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理均优于免耕,其中以翻耕覆膜的效果最好,翻耕次之;单株荚数和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因耕作方式而异,翻耕覆膜、翻耕、旋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的中层和上层,免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中层和下层;不同荚粒的数量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其中2粒荚和3粒荚的数量是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单株产量的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和r=0.98**;各类荚的数量均以翻耕覆膜的最多,使得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数量均最多,与其它各处理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产量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的增产7.43%、10.85%和16.05%。  相似文献   

2.
1 概述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cinivorella(Mats.)]是我国长江以北大豆主产区的重要害虫,它以幼虫蛀荚咬食豆粒,虫食粒率一般年份20%,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产量、质量和出口贸易,因此防治食心虫已成为大豆增产措施之一。大豆食心虫在我国一年一代,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蛀荚食害豆粒。成熟后脱荚入土结荚越冬,在土中达10个月之久,次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对施肥水平响应的变化趋势,以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的合丰25、合丰35、绥农14、合丰39、垦丰16等5个主栽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农艺性状及产量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单株产量、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光合速率等性状改良效果明显,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单株叶面积向着更适于密植栽培的清秀型发展;农艺性状和产量因子对低施肥水平适应能力的改良主要是由于单株荚数显著提高的结果;对中等施肥水平适应能力改良主要是由于光合速率显著提高的结果;对高施肥水平适应能力增强主要是由于光合速率和主茎节数极显著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40个供试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抗2个SMV流行株系的鉴定。结果表明,有4个品种抗SC-3株系,分别是‘苏鲜4号’、‘浙鲜豆5号’、‘奎丰4号’和‘KVS124’;‘浙农8号’和‘苏鲜4号’抗SC-7株系,‘苏鲜4号’兼抗SC-3和SC-7株系。这些品种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遗传相关的研究。此外,还鉴定筛选出‘通豆6号’、‘青酥2号’、‘青酥4号’、‘青酥5号’和‘青酥6号’等5个品种对SMV的主要流行株系SC-3表现耐病,这些品种可直接用于菜用大豆的生产。研究还显示,来自江苏地区的育成品种抗性相对较好,而来自上海崇明的地方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普遍较差,这可能与该地区流行的SMV株系的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引起鲜食大豆"台75"豆荚普遍出现条状不规则形病斑的原因.结果显示,条状不规则形病斑是由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引起的一种新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该病原菌引起豆荚炭疽病症状主要有2种,一种是圆形斑,另一种是条状不规则斑即锈斑.在供试的7种大豆品种中,条状不规则斑主要出现在"台75"上,其余6个品种主要是圆形斑;"台75"条状不规则斑的病荚率为65.37%,其余品种上的病荚率分别为1.02%、1.87%、2.95%、3.56%、9.32%和12.25%.研究表明由平头炭疽菌引起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的症状类型与寄主品种相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壤水分下大豆根冠互作对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土壤水分下大豆根冠互作对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为大豆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耐旱型品种辽豆14与干旱敏感型品种辽豆21进行相互嫁接,在结荚期设置正常供水(80%田间持水量)和水分胁迫(50%田间持水量,持续20 d)处理,成熟期测定主要农艺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地上部农艺性状和产量主要由地上部基因型决定,但水分胁迫下也会受到根系基因型的影响。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下,与辽豆21相比,辽豆14接穗的株高平均提高24.3%和14.8%,主茎节数分别平均提高19.6%和15.3%,分枝数分别平均提高60.2%和90.6%,单株生物量平均提高57.1%和87.1%,单株荚数平均提高70.0%和92.3%,分枝荚数平均提高159.9%和197.9%,分枝瘪荚率平均降低57.8%和60.4%,最终单株粒重平均提高19.9%和54.9%。与辽豆21自身嫁接植株相比,水分胁迫下,嫁接辽豆14砧木使单株荚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分别显著提高了45.8%、27.4%、21.7%、5.2%和20.4%,产量性状的提高与主茎第9~15节位间有效荚数的提高有关。因此,通过地上部与根系的协同改良是提高大豆抗旱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现行的大豆食心虫测报调查中,有一项虫食率的调查,采用的方法是在每块田中选5点,共取大豆10~15株剥荚或混合脱粒计算虫食率。由于这种方法受取样的限制,所得的结果误差较大,而且也较为费工。我们经几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以下两种简便的调查方法,供参考。一、荚害率调查方法是选代表性地块,每块田5点或随机拔取大豆50株,剥查受害荚数,只记荚不记粒,计算出荚害率即可。然后由公式荚害率(x)与虫食率(y)之间的关系算出:y=0.931x 0.12或 x=1.074y-0.13(r=0.995>r_(0.001)=0.526)  相似文献   

