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9个形态形状对112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3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2.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419%,即叶背茸毛、芽叶茸毛、芽叶色泽、叶片大小、花瓣数、柱头开裂数和子房茸毛等7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12份材料聚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茶(Camellia sinensis)和普洱茶(C. sinensis var.assamica),第Ⅱ类为白毛茶(C. sinensis var.pubilimba),第Ⅲ类包括大理茶(C. taliensis)和厚轴茶(C. crassicolumna),第Ⅳ类为秃房茶(C. gymnogyna)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分析其儿茶素和嘌呤生物碱的多样性,筛选出高儿茶素指数(Catechin index,CI)、高苦茶碱等特异茶树种质资源,为茶树品种选育和特异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云南66份代表性茶树种质的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嘌呤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苦茶碱)等主要品质和功能性成分;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香农多样性指数,H'),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筛选出高CI、高苦茶碱的种质。【结果】66份云南茶树种质的GC、EGC、C、EC、EGCG、GCG、ECG、咖啡碱和可可碱等成分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其中,H'除EC、ECG外均大于1.80,EGCG的H'最高(2.06);C(66.07%)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可可碱的变异系数(15.68%)最小。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3.37%,包含所有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14个生化成分,可以将66份茶树种质分为4个类群,不同类群在CI、可可碱、咖啡碱、儿茶素总量等主要指标有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筛选到13份CI > 0.60的茶树种质,其中有4份大于0.90(2份大于1.00);另外,还鉴定到4份(其中有3份还具有低咖啡碱性状)高苦茶碱茶树种质。【结论】云南省茶树资源的儿茶素和嘌呤生物碱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到高CI、高苦茶碱、低咖啡碱等特异种质17份。  相似文献   

3.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桂西南地区35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45%~47.03%,而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均较小,变异系数为8.92%~23.62%,其中,平均叶面积、叶片隆起性和叶片着生状态变异系数均达到40%以上,而水浸出物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为8.9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6.18%;基于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表明,3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7大类群,不同类群间在芽叶茸毛、一芽三叶百芽质量、平均叶长、叶宽、叶面积、侧脉对数、叶色、叶片质地、叶缘形态、花瓣数及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上表现差异显著,且第Ⅰ、Ⅵ、Ⅶ类适制绿茶,第Ⅱ、Ⅲ、Ⅳ类适制红茶,第Ⅴ类适兼制红绿茶。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重庆茶树种质资源,了解重庆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已保存的30份茶树种质资源的30个农艺性状和5个主要生化成分指标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重庆茶树资源在农艺性状与主要生化成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1.01%~53.54%,平均变异系数29.13%;多样性指数介于0.32~2.04,平均多样性指数1.16;主要生化成分变异系数介于11.87%~28.56%,平均变异系数19.4%;多样性指数介于1.91~2.07,平均多样性指数2.00;前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85%,包含了35个性状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进行综合评价重庆茶树种质资源;通过聚类分析将30份重庆茶树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Ⅰ、第Ⅱ类群属于红绿兼制类型,第Ⅲ类群是开发红茶的优质原料;筛选出芽色变异材料1份,芽叶绒毛特多类型材料3份,特早生茶树材料10份,高茶多酚特异资源21份,高咖啡碱特异资源4份。  相似文献   

5.
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优异茶树种质资源选育提供信息和科学依据,并加快利用和丰富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种类。利用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评价其遗传多样性。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较丰富,不同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9.88%~55.96%,平均变异系数31.84%,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91 8~2.003 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105 9;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内含物质成分较丰富,基于生化成分的变异系数为10.89%~30.03%,平均变异系数21.7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70 1~2.049 2,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890 0;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不一致,表明聚类分析结果与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生化成分、DNA分子的遗传多样性和地域分布关系密切,单一依据表型性状或生化成分进行茶树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优异资源筛选潜力较大,具有独特地域性,但属于江北茶区的陕南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稍低于南方茶区的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基于生化成分初步筛选出高水浸出物(50%)茶树种质资源3份,高茶多酚(20%)茶树种质资源4份,高氨基酸(3%)茶树种质资源4份,低咖啡碱(1.6%)茶树种质资源4份。  相似文献   

6.
茶树芽叶茸毛及茶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茸毛是茶树芽叶的主要性状,芽叶茸毛的长度、密度、粗度、分布特征是茶树品种的主要特性,与茶树的抗逆性和抗病虫性密切相关。茶毫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品质成分,对白茶、绿茶、红茶、黄茶的外观品质和风味品质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对茶树芽叶形态特征、茸毛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茶树芽叶茸毛与抗性、茶毫与茶叶品质关系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茶树良种繁育和茶叶品质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并对大蒜种质资源进行初步鉴定及综合评价,以期全面了解大蒜种质资源特性,对今后开展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184份大蒜种质资源的株高、假茎直径、叶长、叶宽和单头鳞茎重等12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计算其变异系数,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84份大蒜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4.072%~67.993%,其中,假茎直径、叶长、叶片数和鳞茎盘厚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00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蒜种质资源不同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鳞茎高、鳞茎横茎、鳞茎盘直径、鳞芽背宽和鳞芽高是影响蒜头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蒜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包含在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6.226%,主要因子为鳞茎横径、株高、单头鳞茎重、鳞芽高、鳞茎高、鳞茎盘厚和叶片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4份大蒜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20.00处可聚为七大类群,其中第Ⅳ和Ⅴ类群种质的综合表现较好,且大部分为贵州本地资源。通过计算184份大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得分,筛选出综合得分较高的21份种质,其中有20份种质来自贵州。【结论】184份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差异较大,其中贵州大蒜种质资源综合表现优异,是筛选优良大蒜种质资源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8.
江西茶树种质资源芽叶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圃35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21个芽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35份茶树资源芽叶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描述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35.32%,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90,其多样性程度依次为芽叶颜色叶色叶质叶面隆起叶齿形态芽叶茸毛;数量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3.57%,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95,其多样性程度依次为叶长叶宽=叶面积一芽二叶百芽质量一芽二叶长=叶脉对数叶厚发芽密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21个性状简化为7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6.785%。聚类分析将茶树种质资源分为6类,各类均具有特异性状特点。综合各份种质资源的芽叶表型性状特点,为深入研究和利用江西区域内茶树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00份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借助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25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97%~80.56%,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花萼茸毛(为80.56%),其次为子房茸毛和叶质(分别为56.48%和50.96%),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萼片数(为13.97%);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5个农艺性状综合为7个主成分,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1.90%。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8.285%,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134%;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00份野生茶树资源聚为4大类,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一起,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显示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高咖啡碱茶树品种生物学性状及生化品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优选1号、6号、11号、13号等4个杂交选育的高咖啡碱品种属小乔木,大叶种,树姿半开张,生长势强、萌芽早,芽叶粗壮,色泽黄绿,多茸毛,产量特高,比云南大叶种高62%以上,移植成活率达97%以上,栽培适应性强;一芽二叶生化成分含量丰富,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及水浸出物均高于云南大叶种,其中咖啡碱含量尤为特出,春茶达5.11%~6.15%,比对照种高25.86%~51.47%,生化变化规律,咖啡碱、氨基酸含量春茶夏茶秋茶,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含量夏茶秋茶春茶,适制高档红茶。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香气高爽,部分品种花香明显,其品质表现与生化物质含量相吻合。高咖啡碱茶树品种的育成为开发天然植物咖啡碱,茶树资源多用途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