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西北地区耕地质量普遍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耕地自然本底存在限制因子。确定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并进行潜力分析,对日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及耕地质量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依据陕西省2015年宁强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了影响耕地质量的5种限制型:坡度限制、土层限制、有机质限制、质地限制、裸岩限制,应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以全局可比的无量纲形式反映出限制型的制约程度和自然等分别提升潜力。结果表明:宁强县存在10种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组合类型:坡度限制、土层限制、有机质限制、有机质—质地限制、有机质—坡度限制、土层—有机质限制、土层—质地限制、土层—裸岩限制、土层—有机质—裸岩限制、土层—有机质—质地限制,其中坡度限制、土层限制和土层—有机质限制占比超过98%,其他的7种主导限制类型占比均小于1%。依据确定的耕地自然等质量主导限制型,可以针对不同限制类型的耕地采取对应的质量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3年庆阳市华池县乔川乡的黄蒿掌村等3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在原耕地质量等别更新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增加2级新的土地质量修正,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后,其耕地质量等别提升0.25~1.00个等别;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等是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可以看出,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能有效的对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变化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是一种较好的检测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耕地质量等别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划分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结果应用方向。结果表明,辉县市耕地质量等别的主导因素为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层有效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空间分布呈显著的地带性规律,今后质量监测单元及样点的布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的部署均可依据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结果进行安排。  相似文献   

4.
利用ArcGIS工具,从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排水条件、坡度、灌溉保证率8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从国家自然等别更新、国家利用等别更新、国家经济等别更新3个方面对游仙区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上一年,2014年游仙区耕地虽减少111.79 hm~2,但耕地等别总体等别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后期可通过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和耕作制度的改进,提高耕地级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阳泉市郊区耕地生产潜力进行测算,分析当前耕地生产短板,提出相应提升策略。[方法]通过建立耕地生产潜力阶乘修正模型,逐级订正,以气候因子为主,结合土地因素,将耕地生产潜力划分为4个层面进行测算。[结果]全区土壤生产潜力以高于18 000 kg/hm~2为主,生产潜力短板主要在于水分因素。[结论]阳泉市郊区耕地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可以总结为水资源状况、土地条件、土壤条件、灾害以及人为管理5个因素,针对于此,潜力提升可以从自然生产力与管理生产力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的针对性,通过从土壤固有肥力条件、耕地立地条件及耕地防护条件三方面选取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对东港市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通过对东港市耕地质量限制因素性质以及个数进行整理,最终将东港市耕地质量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划分为土壤肥力限制类、田块路网限制类、灌溉水源限制类、耕地防护能力限制类以及综合限制类5类。该方法对于提高区域耕地质量,弄清耕地质量影响限制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开展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和整治分区研究,探索提升耕地质量建设效益的有效途径。【方法】 文章以河北省唐山市四区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构建国家自然质量等与利用等别可提升潜力模型,而后进行可实现潜力分析与整治分区。【结果】 研究区内国家自然等和利用等的现实等别较低,提升潜力较大;通过将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土壤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盐渍化程度和剖面构型等6项分等因素提升至理论最高值,国家自然质量等别提高的总面积为80 330.04 hm2。