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在阳江县海陵岛研究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问题。试验自1976年开始,至1981年积累了6年第二世代稻纵卷叶螟生命表的数据。通过生命表的组份分析,说明了海陵岛于1976—1981年间贯彻执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合理的,是6年来第三世代以后不致达到为害水平的重要原因;说明了天敌对第二世代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找出了对稻纵卷叶螟第二世代种群数量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和对种群数量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该项研究为进一步建立海陵岛第二世代稻纵卷叶螟为害期的数量预测和第三世代卵期的数量预测模型提供基础。关于数量预测模型将在下文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研究长沙地区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建立1980~1984年的第二、三、四代各代的平均生命表,通过组分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检定对各代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最大的因子和关键因子,最后建立各代种群动态预测的转移矩阵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对第二代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最大的因子为4龄期的寄生,第三代为1~2龄期的高温,第四代为1~2龄期的捕食及失踪。第二代关键因子是5龄期的寄生,第三代是1~2龄期的高温,第四代是4龄期的捕食及失踪。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分析昆虫种群动态关键因子的一种方法——关联度法,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理论中分析数据列相关性的一种简易方法。本文采用[1]中数据,在对数据处理后,运用关联度方法分析了稻纵卷叶螟1976~1983第二世代种群动态关键因子,给出的结果与[1]中结果基本相符,有力地支持了[1]中的分析。对[1]中提出的一个令人怀疑、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因子”,这里的分析结果,结合重要因子分析结果,似更为合理,这是对[1]中结果的很好补充。表明关联度分析应用于昆虫种群动态关键因子分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田间调查与室内研究,组建了1986和1987两年褐稻虱田间第6代种群平均生命表.通过重要生态因子的作用效果分析,进一步表明影响第6代种群变动的重要因子为自然天敌,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命表的资料,把矩阵模型与差分方程结合起来,构造了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在计算机上逐日模拟褐稻虱的种群动态,其结果与田间实测值基本一致;同时又探讨了此模型与天敌作用模型的耦联模拟情况.由此表明此模型可用于自然变温条件下褐稻虱田间种群数量和发生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五种温度下组建了稻纵卷叶螟实验种群生命表并比较了来自广西南宁、湖南衡阳、江苏南京三个种群发育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温度与发育速率呈逻辑斯谛曲线关系。三个种群发育速率无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表明可以用一个公共的发育速率模型来代表三个种群。在20℃、23℃、26℃、29℃、32℃五种温度下,卵的孵化率、世代存活率均以26℃为最高,高于或低于26℃均下降。温度与孵化率、世代存活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五种温度下的成虫产卵量以26℃为最高,29℃以上的高温对成虫产卵影响较大。温度在18.7℃—32.2℃范围内种群世代数量将呈上升趋势。在25.5℃时种群增长指数最大,繁殖一代将增加41.5倍。本文还组建了包括成虫期的生命表(l_x)和产雌特征生命表(m_x),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_m)和稳定年龄组配。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研究三化螟的发生量预测及其致量控制问题,试验在广东省海陵岛进行,当地的主要为害世代为第二世代,根据这个特点,以当代实际卵量与前一世代的顶期卵量的比率,即有效卵量概率,作为连续世代的连接点,组建自越冬幼虫至第二世代的连续生命表,应用排除作用控制指致评价重要因子和分析关健因子的作用,试验结果说明,越冬后幼虫至蛹的死亡,特别是第一世代有效卵量概率对第二世代数量的影响甚大;第一世代幼虫侵入后至第二世代期间,自然种群的发展过程比较稳定,根据第一世代卵量估计第二世代的数量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顶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概述了地统计学在昆虫种群时空动态分析中的基本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省通州市和安徽省凤阳县稻纵卷叶螟23个各世代种群时间格局的结构特征和自相关性,并对历年各世代的种群数量进行了模拟估计。结果表明:种群每世代的累计蛾量和高峰日蛾量在一定世代间隔内均存在着自相关性,当世代间隔超过一定距离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两地区种群世代间的影响范围和作用程度的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褐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多年同次世代平均生命表的基础上,应用种群矩阵模型讨论揭稻虱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问题,褐稻虱种群生命表划分为卵、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历期不相等,本文把这4个阶段继续细分为等期的日龄状态,与此相适应,种群矩阵模型的转移矩阵也扩展为相应维数的方阵,结合输出方程,输入始发期1天调查的各虫期的密度,连续输出约40天内各期的密度,在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基本不变,其他干扰因素比较稳定的条件下,预测结果对当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命表方法研究南京地区1981年第二代大螟自然种群动态的结果表明,该代个体死亡主要出现在低龄和老龄幼虫期。就其致死原因而言,低龄期主要是气候因素(暴雨),老龄期则主要是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该代大螟种群的世代存活率为4.99%,种群增长指数为5.43。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落叶松叶蜂卵期的种群数量动态,以卵梢占新梢总量的百分率作为其种群数量的指标值,给出了以种群趋势指数法、灰色预测法建立的发生量经验预测模型。同时据有效积温、及物候建立了发生期预测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防治对象(稻纵卷叶螟)、非防治对象(飞虱类)和稻田天敌的种群变动情况,综合评价几种措施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试验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和定期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广谱性杀虫剂甲六粉、乙六粉由于严重杀伤天敌,不但没有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反而助长了其他害虫(飞虱类)的数量,防治效果较差。散放赤眼蜂,提高了卵寄生率,相应地提高了以后各期的天敌作用,使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有效地控制,防治效果较好。杀虫脒对稻纵卷叶螟高效,对天敌比较安全,因而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降低飞虱类的虫口密度,防治效果远胜于甲六粉,杀虫双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天敌的影响较乙六粉小,较杀虫脒稍大。 通过分析可知,单纯以作用虫期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评价防治效果是不够全面的,防治效果应该综合考虑一种措施在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效益。应用昆虫生命表的方法,有助于了解害虫的种群趋势和天敌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辅以对生态系统中其他害虫,天敌数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对防治措施作出较全面的评价,为制订合理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CnmeGV是侵染稻纵卷叶螟的专性杆状病毒。本研究旨在明确田间条件下CnmeGV对稻纵卷叶螟的侵染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CnmeGV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7.500×10~5OB/m~2和1.125×10~6OB/m~2田间喷洒24 d后,害虫感病显症幼虫比例达69.16%~70.77%。感染病毒幼虫威布尔频数分布拟合存活率曲线表现为死亡率是年龄的增函数,死亡主要发生在幼虫中后期的感病个体中,不同浓度致死中时间为20.16~21.98 d。种群生命表参数表明CnmeGV对稻纵卷叶螟种群具有明显的干扰控制作用,不同浓度病毒处理区的种群控制指数(IPC)为0.31~0.32。CnmeGV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致病力强,感病幼虫死亡周期长的特点,田间应用CnmeGV可以显著降低害虫种群增长趋势指数,有效抑制稻纵卷叶螟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系统抽样调查和全群调查法研究了第二世代稻纵卷叶螟卵、幼虫和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并用统计方法测定了各虫态的聚集度。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第二世代卵、幼虫、成虫符合负二项分布,即呈聚集型分布,但3—5龄幼虫聚集度显著下降,接近随机分布。聚集的原因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田间抽样的样方大小可为五穴。  相似文献   

