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中亚热带湖南省会同县处于演替早期的马尾松次生林、中期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后期的常绿阔叶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系统随不同演替阶段进行的乔木层生物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292.51 t/hm~2,其次为针阔混交林,为206.87 t/hm~2,最小是马尾松林,为171.76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于树干,其占乔木层生物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降低,而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增加。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0 cm以上径级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森林植被的生长状况、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容重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根据蓄积量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对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林木平均生物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叶林(25.94 t/hm2)针阔混交林(23.47 t/hm2)阔叶林(21.77 t/hm2)撑绿竹林(7.62 t/hm2)灌丛(7.54 t/hm2)灌草丛(3.59 t/hm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11.65 t/hm2)撑绿竹林(9.70 t/hm2)灌草丛(5.97 t/hm2)阔叶林(5.68 t/hm2)灌丛(5.46 t/hm2)针叶林(5.07 t/hm2);(3)不同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撑绿竹林灌丛灌草丛。本研究较为准确地测定了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为维持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8种典型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矮林)进行样地调查并计算了各个森林类型乔木层林分密度、物种种类、优势树种、生物量.结果表明,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落叶矮林;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5种森林类型,生物量变化不大;而在海拔1000m以上的3种森林类型,随海拔升高生物量下降,物种则增加.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林分枯落物持水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冀北山区典型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不同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对枯落物的持水过程测定,不同类型林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枯落物的持水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最初的2h内吸水速度最大,到4h后开始下降,吸水速度明显变缓。(2)冀北山区3种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储量范围是21.3426.54t/hm2,其大小顺序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最大持水量范围是54.19t/hm226.54t/hm2,其大小顺序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最大持水量范围是54.19t/hm259.18t/hm2,其大小顺序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最大持水率在200.89%59.18t/hm2,其大小顺序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最大持水率在200.89%287.955%之间,其顺序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相似文献   

5.
冰雪灾害后的粤北森林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冰雪灾害后粤北地区的森林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和生态特性进行初步调查,将研究区的大型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3个功能类群,其中腐食性动物的生物量占比例最大,而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占优势,捕食性动物两者所占比例较小.土壤动物生物量最大的类群以寡毛纲蚯蚓为主,各样地土壤动物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表聚性特点,3个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DG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多样性指数(H)排序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均匀度指数(E)为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C)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采样深度对大型土壤动物生态指数和功能类群的影响均为显著(P<0.01).凋落物现存量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网络设置在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的101个固定样地土壤分析结果,按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竹林等8种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基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对不同森林土壤的综合肥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森林土壤的A层土中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各项指标含量与森林植被类型呈正相关趋势且高于B层,B层土随不同基岩不同而有所变化,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大于基岩;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综合肥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针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类。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中南部几种主要森林类型水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中南部主要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叶林中杉木(CK)枯落物的厚度最大,达到95mm,针阔混交林的蓄积量最大,为21.94t/hm2,马尾松枯落物的厚度较低,苦槠蓄积量最低。②马尾松×枫香的最大持水量为12.62t/hm2,其他林分的最大持水量均在10t/hm2以下,其中苦槠最低,为2.04t/hm2。③针阔混交林的有效拦蓄能力明显高于阔叶林和针叶林,有效拦蓄量最高的是马尾松×枫香,为17.69t/hm2.苦槠的有效拦蓄量最低,仅为2.47t/hmz。两种不同杉木林分有效拦蓄量均达到10t/hm2左右。可见针阔混交林的水文生态效益优于阔叶纯林和针叶纯林。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会同县马尾松次生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系统随不同演替阶段进行的乔木层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乔木层各器官平均有机碳含量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趋势。乔木层碳储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129.34t·hm~(-2),其次为针阔混交林,为95.83 t·hm~(-2),最小是马尾松林,为85.27 t·hm~(-2)。各林分类型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为干根枝叶皮。