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农粳9号系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早熟晚粳新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生育期适中,抗性强,后期熟色好,穗大粒多。2014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总结其栽培技术,以指导常农粳9号的栽培。  相似文献   

2.
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常农粳3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农粳3号由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武运粳7号/常农粳2号杂交经连续二年海南加代,于1999年选育而成,是一个集优质、高产、多抗、熟期适宜于一体的优良中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2001年12月28日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3.
以早熟晚粳水稻品种常农粳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5月20日、5月30日、6月9日、6月19日、6月29日)处理,研究迟播对常农粳7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常农粳7号的全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变小,株高、主茎穗长、倒一节间长和剑叶长逐渐减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亦依次减少,导致产量逐步下降。由此表明,播期5月20日和5月30日对常农粳7号产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而常农粳7号最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以早熟晚粳品种常农粳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Ⅰ:5月20日、Ⅱ:5月30日、Ⅲ:6月9日、Ⅳ:6月19日和Ⅴ:6月29日)处理,研究迟播对常农粳7号主要特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常农粳7号的全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变小,株高、主茎穗长、倒一节间长和剑叶长逐渐减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亦依次减少,导致产量逐步下降。试验表明,播期Ⅰ和Ⅱ对常农粳7号产量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常农粳7号最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  相似文献   

5.
以常规粳稻品种常农粳151、武运粳31、上农粳2号和华粳40为供试品种,采用软盘旱育方式育秧,以280万/hm~2大密度抛栽,以期筛选双季晚稻软盘旱育抛栽适宜品种。结果表明,优质品种常农粳151采用软盘旱育抛栽可以实现安全生产,产量为6.77t/hm~2,适宜于庐江地区双晚生产;上农粳2号全生育期132d,较常规品种提前齐穗,成熟度好,双晚生产安全性较高;传统对照品种武运粳31,生育期138d,产量构成均衡,产量表现较好,产量为7.45t/hm~2。因此,常农粳151、武运粳31和上农粳2号均适宜在庐江地区种植,可以作为"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生产模式的晚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品种小区种植、系统调查纹枯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敏感度差异较大,纹枯病始见期以南粳41、南粳42等2个品种较早,宁粳5号,盐粳5号2个品种始见期较晚。盐粳6号、南粳44号、镇稻14、南粳42发展蔓延较迅速,属高感纹枯病品种;南粳5055、宁粳6号、常农粳4号发展缓慢,属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如皋市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比较了17个水稻品种的田间种植表现。结果表明:17个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在154~164d,以南粳3908、宁粳8号、常农粳10号、镇糯20号、南粳5055较长;株高在89~115cm,以常农粳10号、淮稻20和宁粳8号较高;有效穗数在307.95~406.8万/hm2,以华粳8号、南粳5055和淮粳1309较多;穗总粒数在101.5~148.1粒,以淮稻20、丰粳3227和镇糯20号较多;结实率在90.1%~97.2%,以盐粳13号、宁粳8号和淮稻18号较高;千粒重在24.6~29.5g,以宁粳8号、扬粳805和南粳3908较重;产量在9 320~11 280kg/hm2,以镇糯20号、宁粳7号和宁粳8号较高。综合比较表明,南粳5055、南粳3908、宁粳8号、宁粳7号和镇糯20号田间表现较好、产量高、品质优,适宜在如皋市及相应生态条件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常农粳4号是江苏省常熟市农科所以秀水63/武运粳7号杂交选育而成,属早熟晚粳类型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抗性较好,米质优,生育期适中等优点。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9.
水稻新品种盐粳16号属于中熟中粳品种,适合在苏北、苏中及里下河地区种植。盐粳16号钵苗摆栽模式产量结构最佳,生长发育快;盐粳16号机插模式和抛秧模式的生长发育相似,但盐粳16号抛秧模式产量受有效穗数和穗型大小的制约;盐粳16号机条播模式生长发育不及三种移栽模式下表现好,最终产量和出米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苏种 《农家致富》2023,(9):40-41
<正>一、常优粳10号常优粳10号是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种植。1.特征特性该品种叶片绿色,叶姿较挺,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成熟期转色好,抗倒性强。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 :全生育期148.2天。株高118.9厘米,每亩有效穗16.0万,每穗总粒数230.4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5.7克。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抗纹枯病。  相似文献   

11.
苏种 《农家致富》2024,(1):40-41
<正>一、金武粳1号金武粳1号是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熟中粳稻早熟品种。1.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矮壮,叶色中绿,分蘖力中等,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倒性强。群体整齐度好,穗型较大,叶姿挺,谷粒饱满,后期转色好,秆青籽黄。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 :全生育期139.4天。株高94.4厘米,每亩有效穗22.3万,每穗实粒数128.7粒,结实率90.2%,千粒重26.0克。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12.
朱大明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02-103,148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庐江地区推广种植的常规单季晚粳稻新品种,于2020年对引进的11个晚粳稻品种进行了展示试验,以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抗性表现等作为考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水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产量水平排在前4位的品种分别为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和常农粳151,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28%以上,全生育期在146~148d,较对照品种增减幅度在1d.由于2020年的气候异常,多数参试品种的综合抗性一般,其中以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常农粳151等品种的抗性表现相对突出.根据此次展示试验结果,建议在庐江地区推广应用镇稻18、当粳8号、皖垦粳3号和常农粳151等4个品种作单季晚粳种植.  相似文献   

13.
水稻新品种“常农粳2号”(原名89-94)系常熟市农科所1989年采用“84G091/秀水04//武育粳2号”复交后,对F1、F2连续非温室加代,于1993年育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系1994年开始在生产上试种,并参加各级试验,多年实践证明“常农粳2号”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熟期早、适应性好等特点,深受欢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自1996年试 种至1999年省内外已累计种植约51.1万亩。该品种2000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4.
"常农粳3号"原名"96-32",由江苏常熟农科所用"武运粳7号/常农粳2号"杂交经连续两年海南加代,于1999年选育而成,是一个集优质、高产、多抗、熟期适宜于一体的优良中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2001年12月28日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类型水稻新品种常农粳12号,具有适应性较广、综合抗性较强、米质优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常农粳12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总结了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稻新品种常农粳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农粳5号具有株高适中、分蘖中等、抗逆性强、熟色佳、穗型大、产量高等优点。对常农粳5号进行直播栽培技术的探索,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种、水肥管理、化控、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产量高、生育期适中、适合无为县种植的单晚粳稻新品种,2014年在无为县开展了单晚粳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常农粳8号、常农粳7号性状表现突出,稻曲病、稻瘟病发生轻,可作为无为县水稻主推品种扩大面积示范验证;嘉优2号、宁粳3号已通过审定,可作为无为县水稻主推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科技动态     
水稻品种——盐粳11号盐粳11号由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5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该品种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省区试平均结  相似文献   

19.
在南京市高淳区进行水稻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对照镇稻11号和常农粳7号生育期最长,全生育期均为157 d。其次为武育粳23,镇稻14生育期最短,其他参试品种基本相仿。除镇稻14实收产量低于对照镇稻11外,镇稻15、武运粳24、武育粳23、常农粳7号、澄糯218和镇稻19均表现较对照镇稻11增产。其中武育粳23产量最高,为8 830.5 kg/hm2,较对照增产6.65%。  相似文献   

20.
对扬州市江都区种子管理站的水稻新品种进行了抗病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纹枯病的抗病力差异较显著。稻曲病发病重的品种是盐粳15号、武4326、扬粳103、宁粳7号,纹枯病发病重的品种是常农粳10号、宁粳7号、扬粳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