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分三批使用阴道栓+FSH超数排卵供体波尔山羊13只.在放入阴道栓的第8~10天,连续3天递减量肌肉注射FSH(澳大利亚)320mg.9只供体羊发情、配种、采胚(有效率69.23%,9/13),平均采胚数18.11±5.18枚,其中可用胚平均数15.44±6.31枚(可用胚率85.28%,139/163).将139枚7日龄可用胚移植受体关中奶山羊89只,妊娠50只,妊娠率56.18%.其中鲜胚移植妊娠率61.11%(44/72),冻胚移植妊娠率41.67%(5/12),二分割胚移植妊娠率20%(1/5).50只妊娠受体羊共产羔68只,每只供体羊平均获羔羊7.56只.供体羊采胚后,平均39.9d发情,配种,全部妊娠产羔,平均产羔2只.胚胎移植羔羊性别、初生重、发病率和波尔山羊自繁羔羊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外源激素处理供体奶牛活体采卵生产胚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6头3~6岁健康荷斯坦、空怀母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头,分别用外源激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促卵泡素(FSH)、空白对照处理供体奶牛,4 d后应用B型超声波导引采卵, 以研究外源激素对活体采卵效率和体外生产胚胎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SH组每头次平均可采卵泡12.07个,获可用卵母细胞5.57枚,与PMSG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PMSG组每头次平均可采卵泡为6.63个,获可用卵母细胞数2.96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活体采集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分裂率、囊胚率也无显著差异.表明可用外源激素处理供体奶牛活体采卵生产胚胎,但以FSH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睾丸特异蛋白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方便性别鉴定方法在现场应用,利用睾丸特异蛋白基因(TSPY)建立奶牛早期胚胎的非电泳性别鉴定方法。本实验首先设计并合成TSPY雄性特异引物和雌、雄共有引物并利用已知性别的奶牛血液DNA检测了利用TSPY基因鉴定胚胎性别的可能性。结果显示:雄性特异引物和共有引物对在10pg~60pg范围内性别符合率均为100%;采用非电泳的方法检测TSPY基因鉴定了49枚胚胎的性别,同时,用LAMP法对其中的6枚胚胎的性别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二者完全一致;对其中鉴定为雌性的21枚进行移植,结果9头出生的犊牛均为母牛。结果表明,TSPY基因是一个很好的雄性特异标记,非电泳检测TSPY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奶牛饲养主体的农村散户小规模饲养已占奶牛总饲养量的80%左右。南于养殖规模小,设备简陋,饲养条件差,疾病难以防控,很多地方试图通过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来加以解决。但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小区还没有一套可供实际推广应用的生产工艺模式,小区没有科学的规划布局,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防疫技术不到位,设施设备的配置不合理,饲养方式不统一,管理松散,缺乏计划性和全年生产的均衡一致性,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为此,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奶牛养殖小区的舍饲散养生产工艺模式,并就该工艺模式的特点、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工艺技术参数确定、配套设施与设备、小区布局以及工程防疫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的规模化、标准化的进程,提升我国奶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奶牛饲养主体的农村散户小规模饲养已占奶牛总饲养量的80%左右。由于养殖规模小,设备简陋,饲养条件差,疾病难以防控,很多地方试图通过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来加以解决。但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小区还没有一套可供实际推广应用的生产工艺模式,小区没有科学的规划布局,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防疫技术不到位,设施设备的配置不合理,饲养方式不统一,管理松散,缺乏计划性和全年生产的均衡一致性,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为此,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奶牛养殖小区的舍饲散养生产工艺模式,并就该工艺模式的特点、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工艺技术参数确定、配套设施与设备、小区布局以及工程防疫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的规模化、标准化的进程,提升我国奶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将牛羊胚胎移植、胚胎冷冻、胚胎分割、体外受精等胚胎生物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并进行熟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测定牛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后的怀孕率和双胎率,本研究共进行了3个胚胎移植试验。试验1,测定新鲜胚胎移植后的怀孕效果。将160枚新鲜胚胎移植到80头受体母牛(每头受体接受2枚胚胎),移植后60~90d的怀孕率为65%(52/80),其中双胎率为50%(2/52)。试验2,测定经室温保存4~18h的胚胎移植后的怀孕效果。供试验用的68头受体母牛均于移植前7d(即发情当天)进行人工授精。移植时每头受体牛接受1枚胚胎。移植后40~65d的怀孕率为76.5%(52/68),其中双胎率为65.4%(34/52)。试验3,测定冷冻胚胎移植后的怀孕效果。将454枚冷冻胚胎移植到227头受体母牛,每头接受2枚冻胚。移植后50~60d的怀孕率为61.7%(140/227),其中双胎率为25%(35/140)。本研究结果表明,用完全体外化技术生产的牛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后可获得满意的怀孕率和双胎率,这一技术将为加速向用牛生产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方便性别鉴定方法在现场应用,利用睾丸特异蛋白基因(TSPY)建立了奶牛早期胚胎的非电泳性别鉴定方法.设计并合成了TSPY雄性特异和雌、雄共有基因引物,并利用已知性别的奶牛血液DNA为模板,初步建立了性别鉴定的PCR反应体系和非电泳的性别鉴定方法.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雄性特异引物和共有基因引物对在模板10~60 Pg时,其性别鉴定的准确率为100%,提示TSPY基因具备鉴定胚胎性别的可能;同时采用非电泳法和环介导的等温扩增(LAMP)法鉴定6枚胚胎的性别,两者结果完全一致;用非电泳法检测TSPY基因鉴定了43枚胚胎的性别,对其中鉴定为雌性的21枚胚胎分别移植给自然发情后6~8天的受体,结果9头出生的犊牛均为母牛.结果表明.TSPY基因是一个很好的雄性特异标记,非电泳检测TSPY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对荷斯坦奶牛超排技术环节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发现,青年荷斯坦奶牛进行超排处理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在广西炎热的7~9月份也可进行超排处理,可回收胚胎(8.4±3.8)枚/头,超排结果与其他季节差异不显著;进行荷斯坦奶牛重复超排的时间间隔可缩短到25~30 d。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放置CIDR栓结合激素处理的方法,对204只供体和受体羊分别在冬季和春季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和胚胎移植试验。结果表明,供体羊只冬季的发情率为90.9%,显著高于春季的发情率75.0%(P < 0.05);受体羊冬季的发情率84.0%,显著高于春季的发情率76.4%(P < 0.05)。季节对供体母羊超数排卵个数、可利用卵子个数及卵子回收率均有不同影响,冬季供体羊只可利用卵子个数高于春季;冬季卵子回收率85.3%,显著高于春季的67.4%(P < 0.05)。季节对受体母羊受胎率和繁殖率均有不同的影响,冬季受体羊的受胎率65.0%和春季受体羊的受胎率60.0%差异不显著(P > 0.05);冬季受体羊的繁殖率达到100.0%,显著高于春季受体羊的繁殖率82.0%(P <0.05)。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检测西宁地区23头西门塔尔育成牛血清和血浆样品中的铜和铜蓝蛋白(CPL)含量,并检查了它们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血浆和血清铜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血浆铜在0.5μg·mL-1以下者占被检牛数的69.57%,血清铜在0.4μg·mL-1以下者占82.61%,提示该牛场至少存在着低铜血症;血清铜与血清CPL、血清铜与血浆CPL含量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85和0.8494,其余各关系间(血清铜与血浆铜、血浆铜与血浆CPL、血浆铜与血清CPL、血浆CPL与血清CPL间)相关系数r均在0.91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自制的简易牛活体采卵器盲采了8头次母乳牛,共收集到12枚卵子,其中10枚卵子卵质致密均匀、卵丘细胞2-3层,1枚卵子的卵丘细胞稍微扩散,1枚卵子卵质不致密均匀、无卵丘细胞,质量好的卵子比率为83.3%(10/12),卵子回收数为1.5枚/头/次(12/8)。9枚卵子经体外受精后卵裂率77.8%(7/9);发育形成可移植的桑椹胚和囊胚总数为3个,占总卵母细胞数的比例为33.3%(3/9),占卵裂数的比例为42.9%(3/7),囊胚孵化率为50%91/2)。说明了在资金缺乏的国内条件下,可以自制简易、廉价的牛活体采卵器采集具有良好发育潜力牛卵子,通过体外受精技术生产具有遗传价值的牛胚胎,用于商业用途。  相似文献   