乔木层碳储量主要集中于树干,其占乔木层碳储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降低,而树根碳储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增加。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0cm径级以上径级的个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研究根据广东和广西(两广)地区森林类型分布图、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数据库以及中国日值格点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线性模型预测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速率和年土壤呼吸通量。结果表明,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年土壤呼吸速率为常绿阔叶林864.18 gC/m~2/yr>其他森林811.03 gC/m~2/yr>针叶林791.43 gC/m~2/yr>灌木林780.18 gC/m~2/yr>落叶阔叶林758.80 gC/m~2/yr>竹林731.49 gC/m~2/yr>针阔混交林684.91 gC/m~2/yr。两广地区森林年土壤呼吸通量为204.41 TgC/yr,其中常绿阔叶林最大,为77.41 TgC/yr,针叶林次之,为56.81 TgC/yr,具体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其他森林,顺序与各种森林类型面积大小一致。各森林类型的土壤呼吸通量主要与森林面积有关,森林面积越大土壤呼吸通量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hm~(-2)、0.812 tc·hm~(-2),松阔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分别为1.248 t·hm~(-2)、0.521 tc·hm~(-2)和1.28 t·hm~(-2)、0.432 tc·hm~(-2);针叶林中Ⅱ、Ⅲ径级倒木生物量较大且与其他两个径级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中Ⅱ径级倒木与Ⅰ、Ⅲ径级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常绿阔叶林林内Ⅰ径级倒木生物量与Ⅱ、Ⅲ、Ⅳ和Ⅴ径级差异显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度分解倒木生物量最大分别为0.332 t·hm~(-2)、0.321 t·hm~(-2),且分别显著大于相应林分类型中的轻度和重度分解倒木;常绿阔叶林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典型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而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碳储量差异显著。江西森林倒木主要分布在5 10 cm和10 15 cm的Ⅱ、Ⅲ径级,且主要处于中度分解等级。针阔混交林(松阔和杉阔)倒木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下,常绿阔叶林倒木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倒木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可能会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且在未来的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应该重视倒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典型选样调查测定,分析马尾松、大头茶常绿针阔混交林的森林特征、种群结构、林分结构、生物量结构及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该混交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前一阶段的过渡性森林类型,在干扰状态下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2.复层、异龄现象是该混交林的主要特征。建群种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营养面积,发挥了林地的生产潜力。叶面积指数达6.86~8.83,林分木材蓄积量达160~222m~3/ha,林分总生物量达114~163t/h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105~154t/ha。光照充足的林下,草本层生物量可达2.5t/ha,对庇护地表起到了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而调节林冠密度,可控制或促进草本层生物量的增长。3.此种混交林改善了森林立地的蓄水功能和贮水方式。林地土壤最大贮水量达2645~4100t/ha,降水贮存量达565~1256t/ha,林地枯枝落叶层饱和持水量达4589~8702kg/ha。该类型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可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山地各类工程造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亚热带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评估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38年生闽楠人工林与3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分别设置4块20 m×20 m样地,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定点观测,并同期观测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SO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年凋落物量及凋落物碳氮比(C/N)。【结果】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后)和杉木人工林(35年后),年均土壤碳排放通量由16. 22显著降为12. 71和4. 83 tC·hm-2a-1,分别减少21. 60%和70. 20%;各林分类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 97)<闽楠人工林(2. 03)<杉木人工林(2. 91),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后,Q10值显著升高(P<0. 05);土壤温度能分别解释常绿阔叶林、闽楠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9. 70%、88. 50%和87. 90%,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P>0. 05);土壤呼吸速率和SOC、MBC、DOC、年凋落物量及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0. 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和凋落物C/N极显著正相关(P<0. 01),而与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及MBC极显著负相关(P<0. 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MBC和SOC含量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2个最重要因子,而凋落物C/N在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中的贡献最大。【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或杉木(35年)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林分类型转换后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发生改变,凋落物数量、质量及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土壤SOC和MBC含量显著下降可共同导致土壤呼吸通量的下降。土壤温度是3种林分类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土壤总有机碳库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的差异是不同林分之间土壤呼吸差异的主导因素,凋落物C/N对土壤呼吸的Q10影响最大。为提高模型预测森林类型转换影响土壤碳排放的精度,应综合考虑土壤有机碳库、易变性有机碳库及底物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纯林,通过间伐人工诱导营建杉木苦竹混交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层次明显,呈复层林分。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树干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2500株.hm-2)、低密度杉木纯林(1125株.hm-2)的122.7%、107.9%,净生产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低密度杉木纯林的122.6%、104.0%;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为5.75 kg.kg-1.a-1,比低密度杉木纯林提高5.7%。