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结球白菜维生素C含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婷婷  王建军  王立  陈暄  侯喜林  李英 《作物学报》2014,40(10):1733-1739
以高维生素C含量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乌塌菜和低维生素C含量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二青杂交获得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株系为材料,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对不结球白菜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不结球白菜中维生素C含量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其中2011年结果中, 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3.15, 在B1、B2、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4.38%、38.58%和18.69%, 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4.69%、36.92%和40.7%; 2013年结果中, 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6.04, 在B1、B2、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1.88%、6.41%和45.04%, 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39.67%、16.57%和16.91%。可见, 不结球白菜维生素C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 在不结球白菜高维生素C含量品种选育过程中, 要注重环境影响, 并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对性状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辣椒果实中维生素C(Vc)含量的遗传规律,对辣椒果实Vc含量进行遗传分析。选用Vc含量差异显著的‘L5’(高Vc含量)和‘L158’(低Vc含量)2个品种分别作为杂交的母本和父本,从而构建了3种世代群体。同时测定和分析辣椒果实Vc含量及与其他果实相关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果实中Vc含量呈连续性变化趋势,受多基因控制。Vc含量与单果平均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果肉厚呈显著负相关。Vc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果横径、果纵径不相关。辣椒Vc含量属于数量性状,受控于多个基因,属于C-O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3.
弱光下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两种不同的遗传方法,分析弱光下黄瓜自交系M22、M14及其6个世代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效应,以期能从基因作用方面阐明黄瓜耐弱光遗传机制.6个世代联合遗传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弱光下总叶绿素含量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F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60%,43.68%和68.13%.应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方法进行遗传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其中平均显性度为2.001,为超显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黄瓜总叶绿素含量性状基因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作用,以微效多基因为主,受环境影响较大,不宜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基拙,以WBA31xK4138构建的DH群体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采用P1、P2与DH群体3世代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模型对玉米吐丝期茎秆木质素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遗传均符合两对互补作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遗传(E-1-7),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4.84%和57.46%,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51%和32.49%。茎秆木质素含量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但多基因遗传贡献也比较大,同时环境因素对茎秆木质素含量的遗传有一定影响。建议在改良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时,既要兼顾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利用,也要注重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能够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草酸青霉ZHJ6进行固定化研究,了解固定化后菌丝是否提高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和对高浓度农药的耐受能力。用包埋法和载体结合法固定化菌丝,并对固定化以后菌丝降解甲胺磷的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聚酯无纺布结合法固定化菌丝对甲胺磷的降解率要高于游离菌丝,在同样的温度、pH或者初始甲胺磷浓度条件下甲胺磷的降解率都得到了提高,最佳条件为pH为5.0,温度为25℃。而且固定化后对氧化乐果、草甘膦、辛硫磷以及用河水和土壤模拟的甲胺磷农药的降解能力都比游离菌丝的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明确中国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规律,选用中国南瓜杂交获得的6世代群体(P1、P2、F1、F2、BCP1、BCP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群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7077,均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显性效应分别为3.5034和1.3586,均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3066和-0.6679。其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分别为17.06%、56.01%、95%,多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分别为47.16%、18.78%、0;说明主基因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以在早期世代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选择。研究为中国南瓜育种品质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分蘖作为饲用高粱的一项重要农艺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控制,对饲用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饲用高粱分蘖的遗传机制以及分蘖对饲用高粱的形态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分蘖多的品种‘TS-185’和分蘖少的品种‘忻梁-52’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得到F2代,对分蘖数、茎粗、茎节数以及具有形态差异的性状如主茎和分蘖的叶片数、株高、穗长、穗重、茎秆鲜重进行统计,计算不同性状在主茎和分蘖间的相对差异值,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株高、叶片数、穗长、穗重、茎秆鲜重在主茎和分蘖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分蘖数、主茎和分蘖株高相对差异、穗长相对差异、穗重相对差异4个性状为两对主基因控制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广义遗传率分别是36.43%、82.71%、63.07%和85.06%,后3个性状能够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可在育种早代进行选择。茎粗、茎节数、主茎和分蘖叶片数相对差异,茎秆鲜重相对差异在本试验中表现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性状,非主基因控制。本研究对饲用高粱分蘖的遗传效应和分蘖对饲用高粱形态学差异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两个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美国的黄瓜抗病自交系WIS2757与津研2号自交系及相关杂交后代为材料,采用喷雾接种法,在空调温室内进行了黄瓜抗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WIS2757对白粉病的抗性基因模式为RRssii,即抗性由1个隐性主效基因s,1个显性加强基因R和1个隐性基因i决定。津研2号与WIS2757抗性的差异主要在于R基因的差异,即津研2号的基因型模式为rrssii,抗性由1个隐性主效基因s和1个隐性基因i决定。感病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SSII。  相似文献   

11.
4种主要黄瓜病害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RSV-W)、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西瓜花叶病毒(WMV)和黑星病(Cladosporiumcucumerinum)是为害黄瓜的主要病害。以欧洲八号×秋棚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对群体和亲本进行了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YMV)、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RSV-W)、西瓜花叶病毒(WMV)株系和黑星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上述抗性基因的病情指数在黄瓜RIL群体呈双峰分布,表明对ZYMV,PRSV和WMV的抗性是受主基因控制的性状,但也存在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连锁分析表明,ZYMV,PRSV与WMV连锁,3个抗病基因的排列顺序和遗传距离是ZYMV-10cM-PRSV-22cM-WMV。抗黑星病基因与上述三种抗病毒基因不连锁。  相似文献   