14.
苜蓿叶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苜蓿叶象甲第1代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的研究,组建了自然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属于PriceA型,曲线显示种群数量减少最大的阶段是生命早期卵至二龄期。决定因子Leroux r^2分析法表明,三龄期的大风、四龄被寄生、蛹期和二龄的感病是影响种群年度间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种群的内禀增殖力为0.15,周限增长率为1.15,趋势控制指数IPC为11.92.单 雌平均产卵量307.56粒,经过一个世代种群的净增殖力为4.75。Leslie转移矩阵预测第二代成虫数量将是第一代的3.68~5.00倍。  相似文献   

15.
种群矩阵模型在昆虫生态学研究上的应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里斯来矩阵模型和莫里斯—瓦特数学模型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研究有害动物综合治理的数学模型。里斯来矩阵模型是以相等时间间隔划分的年龄组为基础的,用于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可以推算各年龄组的组成及其变化趋势特征。莫里斯—瓦特数学模型是以昆虫生命表为基础发展的数学模型,适应于推算以一个世代为单位的数量发展趋势。两者各有一定的优点。然而,里斯来矩阵模型仅适用于可以相等时间间隔划分年龄组的生物种群,对大多数昆虫来说,发育阶段及龄期有明显的区别,但各发育阶段及龄期的历期往往是不相同的,因此,为了适应于研究昆虫种群,有必要解决不等期年龄组的种群矩阵模型问题。 本文讨论建立不等期年龄组的矩阵模型的方案,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使里斯来矩阵模型适应于研究昆虫种群问题;同时,并使里斯来矩阵模型与莫里斯—瓦特数学模型结合起来。这将更便于进行昆虫生命表的数据分析,可能有助于昆虫种群动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物候模型预测稻纵卷叶螟发生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水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预报人为因素影响大、时效性差等缺点,应用物候模型、公共气象信息及网络数据库,结合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参数组建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自动模拟预报系统,经江苏通州2003~2012年的稻纵卷叶螟系统调查数据验证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可自动模拟预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且准确率高,时效性强。模型计算方法以正弦法水平截取的精度最高,在稻纵卷叶螟1个世代时间段内,平均误差仅0.56d,优于用日平均温度计算的有效积温法(平均误差为2.35d)。本预报系统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代目前生产上常用的历期法、期距法等发生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虫期生命表方法,对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Var-ley-Gradwell K-图示分析和Morris-Watt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1代为低龄幼虫潜藏期,2代为卵期。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致死因子,1代为低龄幼虫潜藏期的天敌捕食及自然死亡因子,2代为卵期的中华草龄捕食因子。  相似文献   

18.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 e),是保靖县中稻主产的三大主要害虫之一,对保靖县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调查了2007~2014年保靖县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发生规律,并调查分析了稻纵卷叶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保靖不越冬,年发生3~4代,每年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迁入,主害代为第二代,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蛾峰量最高达12 800只/667m2,漏治田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水稻减产5~7成,最高达90.2%。  相似文献   

19.
通过虫期生命表方法,对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Var-ley-Gradwell K-图示分析和Moris-Watt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1代为低幼虫潜藏期,2代为卵期,影响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致死因子,1代为低幼虫潜藏期的天敌捕食及自然死亡因子,2代为卵期的中华草龄捕食因子。  相似文献   

20.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海陵岛白背飞虱不同世代种群均受到天敌捕食作用的显著控制,成虫的迁出对处于早稻拔节期世代的种群控制作用较大,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与下代卵量概率,对种群发展趋势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但不同世代的成虫迁出比率差异较大。下代卵量概率既是重要因子,又是关键因子。该因子的定量分析对于成虫期较长的昆虫种群动态描述是重要的。重要因子分析与关键因子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明确对种群动态产生实际作用控制因子及其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