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活性炭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国内外均应用于污水处理。文章从水处理活性炭种类、活性炭水处理的影响因素、活性炭水处理设备、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等方面论述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中国活性炭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18—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兵工学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全国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邓先伦研究员主持会议,全国活性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活性炭分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对甲醛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活性炭生产工艺对甲醛吸附的影响实验、活性炭吸附甲醛对比实验及活性炭在室内净化空气应用试验可以看出,研制出的新品种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是竹活性炭的4倍、椰壳活性炭的1.5倍,动态吸附甲醛率为90.6%,用于室内净化甲醛达到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0.10 g/m3)。活性炭对甲醛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试验表明,在用活性炭净化室内空气时,让室内空气流动,对去除甲醛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活性炭分会首届九次常务理事会暨中国林学会林化分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五届五次常委会"于2014年1月11日~12日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有: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秘书长石峰、副秘书长孙志刚,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宋湛谦院士,林化所所长蒋剑春研究员,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活性炭分会顾瑞生秘书长等。会议主题是活性炭分会和活性炭专业委员会换届、活性炭行业技术交流和生产管理问题探讨。参加会议的有活性炭常委会委员及来自全国活性炭企业的代表、嘉宾等60余人。  相似文献   

5.
《世界竹藤通讯》2009,7(2):47-47
首次通过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能的改性.克服了普通活性炭吸附甲醛弱:采用新的物理方法改变了活性炭物理孔结构,解决了国内外对活性炭改性时的不足,研制出了一种对苯、甲醛、总挥发有机物(TVOC)具有高度吸附性能的新型活性炭。研制并生产出了这种气体吸附的新型专用活性炭,该专用活性炭对苯的吸附率达98%,有机挥发物TVOC吸附率达96%,甲醛吸附量是竹活性炭的4倍、椰壳活性炭的1.5倍。经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和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等国家法定检验单位检测,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活性炭的制备技术和活性炭的应用两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活性炭近20年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活性炭的化学活化法和物理活化法的发展状况,对制备技术中的最新突破——物理法-化学法活性炭一体化生产工艺进行了介绍,并且简述了活性炭工业生产中无公害化、低消耗、预处理的生产技术,以及吸附达饱和活性炭的再生生产技术,同时总结了活性炭在气相吸附、液相吸附和作为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提出了目前活性炭生产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活性炭产业发展的出路与对策,指明了活性炭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目前我国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VOCs包括烃、醛、醇、醚、酮、酯、羧酸等。活性炭吸附VOCs已成为目前的主要环保技术,然而,在活性炭吸附VOCs过程中,由于吸附热的产生容易导致活性炭床层温度升高,从而引发活性炭床层起火是重大安全隐患。因此,本文从活性炭的结构、性质,吸附操作方式和条件,以及VOCs组分等方面,具体综述和分析活性炭的生产原料、制备方法和后处理过程等影响活性炭着火点的主要因素,以及气流的湿度、氧气含量等性质,气体流速、活性炭床层厚度、吸附工况等吸附工艺对活性炭床层温升产生的影响,为系统掌握和评价活性炭在气相吸附过程中应用安全性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针对活性炭吸附床吸附净化含VOCs废气的安全使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最后,指出了在该领域还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综合了日本1993年活性炭发明专利中有关炭分子筛的制法、球状活性炭的制造方法、粘附有活性炭的蜂窝状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再生废弃粉状活性炭,将废弃粉状活性炭、煤焦油和聚乙二醇混合搅拌,并经成型、炭化和活化制备成型颗粒活性炭。采用国家标准和氮气吸附法分析测试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焦糖脱色率、比表面积和比孔容积等,利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废弃粉状活性炭、煤焦油和聚乙二醇3种组分及其混合物的热解特征,考察聚乙二醇的用量、分子量以及活化的温度和时间对成型活性炭吸附能力与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粉状活性炭、煤焦油和聚乙二醇混合成型的热再生方法可以制备出糖液脱色用颗粒活性炭;聚乙二醇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促进中孔的形成,但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影响不明显;在废弃粉状活性炭与聚乙二醇4000的质量比为6∶1,粉状活性炭与煤焦油的质量比1∶1.6,活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900℃和2 h等条件下,可以制备出亚甲基蓝吸附值达205 m L/g和焦糖脱色率达到110%的糖液脱色用成型颗粒活性炭。  相似文献   