其中,国家自然质量等别提高4等的总面积为3 371.04 hm2,全部集中在古冶区;提高1~3等的总面积为76 959.00 hm2,集中在丰南区和丰润区。通过将表层土壤质地等6项分等因素提升至理论最高值,国家利用等别提高的总面积为84 361.18 hm2。依据排列组合原理和国家利用等别可实现潜力提升区叠加分析,研究区内耕地质量限制组合因素为灌溉保证率+土壤有机质型、剖面构型+表层土壤质地型、剖面构型+灌溉保证率型、盐渍化程度+排水条件型、灌溉保证率型。【结论】 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莎车县地形对耕地地力质量的影响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发育与地形密切相关,而在土壤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地形就会对耕地有效土层厚度、灌溉条件和植被产生一系列的重要影响,根据莎车县的地形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将莎车县地形概括为5种类型,分别为冲积洪积扇上、中、下部,沙漠边缘,山前洪积平原;依据专家评定出对莎车县耕地地力影响比较大的12个因素和耕地地力评价系统,以不同地形部位的尺度对莎车县耕地地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制约因素,提出更有效的改良利用措施,为提升莎车县耕地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有序开展可恢复耕地资源的整治,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性评价方法。选取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工程条件等4个方面的因素,涉及海拔高程、坡度级别、国家自然等、集块面积、国家经济等、地块形状等36项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现状可恢复耕地和耕种耕地二分类为因变量,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对耕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程度,并进一步结合皮尔逊共线性分析和指标关联性分析,最终得到21项影响因素及其权重P值,优化后影响因素的权重P值相对稳定,其中自然因素对可恢复耕地宜耕性的影响权重最大,区位因素和工程因素权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的权重最小。经过验证发现,预测耕种情况与实际耕种情况的符合率高达91.87%,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预测效果良好。借助上述模型预测得到的湘阴县可恢复耕地地块的宜耕潜力,形成如下认识:全县中西部平原区可恢复耕地宜耕潜力明显优于东部丘陵山区;可恢复耕地中未耕种和即可恢复地块的宜耕潜力高于工程恢复类地块,这些地块均属于良好的整治地块,可优先整治恢复为耕地;从可恢复耕地具体地类来看,坑塘和养殖坑塘类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潜力最大,其次为其他林地类可恢复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分析了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土体构型、有效土层厚度等影响河北省耕地生态质量安全的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耕地生态质量保护对策,旨在为河北省耕地生态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具有高生产力和强侵蚀性的特点,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耕地资源,分析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参数确定、耕层质量调控和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样本,定量化分析坡耕地耕层质量障碍特征。【方法】采用障碍度模型及聚类分析研究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耕层质量变化特征。【结果】(1)不同地力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属性差异显著,随地力等级降低,地块田面坡度显著变大、有效土层厚度显著变小,当田面坡度由5.1°变为21.7°,农作物产量可下降45%,五级坡耕地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而土壤肥力属性未表现明显差异,一至四级坡耕地同一地力等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阳离子交换量总体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五级坡耕地耕作层与底土层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2)一、二级坡耕地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均在0.434-0.528之间,同一地力等级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物理属性对低产坡耕地土壤质量影响更为显著,五级坡耕地田面坡度指标障碍度为一级坡耕地的80.73倍。(3)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可分为3类,即Ⅲ土壤养分限制型、Ⅳ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Ⅴ田面坡度限制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障碍特征时,耕层构型疏松,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农作物产量较土壤养分限制型坡耕地低25%。【结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偏低,障碍耕层包含土壤养分限制型、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田面坡度限制型3种类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限制因素,田面坡度偏大,有效土层厚度浅薄化严重。  相似文献   

12.