混交林中苦竹立竹数6000株.hm-2,现存生物量9.43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2 t.hm-2.a-1;8 a间伐竹材和竹笋年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608 t.hm-2和7.587 t.hm-2,取得了一定收益,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是较好的经营模式。人工诱导构建杉木苦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泰宁县大田乡选择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毛竹林分,即模式A为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树冠投影比5∶5)、模式B为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树冠投影比8∶2)、模式C为毛竹纯林、模式D为毛竹杉木混交林,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毛竹林分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林分的毛竹胸径、竹高等生长因子差异显著,阔叶混交林的毛竹平均单株生物量、胸径和竹高值较高;毛竹单株器官生物量以竹秆所占比例最大,达46.81%~54.27%,其中以模式B的最高;毛竹单株总生物量最大的为模式A,达34.98 kg/株;毛竹群落总生物量最大的为模式D,达139.42 t/hm2。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等五种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林分类型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的排序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的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2)五种林分的非毛管孔隙度;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阔叶混交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针阔混交林的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的容重、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同一林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杉木酸枣人工混交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本文分析比较了20年生杉木与酸枣人工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酸枣纯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与酸枣人工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168.74t/hm2>杉木纯林乔木层生物量135.95t/hm2>酸枣纯林乔木层生物量107.01t/hm2;杉木与酸枣混交林林分蓄积量为355.113m3/hm2>杉木纯林蓄积量301.672m3/hm2>酸枣纯林蓄积量173.150m3/hm2;杉木与酸枣混交可改变树种单调状况,防止地力衰退,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林分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随尺度变化的规律及林分空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为鄂西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鄂西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和金子山国有林场3个研究区的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各研究区大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从20 m × 20 m到200 m × 200 m不同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随尺度变化的规律,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法解析尺度变化影响下的空间结构指标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 结果 鄂西南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物种丰富,常见优势乔木树种为川陕鹅耳枥、多脉青冈和锥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在尺度 ≥ 120 m × 120 m后变化趋于稳定,整体表现出微聚集分布、大小分化中庸且混交良好的状态。不同尺度上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与林分物种多样性存在中度相关性(P < 0.01),其他结构参数与林分多样性不存在相关性。 结论 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调查的最适尺度为120 m × 120 m;不同研究尺度下,角尺度是林分空间结构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
安徽岭南优势树种(组)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储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Dixon et al.,1994;Watsonetal.,2000;史军等,2004;徐新良等,2007)。测定森林群落生物量,可以反映群落利用自然的潜力,衡量群落生产力的高低,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薛立等,2004)。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研究是开展森林群落生物量碳库研究的基础,国内外已有不少该方面的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树种生物量的组成与分配特征,并进行了相关因子分析(Chidumayo,1990;林开敏等,1996;Arashkevich et al.,2002;樊后保等,2006;陈美高,2006)。冯宗炜等(1999)总结了全国不同森  相似文献   

19.
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蚂蚁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滇西南地区蚂蚁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研究了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蚂蚁群落。在16块样地中采获蚁科昆虫11亚科57属188种,不同样地蚂蚁群落的物种数5-72种,个体密度12.5-1234.0头/m2,优势度指数0.0887-0.7024,多样性指数0.7978-2.9355,均匀度指数0.2514-0.7170。沟谷雨林蚂蚁物种最丰富,苔藓常绿阔叶林物种最贫乏;橡胶林蚂蚁个体密度最高,苔藓常绿阔叶林个体密度最低;山地雨林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柚木林蚂蚁群落优势度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拥有最丰富的稀有种,最有保护价值;山地雨林、落叶季雨林、苔藓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也有一定数目的稀有种,保护价值较大。相似性系数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蚂蚁群落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天目山森林土壤的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目山主峰海拔高逾1500m,由山麓到山顶形成四个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包括七个森林类型,即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灌丛-矮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调查研究表明,各类型森林枯落物(层 )的现存量,组成成分、持水率、持水量等均不相同,森林土壤(矿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因森林类型而不同,并均随着土壤的深度呈某种规律性变异。森林土壤的持水量主要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在天目山地区,森林土壤的持水量较非林地土壤(荒草地)为高;落叶阔叶林类型的土壤持水量,常较针叶林类型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