10.
初步探索了稳定同位素比例技术对水蒸气活化法生产的椰壳、杏壳和煤质来源的活性炭种类进行鉴别,通过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统计分析了65个活性炭样品后发现:不同原料活性炭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_C)不同,煤质活性炭的δ~(13)_C在-24.3‰~-22.1‰;杏壳活性炭的δ~(13)_C在-25.9‰~-24.4‰;而椰壳活性炭的δ~(13)_C在-25.7‰~-24.6‰之间。分析3种活性炭的碳/氧、碳/氢同位素分布的散点图发现,以碳同位素值为纵坐标,不同种类的活性炭分散于上、中、下3个不同的区间,煤质活性炭位于Y=-24.325以上的区域,大部分杏壳活性炭分布在Y=-25.031~-24.325的区域,大部分的椰壳活性炭分布在Y=-25.031以下的区域,煤质活性炭与杏壳活性炭、椰壳活性炭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杏壳和椰壳活性炭的δ~(13)_C之间有差异,但二者仍有部分的重叠。利用这一结果对3种活性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煤质活性炭的判别率为100%,对杏壳活性炭判别率为40%,对椰壳活性炭判别率为90.32%。  相似文献   

11.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活性有机碳(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组分为:微生物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矿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等。主要综述了代表很大比例土壤有机碳库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分组及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周转的主要因素,如水分、湿度、温度、季节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土壤活性有机碳分组及测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中活跃的化学组分,是土壤有机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研究中,引起了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界的高度关注。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活性碳组分的表征: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等,并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测量方法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冻土活动层兴安落叶松的生长状态、更新苗生长和碳储量变化,探讨冻土与植被的依存关系,为今后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的经营提供参考。通过3年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兴安落叶松胸径、树高、生物量,更新苗的生长指标、枯损碳量和进阶碳量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冻土活动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径阶组中不同活动层兴安落叶松生长趋势为CK>2.0 m活动层>1.0 m活动层>0.5 m活动层,且差异性均为显著(P<0.05);不同厚度的冻土活动层兴安落叶松更新苗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其中地径和树高差异达极显著(P<0.001);随着冻土活动层深度的增加,碳的生产力也逐渐增加,进阶碳量的总体趋势为CK>2.0 m活动层>1.0 m活动层>0.5 m活动层,枯损碳量呈相反趋势(CK<2.0 m活动层<1.0 m活动层<0.5 m活动层)。因此,冻土活动层厚度的不同是影响兴安落叶松生长发育和碳储量释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今后高效经营大兴安岭冻土区兴安落叶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日本活性炭品种及其发展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二三十年来,活性炭在日本炭材料中处于显赫位置,品种越来越多,产量一直稳步增长。在日本,活性炭主要用于防毒面具、气体和液体的精制、溶剂的脱色、催化剂等方面。本文就日本一些活性炭新品种的特点、制各方法、应用及日本活性炭产量及供需情况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涂法在活性炭空气净化网上负载纳米二氧化钛,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净化网对一氧化碳、甲醛、硫化氢等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明显增强,对比实验表明,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剂使被吸附的污染物发生降解反应而提高活性炭的净化能力。活性 吸附作用为光催化反应浓度环境,加速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降低大气CO2浓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为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为森林经营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文中从全球、全国和区域尺度上综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各活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颗粒活性炭为脱色剂,研究了脱色时间、脱色温度、活性炭用量等因素对黄精多糖提取液的脱色率以及多糖保留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探究其最佳脱色条件。结果表明:用2%活性炭,在50℃时脱色40min的效果好,是最佳脱色条件。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工业的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 随着活性炭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需求,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生产各种类型的活性炭, 年生产能力约50~75万t.本文着重就活性炭生产技术、新品种及其应用、再生技术和市场动态进行了阐述, 并对活性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无机盐、蔗糖、活性炭对阴生观叶花木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响珍稀阴生观叶花木试管苗生根的几个因子-无机盐、蔗糖、活性炭的浓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矿物元素、蔗糖与活性炭浓度的增加,试管苗生根率也增加,但当其浓度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生根率则开始呈下降趋势,生根阶段,所需大量元素与蔗糖的量较低,但应增加矢量的活性炭,三者最适浓度分别为1/2MS,20g/L,2g/L。  相似文献   

20.
Active organic carbon in soil has high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est soil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Fire is an important disturbance factor in many forest ecosystems and occurs frequently over forested soil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impact on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SAOC), which is important to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o investigate this issue, we studied the active organic carbon in soils in the Larix gmelinii forests of the Da Xing'an Mountains(Greater Xing'an Mounta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which had been burned by high-intensity wildfire in two different years(2002 and 2008).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during the 2011 growing season from over 12 sample plots in burned and unburned soils and then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dynamics of SAOC.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changed greatly after fire disturbance in relation to the amount of time elapsed since the fi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between burned and unburned sample plots in 2002 and 2008(p0.05).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active organic carb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water content, p H value and temperature of soil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carbon component changed after fire disturbance, also in relation to time since the fire.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SAOC in all of the sample plots changed after fire disturbance; peak values appear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plots burned in 2002 and 2008, the magnitude and occurrence time of peak values differed. Our findings provide basic data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fire disturbance on boreal forest soil-carbon cycling, carbon-balance mechanisms, and carbon contributions of forest ecosystem after wildfire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