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为了探究氟化钠(NaF)对家蚕代谢机制的影响,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钠敏感品种734为材料,从5龄蚕开始分别添食50,100,200,400 mg/kg经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中丙二醛(MDA)物质的量浓度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734添氟组随着氟质量浓度的增加MDA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从2.81倍增加到4.80,T6从和2.24倍增加到2.95倍;734对照组,2个低质量浓度添氟组和2个高质量浓度添氟组,3组中任意2组的MDA物质的量浓度差异极显著,T6对照组的MDA物质的量浓度与各添氟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734添氟组随着氟质量浓度的增加CAT活性分别从1.70倍增加到9.44倍,T6从2.35倍增加到6.10倍;734对照组的CAT活性与最低质量浓度添氟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最高质量浓度氟组差异极显著,且2高质量浓度氟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T6对照组的CAT活性仅与最高质量浓度添氟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MDA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可以反映家蚕的耐氟性,CAT活性与家蚕的耐氟性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4.
柞蚕血液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血液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在幼虫期,CAT活性随龄递减。同一龄期内,CAT活性在龄初时较低,然后迅速上升,在盛食期前后保持较高水平,将眠时迅速降至该龄最低点,就眠后又上升。化蛹后,CAT活性迅速升高,至蛹中期达峰值,随后下降直至羽化。不同性别间CAT活性雄性高于雌性。不同品种间CAT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抗病2号高于青6号,显著高于三里丝。接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后,血液CAT活性先下降,然后迅速上升,3个品种均出现两个活性峰,抗病2号的两个活性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第3天和第6天,青6号则出现在第4天和第6天,而三里丝出现在第5天和第7天,且抗病2号的活性峰高于青6号,显著高于三里丝。研究认为,柞蚕血液CAT活性与蚕的生长发育、体内代谢、抗病性密切相关,其活性大小可作为衡量品种抗病性强弱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磁化过氧化氢酶的稳定性研究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经0.23T-0.61T磁处理1h所得磁化过氧化氢酶(CAT)的滞后活力、紫外差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磁化酶在放置过程中,活力下降慢于天然酶,相对活力随滞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活力变化曲线的线型随磁感应强度增加而呈现规律性变化。在滞后期间内,磁化酶紫外差光谱连续变化,荧光发射光谱λ330nm发射峰位末移动,而荧光发射强度下降。研究表明,磁化酶稳定性增加,其变性失活的构象变化过程明显不同于天然酶。同时,初步分析了磁化酶稳定性增加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家蚕对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的抵抗性及其与经济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2个家蚕纯种进行了CPV抵抗性调查,并分析了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对CPV的抵抗性差异极显著,日本种抵抗性比中国种强,家蚕对CPV抵抗性性状与其它数量性状一样,个体间存在差异。差异大小反应了品种群体在该性状的纯合度,家蚕对CPV抵抗性与万蚕收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强健性和茧质优劣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家蚕的抗氟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家蚕幼虫抗氟中毒的抵抗能力,4龄>3龄>2龄。强抗原种杂变组成的杂种一代,抗性介于两亲之间,弱抗原种杂交组成的杂种一代,其抗性表现出超亲的遗传现象,不同浓度的氟素对品种间的生长发育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说明了品种间的抗氟能力存在着差别;抗氟性与DNV抗性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茧质性状表现为不显著的正相关,抗氟性与蚕血中Ca~(2+)、Mg~(2+)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9.