8.
大豆花叶病毒(SMV)两个新株系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83—1984年在南京本校大豆研究室试验田内的“广吉”品种上分离到K_1和K_2两个病毒分离物。根据它们的寄主范围、体外抗性和蚜虫介体传病特性,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和内含体特征,以及SDS——琼脂双扩散的血清学反应,证实了K_1和K_2两个分离物都是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大豆花叶病毒(SMV)。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别寄主上,K_1和K_2分离物与已鉴定的大豆花叶病毒S_A、S_B、S_C和S_E几个江苏株系的反应不同,主要是K_1和K_2两个株系都能系统侵染大豆“广吉”品种。K_1表现为系统轻斑驳花叶,而K_2为系统枯斑和叶脉坏死。此外,K_1不能侵染大豆品种“齐黄1号”和蚕豆品种“三白”等。以上证明,K_1和K_2两个分离物是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上的新株系。为了统一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编号,将K_1和K_2分离物分别定名为S_G和S_H株系。  相似文献   

9.
大豆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决定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通过对蛋白质、脂肪含量不同的三个大豆品种在生殖生长期进行光处理,研究田间条件下,群体光富集和遮阴对大豆干物质分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相比,光富集后大豆积累的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到库;而遮阴后大豆积累的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给了源.光富集显著增加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数,不同品种(系)单株产量增加幅度为27.7%~71.7%、单株荚数增加幅度为33.3%~71.1%、单株粒数增加幅度为35.5%~85.7%;遮阴显著减少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数,不同品种(系)单株产量降低幅度为34.4%~49.7%、单株荚数降低幅度为43.0%~47.7%、单株粒数降低幅度为33.4%~52.6%.生殖生长期光富集有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籽粒脂肪含量的趋势,而遮阴有降低籽粒内蛋白质含量和增加籽粒脂肪含量的趋势,品种间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又名豆野螟。在当地主要为害夏绿豆和夏大豆的蕾、花、嫩荚粒。据2000年7月上旬至9月中旬调查,豇豆荚螟在本县严重发生。夏大豆发生面积1.5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7.5%,平均虫田率60.3%,虫株率52.1%,百株有虫20~35头,发生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大豆开花结荚盛期。夏绿豆田普遍发生严重,发生面积1.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95%以上,平均虫田率100%,蕾、花、嫩荚受害率60%~80%,最重的达100%。幼虫常吐丝缀合蕾、花、嫩荚,匿居其中为害,平均百束缀合的蕾、花有幼虫63头,多的一束有幼虫3头;…  相似文献   

11.
毛豆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豆又名枝豆 ,是一种菜用大豆 ,是龙海市创汇农业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年种植面积 4 0 0 0~ 50 0 0hm2 。近几年来 ,毛豆炭疽病 (黑斑荚 )发生较为严重 ,严重田块病荚率达 85%以上 ,一旦发生黑斑荚就失去商品价值 ,经济损失严重。为此 ,笔者对该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现将研究情况初报如下 :1 病原与症状此病是由大豆炭疽病菌 (Coutotrichumglycines)真菌侵染引起的。主要为害豆荚。起初在幼荚表皮产生褪绿色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 ,形成不规则形褐色斑 ,在结荚后期及气候潮湿的条件下 ,在病组织上密生黑色小…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结线虫病是江西大豆上的一种新病害,笔者于1987年在邓家埠水稻原种场首见,1989、1992年在兴国园艺场、永修县郊及南昌市郊区蚊桥镇上罗村又发现此病,病株率一般为5~10%,重的100%,产量损失一般为5%,重的50%以上,少数重病株不结荚或全部为瘪荚,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1症状病株矮缩,叶片变小,叶色黄化,无光泽,结荚减少,瘪荚增多,豆荚中多数只有一个籽粒(健荚中含2~3个),豆荚形似老鹰嘴,群众称之为鹰嘴豆。病株根系上市有许多高粱粒至大豆粒状的肿胀根结,后期报结相互连接形成须根团;重病株根系后期…  相似文献   

13.
豇豆荚螟又叫豆野螟 ,豆荚野螟 ,属鳞翅目、螟蛾科 ,是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虫 ,以前是我区蔬菜上的次要害虫 ,但近 2、3a ,随着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菜篮子”工程的实施 ,豇豆荚螟的发生也极著上升成为我区现在的主要害虫 ,并且一直高居不下 ,造成我区豆类作物常年减产 30 %~4 0 % ,严重田块高达 80 % ,在我区蔬菜生产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 ,对我区“菜篮子”工程的进一步深入构成了严重威胁。加上今年气候异常 ,我区豇豆荚螟仍然是一个大发生年。1 发生规律(1)豇豇荚螟在我区 1a发生 5代 ,以幼虫蛀食花、蕾和嫩荚 ,以老熟幼虫或…  相似文献   

