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淡水石斑鱼(Ciehlasoma managuense)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1988年被引入台湾地区试养,后成为台湾南部地区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1996年被广东、江西等一些养殖单位从台湾地区引进养殖。该品种在广东、江西一带养殖非常成功,而且市场价格较高。近年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养殖技术日臻成熟,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现结合本地的养殖经验,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鳝人工繁殖及养殖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并概述了黄鳝土池生态养殖,鳝蚓配套养殖,鳝-鱼-藕兼作,稻田养殖,网箱养殖五种养殖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随着深水网箱在国内的快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面临着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问题,与之匹配的不同品种的个性化养殖技术研究更显重要。卵形鲳够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名贵养殖品种,其生长速度快,养殖半年多,可达500g;它肉白色细嫩,鲜美甜口,是南部沿海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几年,笔者进行了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醪技术的初步探索,根据工作经验,谈几点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醪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广苗 《齐鲁渔业》2006,23(5):29-30
目前刺参是我国海参中唯一的养殖对象,通常说的海参养殖即是指刺参养殖。近几年,各地纷纷改造池塘进行海参养殖,但是,由于海参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和对养殖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调控、投喂饵料的质量、日常管理等缺乏科学方法,导致海参养殖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甚至出现病害,既影响了海参的质量又降低了养殖效益。针对这一情况,从2003~2005年我们在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进行了刺参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试验,旨在探讨刺参池塘健康养殖的技术措施,规范刺参养殖业,为社会提供健康、无污染的海参产品。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容量的研究及网箱养殖容量的扩大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海水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品种的养殖都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发展。但在养殖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强调高产,经常忽视养殖水域的承载能力,超密度养殖,使得养殖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病害增加,最终导致养殖难以为续。因此,合理利用和研究养殖水域养殖容量,科学规划养殖已迫在眉睫。另外,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海水网箱养殖已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水产养殖业的一个新分支。而网箱养殖是一种完全依赖人工投喂饲料、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必然使残饵、养殖对象的代谢废物等大量进入水体中,引起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年来,关于网箱养殖引起的自身污染问题已是屡见报道。所以,如何扩大和充分利用网箱养殖的养殖容量,以保证海水网箱养殖的持续性,也成为养殖生态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鳝工厂化养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养殖方式,它改传统的有土养殖为无土养殖,室外养殖为室内养殖,静水养殖为流水养殖,与传统的有土养殖相比,它具有管理方便、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其生产技术指标为:投放规格25-40克/尾鳝苗l-1.5公斤/米‘,投喂全价配合饲料,经过4-5个月的饲养,70%的个体可长至IOO克以上,饵料系数1.5-1.8,以目前原料成本计,生产成本15-20元/公斤。技术要点如下:一、选择有洁净水源的地方建池养殖地分室外和室内两种,面积2-20米’/口,地深0.5米,他内用水泥抹光,地埂上建…  相似文献   

7.
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海参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与国内海参消费持续增长,我国刺参养殖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尤其在烟台、威海、大连、青岛等地,刺参现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水产养殖品种,并持续引起各界业主广泛关注。因此,刺参种苗的工厂化培育技术和养殖技术随之兴起。目前,国内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也多种多样。本文对我国刺参养殖技术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刺参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乌鳢人工养殖在目前的水产养殖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由于乌鳢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单产高、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乌鳢人工养殖得到迅猛发展。然而,乌鳢养殖过程中常会发生病害而影响养殖效益.笔者坐诊鱼病门诊几年,获得了一些乌鳢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现对乌鳢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技术作一概述,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养殖是一种多元立体综合养殖技术生产模式,强调养殖系统中的“生物操纵”和“自我修复”,优化海域的养殖结构。去年11月,全国海水生态养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内容涉及海水养殖的生物安全技术,海水综合/多元养殖技术,养殖环境保护及其修复技术,高密度、集约化生态养殖技术,养殖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绿色饲料与添加剂,渔用药物的安全使用技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本次会议的部分内容的简述。  相似文献   

