01)和69.9%(P〈0.01)。表明利用赤泥修复中轻度酸性Cd污染土壤是可行的,并能起到改良土壤和促进水稻增产的效果。试验所用赤泥重金属含量很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将赤泥大面积应用于酸性Cd污染稻田还需要系统研究应用参数,并采取农机配套和激励机制来鼓励农民自发行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一季中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一季稻CH4排放通量进行手动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稻草还田+化肥处理(稻草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为31.04mg·m-2·h-1,比化肥处理和猪粪+化肥处理(猪粪处理)分别增加326.4%(P〈0.05)和211.7%(P〈0.05),鸡粪+化肥处理(鸡粪处理)比化肥和猪粪处理分别增加140.4%(P〈0.05)和75.7%(P〈0.05)。说明稻草还田和鸡粪处理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通量,而猪粪处理与化肥无显著差异。同时对有关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表层5cm温度、Eh与CH4排放通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水层厚度与稻田CH4季节排放通量相关性不明显。猪粪处理单位产量全球增温潜势(GWP)为0.83kg·kg-1,是较好的推荐施肥处理,对环境与产量之间效益的协调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表臭氧胁迫对大豆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结构、性能完全相同的9个开顶式气室(OTC),开展了大田试验条件下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对大豆干物质(DM)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实验设置三个处理:CK为未经处理的空气,T1处理的O3浓度为100nL.L^-1,T2处理的O3浓度为150nL.L-1。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臭氧熏气下,不同生育期大豆干物质重、根瘤数、根瘤干重,鼓粒期根茎的转运率和移动率均显著下降(P〈0.05)。100nL.L^-1臭氧处理对叶片转运率和鼓粒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速率影响不显著;150nL.L^-1臭氧熏气下,大豆结荚出现时间推迟,叶片转运率和鼓粒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速率均显著下降。臭氧浓度升高显著降低大豆的单株粒数、粒重及产量,但对百粒重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100nL.L^-1臭氧熏气下大豆产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干物质生产速率下降;而150nL.L^-1臭氧熏气下大豆产量显著下降,是由于干物质转移受抑制和干物质生产速率下降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FACE田间试验,对高CO2浓度影响稻田CH4排放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利用δ13C技术初步分析了土壤CH4的排放来源。结果显示,植株和土壤的CH4排放速率在高CO2浓度处理大于对照18%以上,其增加幅度为土壤大于植物,CH4排放速率可能受田间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与对照比较,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和土壤部分CH4累积排放总量增加,且变化幅度随生长期而降低,前期(54d)常规氮处理(NN)高于低氮处理(LN),后期LN高于NN;但是行间裸土CH4累积排放总量在前期(54d)增加和之后降低的幅度均为NN高于LN。土壤排放CH4δ13C值从移栽到第102d,高CO2浓度处理LN和NN水平下土壤对照(CK)仅分别升高9.0%和8.3%,种水稻则降低8.8%和8.1%;但是在对照CO2浓度条件下土壤对照降低17.2%和112.5%(P=0.047),种水稻降低40.3%和105.9%(P=0.023),表明高CO2浓度下有更多C4来源的碳释放,对照CO2浓度条件下有更多C3来源的碳释放。水稻不同生长期与土壤对照比较,种水稻土壤排放CH4δ13C值降低的幅度总和在高CO2浓度条件LN和NN水平下分别为114.8%和72.7%,对照CO2浓度条件下分别为41.9%和72.8%,表明在种有植物的情况下更多当季的碳分解释放,LN水平下高CO2浓度促进来源于当季碳的CH4排放,NN水平下没有发现CO2浓度的影响,可能与作物生物量和它的间接产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Root exudate is derived from plant metabolites and its composition is affected by plant nutrient status. A deficiency of mineral nutrients, such as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strongly affects the type and amount of plant metabolites. We applied a metabolite profiling technique to investigate root exudates of rice plants under N and P deficiency. Oryza sativa was grown in culture solution containing two N levels (0 and 60 mg N L?1) or two P levels (0 and 8 mg P L?1). Shoot extracts, root extracts, and root exudat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rice plants 5 and 15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and their metabolites were determined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Shoot N concentration and dry weight of rice plants grown at ?N level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plants grown at +N level. Shoot P concentration and dry weight of rice plants grown at ?P level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plants grown at +P level. One hundred and thirty-two, 127, and 98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in shoot extracts, root extracts, and root exudates, respectively, at the two N levels. One hundred and thirty-two, 128, and 99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in shoot extracts, root extracts, and root exudates, respectively, at the two P levels. Seventy-seven percent of the metabolites were exuded to the rhizosphere. The concentrations of betaine, gamma-aminobutyric acid, and glutarate in root exudates were higher at both ?N and ?P levels than at their respective high levels. The concentration of spermidine in root exudates was lower at both ?N and ?P levels than at their respective high leve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other metabolites in root exudates were affected differently by plant N or P statu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ice roots actively release many metabolites in response to N and P deficiency.  相似文献   

19.
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不同污染水平下水培油青60天菜心和特青60天菜心,采用蒸馏水法收集根系分泌物,研究其根系分泌物对水稻土壤中DEHP解吸效应的影响及其与菜心吸收累积DEHP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基因型菜心根系分泌物均能显著提高土壤中DEHP的解吸效应,添加根系分泌物处理上清液中DEHP含量是对照处理的1.9~26.6倍,较高污染条件下2种基因型菜心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DEHP具有更强的解吸效应。油青60天菜心根系分泌物的解吸效应大于特青60天菜心,前者是后者的1.6~4.6倍。2种基因型菜心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DEHP的解吸效应强弱与其根系、茎叶中DEHP含量达极显著相关(r≥0.924 9),说明2种基因型菜心根系分泌物对DEHP解吸效应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其根系、茎叶中DEHP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炭输入减少稻田痕量温室气体排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揭示不同水平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自制竹炭在4种不同施用水平下(0、10、20、40 t/hm2)输入稻田土壤,开展了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输入可显著提高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且有机碳含量增幅与生物质炭施用水平呈正比(相关系数为0.78,P0.01)。生物质炭施用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P0.05),最大降幅为0.25 g/cm3,土壤容重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CH4累积排放量与生物质炭施用量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4,P0.01),投加生物质炭可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P0.05),但过量施用生物质炭(超过20 t/hm2)并不能显著降低CH4累积排放量(P0.05)。相比对照处理(不输入生物质炭),生物质炭输入后一周内可显著性降低N2O排放通量(P0.05),并在排水烤田时升高,最终稳定于9.80 mg/(m2·h)。生物质炭输入可显著性降低N2O累积排放量(P0.05),但不同水平生物质炭输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试验条件下,生物质炭施用量为20 t/hm2时可实现稻田稳产和固碳减排目标,该研究可为太湖地区苕溪流域稻田增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