14.
以黑河17等13份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始粒期采用整株荚遮光法研究分析豆荚对粒重的相对光合贡献及荚遮光对荚、粒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荚对粒重的相对贡献因基因型而异,变幅为0.6%~16.6%;叶面积与荚面积比值较小的龙品90-055和石豆2,较比值较大的W1和垦18,荚对粒重的相对光合贡献率高;荚遮光对粒重与荚壳重的比值影响因基因型不同呈现降低、不变和升高三种类型,其中升高类型占大多数,表明荚遮光对荚壳物质积累的抑制大于籽粒的占多数。荚遮光处理降低成熟期籽粒及荚壳中蔗糖和还原糖含量,且籽粒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荚壳,籽粒和荚壳的淀粉含量降低幅度相近;荚遮光处理降低成熟期荚壳的淀粉含量,其降幅明显大于蔗糖和还原糖。  相似文献   

15.
茄黄斑螟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全孝 《植物保护》1983,9(4):22-22
豇豆荚螟也叫豆角螟,是为害豆科蔬菜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主要为害豇豆、四季豆、大豆、饭豆、绿豆、花生等。成虫产卵于花蕾、花瓣或嫩叶上,每朵花产1—2粒,卵期2—3天,初孵化幼虫先钻进花果内取食花药和子房,花朵受害后枯黄腐烂,造成落花落蕾,幼虫长大后,蛀入荚内,蛀食子实使豆荚品质下  相似文献   

16.
为制定大豆蚜Aphis glycines阶段特异性经济阈值,于2015—2018年连续4年开展田间试验,通过定点、定株调查和产量测定,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大豆4个特定生长阶段下不同密度大豆蚜侵染对其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4叶期—初花期阶段,大豆蚜侵染的累计蚜日及其种群增长率均最大,分别达到40 900头·日和0.184,大豆产量损失率也最高,达到了60.96%。大豆蚜的侵染密度与产量损失率在大豆出苗期—4叶期和4叶期—初花期阶段使用线性模型拟合的优度最高,在初花期—初荚期和初荚期—鼓粒期阶段使用对数曲线模型拟合的优度最高,并构建了各阶段的回归方程。基于反映市场价值和潜在产量变化的动态经济允许损害水平,得到大豆出苗期—4叶期、4叶期—初花期、初花期—初荚期和初荚期—鼓粒期阶段的平均蚜量阈值分别为79、227、323和460头/株;依据线性相关性转换得到更利于实际应用的阈值指标——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如果提前3 d进行防治,则出苗期—4叶期阶段的有蚜株率阈值为17.88%,4叶期—初花期、初花期—初荚期和初荚期—鼓粒期阶段的卷叶株率阈值分别为4.78%、7.88%和12.59%。表明大豆蚜阶梯式的阶段特异性经济阈值随大豆生育期的推进而放宽;且提前3 d的准备时间便于种植者进行早期决策,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大豆蚜的作物生育期。  相似文献   

17.
稗草生长明显降低了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向其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而显著提高了大豆茎、叶、籽含氮量及氮素向其茎、叶中的分配比例,这种影响在座荚期渍涝+鼓粒期干旱条件下最为突出:稗草对大豆籽粒蛋白质生产的危害在功苗期一开发期的渍涝条例上显著减轻,而在任一时期的干旱条条件下均明显加重,且在座荚期的渍涝处理中比在幼苗期一开发期的渍涝处理中大。不同时期、不同旱涝胁处理对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的降低程度不同,其中  相似文献   

18.
龙莹  刘建萍  李晓红 《植物保护》2022,48(5):122-128
为研究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随机选取了5个大豆品种,‘中黄13’‘中黄37’‘中黄39’‘石豆7号’和‘菏豆15’,测试不同虫口密度的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后大豆的产量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大豆品种、斜纹夜蛾虫口密度以及两者间的互作对大豆的单株结荚数、单株荚粒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以及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但对根际土壤酸碱度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大豆的结荚数、荚粒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减少,土壤的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降低。综上所述,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对大豆的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登友 《植物保护》1989,15(4):43-44
大豆食心虫为害情况,既是当年发生情况的重要标志,也是下一年发生趋势预测的主要依据。过去该虫为害情况调查,一般都是统计虫食率即粒害率,剥查麻烦,费工费时。作者等利用调查荚害率、株害率代替虫食率调查,提高了效率,既不降低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影响历史资料的可比性。完全可以代替常规调查法。现介绍如下: 1.荚害率调查法:选代表性地块,每地5点或随机拔取大  相似文献   

20.
二条叶甲,学名[Paraluluperodes suturalis nigro-bilineafus(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别名黑条罗萤叶甲、大豆二条叶甲、二条黄叶甲、二条金花虫。俗称地蹦子,主要以成虫为害植物叶片、生长点、嫩茎,把叶片食成浅沟状圆形小洞,严重时幼苗被毁,还为害大豆的花、荚、雌蕊等。致结荚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