运用Kriging插值法、对比分析法,将耕地地力调查数据和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数据细化,确定正阳县耕地质量渐变类型,根据渐变类型和耕地质量等别,选取监测单元进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正阳县耕地质量渐变类型为肥力提升型和逐步干旱型,影响耕地质量主导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和灌溉保证率;全县共布设耕地质量监测单元25个,其中固定监测单元4个,随机监测单元21个;全县肥力提升型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有所增加,逐步干旱型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有所下降,但等别均变化不大,全县耕地质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中部典型县域为例,探讨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特征,系统分析区域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提出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提升对策。以县域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叠加分析与数据统计,综合对比分析耕地质量等别与不同分等因素的关系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5个典型县域耕地质量等别总体较高,以中、高等地为主,有少量优等地分布,各区域耕地质量存在共性的自然和利用限制因素,也存在特有的限制因素,土地整治应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这说明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建设,既要改良耕地质量共性限制因素,更要着眼于不同区域的特有限制因素,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及其目标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照农用地分等理论与方法,结合卢龙县实际状况,构建了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针对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类型及周边地理环境,对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目标等别的6个主要因素: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表土质地、土体构型、坡度和土层厚度分别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单元各个因素的开发目标,并采用因素组合法,确定了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目标等别为八、九、十、十一和十二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目标生产能力为90 740.2 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紫色土坡耕地具有高生产力和强侵蚀性的特点,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耕地资源,分析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参数确定、耕层质量调控和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样本,定量化分析坡耕地耕层质量障碍特征。 【方法】 采用障碍度模型及聚类分析研究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耕层质量变化特征。 【结果】 (1)不同地力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属性差异显著,随地力等级降低,地块田面坡度显著变大、有效土层厚度显著变小,当田面坡度由5.1°变为21.7°,农作物产量可下降45%,五级坡耕地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而土壤肥力属性未表现明显差异,一至四级坡耕地同一地力等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阳离子交换量总体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五级坡耕地耕作层与底土层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2)一、二级坡耕地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均在0.434-0.528之间,同一地力等级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物理属性对低产坡耕地土壤质量影响更为显著,五级坡耕地田面坡度指标障碍度为一级坡耕地的80.73倍。(3)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可分为3类,即Ⅲ土壤养分限制型、Ⅳ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Ⅴ田面坡度限制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障碍特征时,耕层构型疏松,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农作物产量较土壤养分限制型坡耕地低25%。 【结论】 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偏低,障碍耕层包含土壤养分限制型、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田面坡度限制型3种类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限制因素,田面坡度偏大,有效土层厚度浅薄化严重。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建立县域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运用"重点因素划定"方法划分县域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区并确定主导因素,布设监测样点。对样点的主导因素进行监测,获取样点等别变化情况,通过计算各监测样点代表面积,进而估算出渐变类型分区、县域耕地等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比2017年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成果,榆中县耕地国家利用等级平均提高0.38等。榆中县耕地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灌溉保证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干旱瘠薄型和山地干旱型分区灌溉保证率未发生变化,肥力提升型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降低趋势。为了提升榆中县耕地质量,对于无灌溉保证率的问题,需实施引灌工程进行解决,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则需通过长期持续的测土配方施肥或农家肥大量施用等手段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管理的要求,以2014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为基础,进行敦化市耕地等别监测评价,并对造成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敦化市存在肥力提升及酸化两种渐变类型,但质量渐变耕地渐变趋势不明显,渐变幅度较小;中山山地地区耕地质量等别提升难度最大,耕地坡度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和导致土壤pH变化的双重作用,耕作距离为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易于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丘陵山区县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极具代表性的丘陵山区县——四川省渠县和兴文县作为对象,采用实地调查验证、资料收集整理、双向平衡、反复协调论证等方法,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等手段,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上,就丘陵山区县基本农田保护的程序、方法、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得到不同地貌区(以山地为主和以丘陵为主)基本农田保护的三个不同的特点,即(1)保护的侧重点不一;(2)人均基本农田下限各不相同;(3)耕地质量评级因素各不相同。同时也有三个相同之处,即(1)耕地质量受“水”和“坡度”的限制均十分突出;(2)地形破碎,耕地地块小,保护工作量大;(3)都存在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争夺优质耕地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南方丘陵区由于受复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耕地自然质量与耕作条件之间耦合关系,能够为土地整治过程中确定整治重点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耕地、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方法]本研究以江西省奉新县作为研究区域,借助SPSS和ArcGIS软件平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与耕作条件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①耕作条件与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耕作条件系数与田面坡度分值、有效土层厚度分值、耕层质地分值、土体构型分值和砾石含量分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地形部位分值、有机质含量分值、障碍层类型及距地表深度分值和土壤养分元素分值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容重分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②耕作条件与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性。耕作条件系数、有效土层厚度分值、耕层质地分值、土体构型分值和砾石含量分值均呈空间正相关性,且在研究区东部呈现相似集聚性,表现为低值聚集。[结论]研究为今后南方丘陵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确定整治项目重点内容,针对性改善区域耕地耕作条件和耕地自然质量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