13.
玉米育苗栽植是提高复种指数或抵御苗期低温冷害,从而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而实现玉米育苗栽植机械化是推广这一农业技术的关键。文中着重分析了我国玉米育苗栽植机械化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认为只要将农业栽培技术与农业机械很好地结合起来,玉米育苗栽植技术在我国有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胡椒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并针对我国胡椒施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提高施肥技术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讨面向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从国际国内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国家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形势诸方面充分论证了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紧迫性;对研究生培养方向进行了历史回顾,提出了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和专业目录修订后建议加强的若干领域;对农业机械化工程作为二级学科专业简介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总结了学科点所采用过的5种实际应用的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施卫明  王远  闵炬 《土壤学报》2023,60(5):1309-1323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发生分散、随机,排放不确定性,污染物浓度波动大、类型复杂,污染面广量大的特点,其综合防治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当前,我国面源污染防控首要的问题为污染“家底”不清,不同部门或研究学者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差别大。基于几十年定位、全程的科学观测数据,本研究认为,虽然国家污染普查数据和很多学者的估算数据,均高估了种植业源排放量占面源污染总量的比例,但种植业源排放总量仍然很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防控。结合中国30多年的面源污染防控经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者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3R(“减源—拦截—修复”)和4R策略(“源头减量—生态拦截—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并伴随着防控技术升级和组合优化、技术产品化和装备化,逐渐完善扩展为4R+,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一些典型地区进行工程化实施后,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案例。然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深入了解土壤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尤为关键。此外,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还必须进一步提高氮、磷等关键污染物的净化与回收效率,确保在增加农业产值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时期国际、国内科技和气候变化背景条件下中国沙漠地区综合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为制定沙漠地区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和有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沙漠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分布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和碳中和之间关系。基于新时期中国沙漠治理及生态恢复、沙漠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目前中国沙漠地区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提出了中国沙漠地区的发展战略。[结果]阐明了新时期中国沙漠地区的发展战略、基本原则及设计理念,提出中国沙漠地区综合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目标及愿景规划,并讨论了它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世界大趋势之间的关系。[结论]在新形势下,很有必要对沙漠地区重新定位,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科学充分地发掘沙漠地区的综合潜能,使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和进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文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农业工程相关技术在实现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传统型向现代型的根本性转变、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加快种子工程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主要内容。为加强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建议当前需要突出做好转变观念、加快关键农业工程技术攻关、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实用工程技术、充分发挥农业工程科技单位功能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中南地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的实际出发,将生态农业工程分成7种基本类型,统计分析了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工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中南地区各试点县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的平均项目数为9.5项,平均工程类型覆盖度为77.9%,农田种植业为主的工程所占的比重最大,乡镇企业工程所占比重最小。并以不同类型生态农业工程所占的比重为聚类指标,将该地区11个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分为6种类别,进而分析了不同类别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各区域生态农业工程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20.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期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服务领域的新生业务,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并通过政府监督和工程监理加以调控,使水土流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兹以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大型水利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水土流失监测项目为对象,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内容、方法、技术手段及监测成果作以全面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