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矮败小麦及其在矮化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它接受非矮秆品种的花粉,后代分离的矮秆株为雄性不育,非矮秆株为雄性可育。矮败小麦在轮回选择和矮化育种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它接受非矮秆品质的花粉,后代分离的矮秆株性为雄性不育,非矮秆株为雄性可育。矮败小麦在轮回选择和矮化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矮秆种质是大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一些不良性状使得育种中可被广泛使用的大麦矮秆种质的数量较少。利用已鉴定的矮秆大麦品种矮秆齐、尺八大麦和浙皮1号为对照,本研究鉴定了17大麦品种的株高,筛选到16份大麦矮秆种质,其中特矮秆种质11份、普通矮秆种质5份。在16份大麦矮秆种质中,尺八大麦、红原黑青稞和机械裸等7份矮秆种质携带矮秆基因uzu,Himalaya Hrmdaya和印度矮生分别携带矮秆基因br或sdw。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6份矮秆种质种具有1或多个优良性状,且株高与低单穗粒重、低结实率或低百粒重等性状没有关联性,可用作矮化育种亲本。在16份矮秆种质中,91G-318、Himalaya Hrmdaya和加久等6份矮秆材料携带br、sdw或其他未知矮秆基因,可作为中国大麦矮化育种的新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4.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 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变因子并将其与中、高秆的小麦品种杂交、回交,从其分离世代的大群体中,均可选择到一些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稳定的突变株系。采用近等基因系法对不同株高突变衍生系的研究表明:其提升的株高真实遗传,各自均携带一个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随突变衍生系株高的提升,近等基因系的产量性状显著优化。采用标志基因测交法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标记对突变衍生系携带的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重新进行了基因定位,确认它们分别与Rht10及Rht3的座位相同,因而均是其突变衍生的复等位基因。提出显性矮秆基因具有"复等位多态特性",即极度矮化的显性矮秆基因容易突变为一群株高提高程度不同的、可以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5.
小麦矮化育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随着株高的下降,早衰、秕粒、千粒重变小等一系列缺陷加重,特别是株高下降到70厘米以下时更为突出。如何克服小麦植株矮化与主要性状变劣的矛盾,以及与植株矮化有关的其他问题,目前说法不一,有待深入研究。现根据我们1974年利用墨西哥矮秆小麦作高产亲本,与当地品种杂交,进行矮化育种掌握的资料,提出一些看法,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水稻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水稻矮行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平  阮洪家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3):198-200,20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谷子矮秆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加快谷子矮秆育种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分析赤霉素对植物的调控过程、植物矮化与赤霉素敏感性关系,综述了谷子矮秆类型、谷子矮秆基因研究进展、谷子矮秆材料对赤霉素敏感性研究及谷子矮化育种现状等,得出了矮秆材料赤霉素敏感性鉴定是研究植物矮秆类型的基础,通过赤霉素敏感性鉴定,可以初步确定矮秆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9.
籼稻半矮秆新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空间诱变矮秆突变体CHA-2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1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iga-1.从CHA-2与惠阳珍珠早杂交F2群体中选择半矮秆株与矮脚南特进行测交和自交,鉴定获得由半矮秆基因iga-1控制的新半矮秆株系H2.赤霉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半矮秆株系H2对赤霉素敏感性下降,推测H2是属于赤霉素弱敏感矮化突变体.  相似文献   

10.
多分蘖矮秆水稻‘tdr(t)’是在半矮秆籼稻品系‘E20’中发现的一份突变体.与野生型‘E20’相比,‘tdr(t)’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增多,育性降低,各节间所占株高比例与野生型基本一致,属于矮秆突变体中的dN型.用5个株高正常的半矮秆水稻品种(系)与其杂交,对F1、F2、和BC1F1的遗传分析表明,‘tdr(t)’矮生性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tdr(t)’表现矮秆和多分蘖,是研究株高与分蘖发育机理关系的一份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对几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作父本时的矮化作用进行了研究评价,并对杂种一代的子粒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综合鉴定出陕160、西北矮个子和临5064/烟农15三种类型的优异矮秆种质,提出了这些优异种质的利用设想,同时提供了一种优异种质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水稻株形育种始于矮化育种。虽然说矮秆由来已久,但有意识地进行矮化育种则自五十年代中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先是育成广场矮系统,接着又育成珍珠矮、广陆矮4号等。到了六十年代我国南方广大籼稻地区便基本上矮秆化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1962年进行了“Peta×低脚乌尖”的交配,1966年才育成IR8,到六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株高差距甚大的两个亲本间杂交分离世代为材料,针对小麦矮化后可能影响主要经济指标的茎节、叶片部分的40余个性状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初步认为株内整齐度、叶间距比、下部节间重量比、叶角度和叶片宽/长比等可以作为改良矮秆、半矮秆小麦产量的选种指标。  相似文献   

14.
单基因br_(-2)矮生系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连续两年试验,发现应用单基因br- 2 矮生系与多基因矮生系组配,其F1 植株高度可进一步矮化,株叶结构颇近似于较为理想的矮秆型杂交种,为单基因br- 2 矮生系的应用和培育优良矮秆型杂交种提供了依据,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用了5个茎秆高度不同的矮秆普通小麦材料,通过双列杂交,并在同一年种植亲本、F_1、F_2、研究了矮秆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控制植株高度的基因多表现为独立遗传,基因间具有累加作用,矮秆对高秆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隐性。茎秆高度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株高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非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复等位基因。最后,结合对矮秆遗传特点的分析,对矮化育种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玉米矮秆突变体的激素敏感性,从代谢水平解释它的矮化机理。【方法】以玉米矮秆突变体(掖478改良系的突变体)和3个野生型自交系(掖478、齐319、PH4CV)为材料,采用不同同质量浓度(50,100,150,200mg/L)赤霉素和生长素于苗期进行喷施处理,喷施后10,20,30d测定幼苗株高,分析该突变体的激素敏感性。【结果】100mg/L赤霉素和100mg/L生长素为最适激素质量浓度,处理后30d赤霉素和生长素对突变体株高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在激素最适质量浓度、最佳观测时间下,赤霉素能使突变体株高得以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而生长素则不能。【结论】该矮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缺陷是造成突变体矮化的主要原因,且该矮秆突变体对激素的响应不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 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其矮化效应可累加;sd-1控制的株高节间配制较合理,而sd-g控制的植株表现出后期快长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其矮化效应可累加;sd-1控制的株高节间配制较合理,而sd-g控制的植株表现出后期快长性。  相似文献   

19.
用Nair法对87个自交系进行分组,选用高秆、中秆和矮秆自交系为材料,观察F_1、F_2以及F_1与亲本回交的遗传效应。同时分析节间数与节间长度与矮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矮秆遗传的表达有两种方式,一为质量性状,受一对主效矮秆隐性基因控制,但矮化自交系的遗传背景有区别。一为数量性状,F_2代分离呈正态分布。作者观察到在高秆自交系中潜存着矮秆基因。矮秆自交系一般伸长的节间数不比高秆系少,主要是节间缩短。矮化的F_1代植株高大,也是节间伸长所致。  相似文献   

20.
<正> 从六十年代矮化育种的矮秆品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矮、丰、抗、早、优”五字育种目标提出以后,国内水稻育种工作者,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有着各种设想和研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株形育种沈阳农学院杨守仁教授根据三十多年的水稻育种实践和总结国内外育种的经验,提出了“理想株形”育种。即在耐肥抗倒、生长量大(适于密植)和谷草比大等特点基础上要求分蘖强而穗头整齐,上部叶片坚挺直立,这种株形还要因地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