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阐述了亚洲飞蝗的卵期发育情况,1~5龄幼虫的生长特点,生理特性,各时态持续时间,产卵量及越冬情况等生物学特性。同时根据其特性进行人工饲养,从中掌握亚洲飞蝗的发生规律,为亚洲飞蝗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东北地区亚洲飞蝗发生地的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发生区地势平坦低洼,海拔为100~200 m;亚洲飞蝗发生区一般为内陆湖或河流周边的芦苇丛生地带,适宜的栖息场所植被覆盖度<55%;发生地的土壤呈碱性,土壤含盐量均<0.5%,土壤性质有利于蝗虫产卵和蝗卵的存活与孵化;蝗卵孵化期和产卵期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对亚洲飞蝗的大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9年黑龙江省亚洲飞蝗发生情况及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2009年黑龙江省的亚洲飞蝗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亚洲飞蝗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结合气象、发生地生境、植被等因素初步分析了亚洲飞蝗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4个飞蝗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测定了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和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COⅠ1539bp、COⅡ684bp、COⅢ792bp,共计3015bp),结合GenBank下载的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的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云斑车蝗(G.marmoratus)为外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4个飞蝗亚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在碱基组成上,A+T的平均含量为69.57%,4个飞蝗亚种的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最高,其中最高的是COⅠ(达87.6%);4个飞蝗亚种中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COⅡ的核酸替代率最高,第2位点较为保守,替换率在5.9%~15%之间;COI的起始密码子是特殊的CCG或ACG;4个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在0.001~0.076之间;飞蝗属中4个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最近,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次之,非洲飞蝗与其余3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可为西藏飞蝗亚种地位的确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区蝗虫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东亚飞蝗发生程度明显回升,2007年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点片面积和密度达2003年以来之最;西藏飞蝗在四川、西藏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青海省玉树州去年首次发生高密度蝗群,造成100多亩青稞绝收;亚洲飞蝗在新疆局部和边境地区常年发生;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土蝗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地区亚洲飞蝗的生活史及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蝗卵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蝗蝻发育历期为28~35 d,每个龄期历时5~7d,7月上旬末期开始羽化为成虫,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约7d雌雄两性开始交尾,7月下旬为交尾盛期,交尾约14 d后雌性开始产卵,产卵一直延续到9月末.生态环境条件对亚洲飞蝗的取食、蜕皮、羽化、交尾、产卵等生长发育及繁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资》2012,(9):24
<正>飞蝗中等或偏轻发生飞蝗总体中等或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420万亩,需防治面积1400万亩。东亚飞蝗在环渤海湾、华北湖库和黄河中下游滩区等主要蝗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170万亩次,需防治面积1250万亩次。天津北大港,山东东营、滨州、菏泽,河北沧州,河南新乡、濮阳,山西运城,陕西渭南等局部蝗区将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亚洲飞蝗在常发区大部偏轻发生,新疆北疆阿勒泰、塔城局部中等发生,农区发生面积约110万亩;黑龙江、吉林局部苇塘湿地仍有发生高密度群居型蝗蝻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东北地区吉林省亚洲飞蝗的生理特性,通过室内饲养实验,对采自吉林省的亚洲飞蝗孵化率、发育历期、体长、体重、头壳宽度、雌雄比和羽化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虫孵化率为26.27%,各龄期时间6~7 d,并随环境温度降低有所增长,平均寿命74.52 d。体长生长速度稳定,成虫后雌性平均有翅体长为5.564 cm,雄性为4.968 cm。体重从三龄起生长迅速,成虫后雌性平均体重为1.030 g,雄性为0.848 g。头壳宽度生长也比较稳定,成虫后雌性平均头壳宽度为0.508 cm,雄性为0.526 cm,雌性体形比雄性稍大。试虫雌雄比为1/1.2(雌/雄),平均羽化率为81.25%。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全面了解吉林省亚洲飞蝗生理特征,为有针对性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金钗石斛生长节律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利南 《农技服务》2010,27(11):1459-1460
探讨了金钗石斛的生长节律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金钗石斛新茎的生长集中在3月下旬至8月,新茎生长期150 d左右。金钗石斛虽然是一种生长在深山的阴生植物,但金钗石斛全年生长要求一定积温和温度,金钗石斛全年生长期积温为2 509℃,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2℃。温度和光强与金钗石斛生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沙漠蝗,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虫科,是一种栖息在热带荒漠地区的重大农业害虫,生命周期分为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存活时间约为3个月,一年可发生2~5代。沙漠蝗与我国常见蝗虫种类(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生存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后两者喜湿润,常生活在水的边缘;前者则常栖息于沙漠当中的山谷和绿洲里。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各龄期东亚飞蝗分别在-5、0、5℃下的存活时间和各项生命特征。结果表明,低温对东亚飞蝗的存活及其生命特征有一定影响。相同温度下,龄期越大存活时间越长;同一虫态时,温度越高(在一定限度内)存活时间越长;取食的东亚飞蝗成虫比不取食的存活时间明显增加。只有在5℃时才有成虫少量取食,其余低温下和5℃的其他虫态则没有取食;低温处理时成虫几乎不变色,但取出放置在室温(约15℃)时则会有较明显的红色,若放入光照培养箱[(35±2)℃]则会加深红色,若虫的体色则变化不大;低温下的东亚飞蝗活动力明显减弱,多为趴伏状,很少活动,触角有时会轻微活动;死亡时六足紧缩。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采集到的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飞蝗的分类地位及其与其他地区飞蝗间的亲缘关系,扩增了中国4个地区飞蝗5个mtDNA蛋白基因共长2 974 bp的片段,基于这5个基因序列和片段全长分别分析了西藏阿里地区与新疆、河北、海南和非洲5个地区飞蝗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西藏新疆阿里地区飞蝗与新疆、河北地区飞蝗间的亲缘关系明显近于其与海南和非洲地区飞蝗间的关系,文末对西藏阿里地区亚洲飞蝗分布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含水量的麦麸饲料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东亚飞蝗若虫,在山东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其对不同含水量的饲料取食试验,测得结果应用统计软件DPS v 3.01专业版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40%、60%、80%)的同一种饲料,其饲养效果不同。东亚飞蝗对麦麸饲料的取食量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其所取食的饲料中所含(实际消耗)的麦麸量却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增重效果也是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死亡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速度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加快,消化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利用率和转化率随含水量而变化的规律不是很明显。[结论]试验验证了东亚飞蝗取食食物相当程度上是为了取食水分这一论断,也为节约其人工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近年来柳州市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及发生演变态势,指出该市东亚飞蝗的暴发与当地的气候、环境、食料、天敌及人为因素有关。提出加强政府领导,蝗灾发生后及时启动蝗虫防控应急预案;开展蝗虫普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虫情;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防蝗意识;加强药物防治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室内生物测定表明,卡死克对飞蝗毒力高、胃毒作用强.致死中浓度为5.6ppm。温度对卡死克毒效的发挥具有显著影响,若虫的死亡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死亡时间明显缩短。卡死克具有显著的杀卵效果。飞蝗低龄若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强,死亡率高。经卡死克浸叶饲喂施药剂的飞蝗雌成虫寿命比正常雌成虫的明显缩短约20d,产卵量减少约60~80%。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飞蝗各亚种线粒体DNA的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为单一带,大小约为1.3kb。对此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证明所扩增的COI基因序列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序列,说明在中国飞蝗不同亚种的基因组DNA中存在线粒体的假基因序列,因此以飞蝗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出的mtDNA COI基因片段不适宜用作分析飞蝗种群遗传和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