12.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进行了AFLP分析。1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4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为106条,多态率为19.5%。UPGA分类结果将23份黄瓜材料划分为三大类群:第1类群为野生型黄瓜的聚类;第2类群为美国类型黄瓜、荷兰类型黄瓜以及具有荷兰血统的黄瓜的聚类;第3类群中包含所有中国类型黄瓜和2个前苏联类型黄瓜。遗传相似性分析和聚类结果表明:野生黄瓜和栽培黄瓜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AFLP标记的分类结果与材料的主要性状特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黄瓜种子长度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今后正确制定籽用黄瓜育种方案和有效地进行品种选育,有必要对黄瓜种子大小进行详细研究。选用种子长短不同的5个黄瓜自交系作为杂交亲本,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方法Ⅱ配制杂交组合。以长种子自交系D06157和短种子自交系D0603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定位方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黄瓜种子长度属于数量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加性效应,广义遗传力及狭义遗传力较低,分别为28.6777%、10.8384%。构建的4个连锁群含有16个SSR位点,连锁群总长度为287.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7.94 cM。检测出6个与黄瓜种子长度相关的QTL,其中QTL5和QTL6有着较高的对种子长度性状变异的解释率(>5%),距离最近标记的图距分别为2.1 cM、4.3 cM,LOD值分别为7.84、9.69,可解释遗传变异分别为6.07%、6.08%,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9.12%、37.21%。  相似文献   

14.
用SRAP标记分析黄瓜品种遗传多样性及鉴定品种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35份不同类型的黄瓜品种进行了指纹图谱遗传多态性分析,从38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个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此3对引物扩增得到的图谱可将35份黄瓜品种完全区分开来。依据SRAP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确定了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以及鉴别的难易程度。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得到了两个黄瓜品种杂交组合F1与亲本的指纹图谱中的鉴别条带,可以用于黄瓜杂交种的纯度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因素对黄瓜丙醇二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选育出黄瓜高丙醇二酸专用品种,有必要对于丙醇二酸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丙醇二酸含量不同的3个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品种、植株的不同取样部位、不同的氮素水平和不同生理时期4种因素对黄瓜丙醇二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除了果实中含有丙醇二酸外其茎叶中也含有丙醇二酸并且其含量低于果实。在氮元素处于正常浓度水平时,丙醇二酸的含量高于低浓度和高浓度。另外,盛果期时的含量略高于抽蔓期和结果初期。最终试验筛选出的丙醇二酸含量最高的因素组合为:黄瓜品种为‘C11-35’,取样部位为嫩果实,氮元素浓度0.014 mol/L,生理时期为盛果期。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研究表明蓖麻是一个遗传多样性很低的物种,利用野生材料拓宽遗传基础对蓖麻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用72对多态性SSR标记对从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收集的240份野生蓖麻材料进行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每个SSR位点检测到等位基因4.819个、有效等位基因2.410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81,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1.00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25,均高于以往报道结果。按地理来源分析,来自广东的材料遗传多样性最高,广西的次之,海南的最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240份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遗传背景独特,与地理分布基本一致,类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04时,将240份材料分为4个组,组间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没有直接联系,但随着遗传相似系数的增大,同一地区的材料有聚到一起的趋势。以上结果证明中国华南野生蓖麻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是比较独特的一类蓖麻种质资源,应进一步加强保护、研究和利用。本研究对华南野生蓖麻的高效保护和研究利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瓜远缘群体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黄瓜品种和普通栽培黄瓜品种作亲本获得的142个F2群体为材料,采用AFLP,SRAP,SSR等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分析,构建了包含10个连锁群,有159个标记组成的黄瓜遗传连锁图谱,其中包括112个AFLP标记,39个SRAP标记和8个SSR标记。该遗传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743.11 cM,平均图距4.67 cM。  相似文献   

18.
探讨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为黄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择5份黄瓜自交系材料作为母本,6份黄瓜自交系材料作为父本,按半双列杂交法配制出29个杂交组合,对11份黄瓜自交系材料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和聚类分析,并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数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杂种优势,其中株高、结瓜数和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最为明显,而单果重、主蔓20节内雌花数、果实长和果实粗的杂种优势比较微弱。11份黄瓜自交系被分为3大类群,地理远近与遗传距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结瓜数的中亲优势指数和杂种优势指数、果实长和果实粗的中亲优势指数及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指数与亲本遗传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株高、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指数和杂种优势指数与亲本遗传距离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大部分数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都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进行黄瓜种质资源评价时,不能以地理关系作为唯一标准;在进行黄瓜杂交育种时,可根据育种目标,适当选择较大的遗传距离来获得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9.
春谷杂种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春谷15个杂交组合后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_1呈倾母遗传,遗传表现比较复杂,F_2变异广泛,分布多数为单峰曲线,也有双峰曲线,并非所有组合都是正态分离,g_1为正值,呈正向倾斜。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也有显性作用。h_B~2一般为46.16%~55.79%,△G为1.07%~1.83%,△G′为7.97%~14.07%。超亲现象普遍,有的组合超高含量株率较高,早期世代选择效果较好。F_2与中亲值和母本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