10.
陈志明  黄培 《海洋渔业》2002,24(4):180-181
高滩低坝蓄水养蚶技术是在高位滩涂上筑建低土坝、半蓄水养殖泥财(Tegillarca granosa)的一种养殖新方式。在大潮汐时,潮水可以漫过堤坝进池,退潮后,根据养殖需要保留塘内一定水位。小潮汐时,通过提问来调节塘内水位。该养殖方式与现有滩涂养蚶技术相比,具有三大优点:一是能扩展养殖面积,充分并有效地利用高潮区及一些荒芜滩涂,提高滩涂利用率,并且投资较少;二是能改善养财塘的生产环境,增加滩涂饵料生物,延长贝类的摄食时间,加快贝类的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三是可根据养殖环境和贝类生长情况,进行人工投饵,可提高养殖贝类的成活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符合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特点的水产养殖新模式,是探索开发利用高潮区滩涂的有效途径。现将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水网箱养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课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中国海水网箱养殖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网箱结构类型,以及主要养殖品种和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特点,分析了海水网箱养殖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箱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开展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宜兴市官林镇河蟹养殖专业户史建明,2003年开始从事河蟹养殖,养殖面积90亩,前三年亩效益都在千元左右。2006年实施河蟹高效综合生态养殖技术,走出了一条科技增效的养殖之路,养殖效益比前三年年均增收翻五番。  相似文献   

13.
富氧养殖技术是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方式,随着青虾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单独使用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已经不能满足青虾池塘立体增氧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掘池塘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改善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我们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在青虾养殖中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5~2006年,笔者通过对阳朔县漓江甲鱼养殖协会的黄沙鳖(图见彩中插2)养殖技术指导与摸索,总结出了庭院式仿生态养殖黄沙鳖技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谢营梁 《现代渔业信息》2010,25(5):35-35,31
2009/10年在CCMLR水域上报的今年,该县将与国内水产养殖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合作,引进推广大闸蟹养殖先进技术,开展大闸蟹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在规模养殖的基础上提出“养大蟹、养特供蟹、养有机蟹、养跨季节蟹”,实施大闸蟹精品养殖,推广大闸蟹无公害养殖和生态健康高效养殖。  相似文献   

16.
常先苗 《水产养殖》2009,30(8):30-32
泥鳅属小型经济鱼类,性习钻泥,游动能力弱,直接放入水稻大田中养殖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常规稻田泥鳅养殖标准要求相对较高,对一般未从事过泥鳅养殖的人来说难度大。2008年笔者结合泥鳅池塘养殖、小体积网箱养殖和常规稻田养殖的优点,与水产养殖企业联合开展低洼地改造稻田小体积网箱泥鳅养殖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现将养殖情况总结如下,供广大泥鳅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池塘养殖水平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养殖技术,二是养殖品种。这里的品种有养殖种类与种质双层含义。在养殖技术大大改进并日臻完善的今天,“种”的问题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焦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养殖的种类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多位养殖专家制定的《中国池塘养殖技术规范》,将我国池塘养殖划分为七个地区,即东北、华北、西北(简称“三北”)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长江下游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将这七个地区的养殖种类和发展趋势作一分析,以供读者参考。七个地区截至1995年主要养…  相似文献   

18.
目前,海蜇养殖技术不很成熟,但是海蜇价格较高,养殖周期短,许多养殖户纷纷尝试养殖,养殖产量和效益或高或低,很不稳定。为了充分利用虾池,探索海蜇养殖生产技术,我们于2003-2004年连续2年利用虾池进行海蜇养殖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池塘集约化养殖鳜鱼是以大投入为前提,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养殖设备和便捷的管理模式,进行养殖周期短、单位水体产量高的养殖方式,是一项效益高、风险大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0.
出口鳗鱼安全养殖控制技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鳗养殖是整个鳗鱼养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养殖时间最长,养殖技术最成熟,也是鳗鱼的收获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