过氧化氢酶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末端氧化酶,其功能是催化细胞内过氧化氢分解,防止膜脂过氧化,在论述过氧化氢酶类型划分,结构特点基础上,对CAT在农业及其相关食品与乳制品业纸浆和造纸业以及农业环保上的应用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宽pH和宽温度适应范围的过氧化氢酶高产菌株。[方法]采用初筛与复筛相结合的方法筛选菌株,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Amano改进滴定分析法测定酶活,经划线培养纯化获得过氧化氢酶高产菌株。[结果]试验测得该菌株产过氧化氢酶的适宜pH值为6.0~8.0,适宜温度为40~50℃,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7.0和50℃,最高酶活可达160 U/ml,且其pH值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均较好。[结论]该试验筛选得到的过氧化氢酶高产菌株所产的过氧化氢酶具有宽泛的pH值和温度适应范围,对进一步将该过氧化氢酶基因克隆和重组到模式黑曲霉菌中进行过氧化氢酶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家蚕茧层练减率进行了遗传及育种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化性间、不同系统间,不同品种间以及品种内雌雄性间的茧层练减率均有很显著差异,茧层练减率与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相关关系没有一致倾向,按海曼(Hayman)模型估算出茧层练减率的遗传参数为: D=1.8341、H_1=0.2793、H_2=0.2690、F=-0.0798;在茧层练减率的遗传成分中,以加性成分为主,茧层练减率显性效应由一个或一组不完全显性的主效基因控制;茧层练减率的广义遗传力为91.16%狭义遗传力为82.21%。茧层练减率的一般配合力间以及特殊配合力间差异很显著。茧层练减率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负向杂种优势,通过用系统育种法和杂交育种法对茧层练减率进行选择试验,表明选择有效,但以杂交育种法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家蚕抗氟性双列杂交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氟敏指数和存活率为抗氟性指标,对家蚕的抗氟性进行了双列杂交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家蚕的抗氟性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但也有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不存在互作效应。显性位上基因分布是不对称的。抗氟性还受父本的影响,表现非母体的正反交差异。以存活经为指标的抗氟性遗传力估值为86.08%,以氟敏指数为指标的抗氟性遗传力估值为78.47%。 相似文献
13.
家蚕人工饲料防腐剂和抗菌素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以小蚕生长发育及人工饲料保质期为指标,对多种防腐剂、防霉剂及抗菌素在人工饲料中添加效果进行了比较,筛选出由山梨酸、 B C M 及强力霉素组成的复合型防腐抗菌剂,不仅明显提高了人工饲料的防腐能力,而且对蚕的败血症和僵病的治疗效果均达到90 % 以上,具有防腐和防病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数量遗传学的世代分析和综合方差以及协方差分析方法,对破风茧率的各遗传效应参数,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以及破风茧率与万蚕收茧量等的相关系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6个世代之间,破风茧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遗传生不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而与加性-显性-上位铲应模型相符。在6个遗传效应参数中加入*显性的上位尖不显著。主要是中亲值和基因和性效应,其次为显性效应,上位效应较小。其中,显性效 和加性*加性的上位 相似文献
15.
RFLP技术构建家蚕现行品种DNA指纹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RFLP技术,结合应用两种酶切探针组合,构建家蚕9个现行品种的标准DNA指纹图谱,并论证了该方法在家蚕几种现行品种相互区别鉴定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抗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个家蚕原种和2个杂交种为材料,采用机率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主要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具有偏父遗传现象。日本系统的品种的抗性比中国系统的品种强。 相似文献
17.
氟化物引起家蚕的组织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家蚕添食氟化物后体壁及中肠的组织变化,结果显示体壁及中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体壁上皮细胞出现空泡,严重在外表皮层出现沉积物,中肠病变更为明显,细胞层结构松驰,细胞内出现空泡,线粒体空化,内质网膨胀化,核膜退化,核质凝团状。本文从组织学角度探讨了氟化物引起家蚕中毒的机制。为蚕桑生产中大气污染的防治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家蚕对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不同条件下家蚕对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反应。结果表明,家蚕对9种农药都有很强的毒性反应,表现典型的有机磷中毒症状。农药对家蚕的触杀毒力和残毒期因农药品种不同而有极显著差异。家蚕对农药的抗性因季节,农药浓度和龄期大小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9.
家蚕杂交分离系的AFLP分析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日系家蚕品种“湘晖”和“872”为亲本进行杂交,从F2代分别向茧丝量高(A)、中(B)、低(C)3个方向进行定向选择。经过F2~F6共5代的同蛾区交配和选择,获得了茧丝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A,B,C共3个家系。以中系蚕品种芙蓉、菁松及其杂交后代为参照群体,对3个杂交分离系进行AFIP分析,获得了617个AFIP分子标记。结果显示:选择到F4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的AFIP分子标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到F6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间的分子标记差异十分显著且稳定。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有很强的规律性,所有个体均按家系有规律地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明家蚕同蛾区杂交后代系统选择到F6代即可获得遗传性稳定的不同杂交分离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