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2022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始终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6~154.4倍),对呋虫胺的抗性从中等水平上升至高水平(抗性倍数77.7~157.2倍),对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21.3~64.5倍、烯啶虫胺抗性倍数14.6~22.6倍),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庐江单季稻试验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高剂量下,20%三氟苯嘧啶WG、10%异唑虫嘧啶SC等介离子杀虫剂对褐飞虱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较好,除了药后1 d 20%三氟苯嘧啶WG防效为74.72%外,2种药剂3~14 d的防效都在80%以上;50%烯啶虫胺SG、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次之,药后1 d防效在67.63%~71.61%,药后3 d至7 d防效有所提高,为77.16%~84.13%,而药后14 d防效降为71.52%~75.77%;50%吡蚜酮WG药后1~7 d防效均在约70%,而药后14 d下降为62.12%;20%氟啶虫酰胺SC、20%呋虫胺WG、10%醚菊酯SC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表现较差,药后1~14 d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下。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三氟苯嘧啶等介离子类杀虫药剂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与新烟碱类、吡蚜酮及其混剂交替轮换使用,用于抗药性褐飞虱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状态;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敏感状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试验田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田间防治效果药后3d为81.6%~88.0%,药后7d为79.2%~89.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氟啶虫胺腈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麦蚜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对代表性棉区棉蚜田间种群进行抗药性监测,同时通过构建具有R81T及V62I单突变和R81T-V62I共同突变的棉蚜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蛋白模型,与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进行分子对接,分析这些突变在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抗性中的作用,并分析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棉蚜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74.70~56 409.18,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35~44.63,说明不同地区的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敏感度高于吡虫啉,且吡虫啉抗性和氟啶虫胺腈抗性间不存在相关性。R81T、V62I单突变和R81T-V62I共同突变导致吡虫啉与棉蚜nAChR的亲和力降低,对氟啶虫胺腈与棉蚜nAChR的结合无明显影响。R81T及V62I单突变和R81T-V62I共同突变导致棉蚜对吡虫啉产生靶标抗性,但是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无明显影响,这些突变不会导致吡虫啉与氟啶虫胺腈产生靶标突变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主要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其发展趋势,采用浸渍法,于2014—2020年分别测定了河北省保定、沧州和邯郸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国内历史敏感基线相比较,河北省棉蚜对高效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均达到高抗至极高抗水平,抗性最高分别达到242、13353、1367和205倍;对氧乐果和噻虫嗪的抗性也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各药剂的logLC50值的相关性,发现保定种群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 (r = 0.77, p = 0.041)、噻虫嗪和氟啶虫胺腈 (r = 0.98, p < 0.001)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沧州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丁硫克百威 (r = 0.81, p = 0.027)、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 (r = 0.90, p = 0.006)、丁硫克百威和噻虫嗪 (r = 0.91, p = 0.005)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邯郸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 (r = 0.83, p = 0.022)、高效氯氰菊酯和氟啶虫胺腈 (r = 0.97, p < 0.001)、丁硫克百威和氟啶虫胺腈 (r = 0.77, p = 0.045)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显著,且可能存在严重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蚜是影响新疆棉花种植业的主要害虫之一, 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 而且对棉蚜产生极大的选择压, 加速抗药性发展。针对近年来新疆多地出现的棉蚜防效下降问题, 采用叶片药膜法, 检测了新疆五家渠、石河子、奎屯、博乐、伊犁和库尔勒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10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博乐、库尔勒、石河子、五家渠、伊犁、奎屯6个地区的棉蚜田间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 其中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氧乐果的抗性分别达到728~2 494倍、353~4 932倍和2 137~9 501倍。对新烟碱类、阿维菌素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中、高水平抗性, 其中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分别为85.2~412倍、221~777倍和122~1 095倍, 对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抗性分别为19.6~220倍和27.66~130倍, 对灭多威和丁硫克百威的抗性分别为91~292倍和6~148倍。其中五家渠棉蚜田间种群对丁硫克百威表现为低抗性, 这可能与该地区施药的频次及药剂种类有关。建议新疆不同区域棉田交替使用新烟碱类、抗生素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飞虱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灰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灰飞虱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机理、抗性遗传及生物适合度等。田间灰飞虱种群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产生了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分别为44.6~108.8倍和超过200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和乙酰甲胺磷(抗药性倍数分别为10~12.6倍和9~13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甲萘威和残杀威(抗药性倍数分别为29.8~45.3倍和40.1~131.5倍)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抗药性倍数分别为7.8~108.8倍和12~21倍)产生了中等水平到高水平的抗药性,对氟虫腈、阿维菌素和噻虫嗪没有产生抗药性(抗性倍数5倍)。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灰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灰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山东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泰安、聊城和东营3个田间种群及1个敏感种群对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啉、噻虫胺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增效醚(PBO)3种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泰安棉蚜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倍数为16.95,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69和9.5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噻虫胺、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抗性倍数均小于3.0,仍较敏感;聊城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8.51、25.88和18.16,属中等抗性水平,对噻虫啉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01和6.3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东营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7.95、21.52和12.95,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啉、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07、6.38和4.75,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和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对6种供试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明显,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这6种药剂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山东省泰安等3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可能在棉蚜对该类杀虫剂的抗性中起主要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叶法检测了山东、河北和河南7个棉蚜田间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生测结果表明:山东临沂地区,采自花椒树上的棉蚜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仅对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了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和毒死蜱处于敏感水平.7个棉蚜田间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水平较低,抗性倍数在1.50~7.56倍之间.山东、河南地区...  相似文献   

10.
6种农药对瓜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瓜蚜的有效药剂,用6种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对瓜蚜的毒力最高,60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48hLC50分别为0.38mg/L和2 225.63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乙基多杀菌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3 000倍、10%溴氰虫酰胺OD 2 000倍、22%氟啶虫胺腈SC 4 000倍对瓜蚜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好,3~14d防效均达到90%以上,防效差异不显著;20%啶虫脒WP 3 000倍和10%吡虫啉WP 3 000倍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差,1d防效分别为31.31%和6.66%,14d防效分别为57.39%和47.80%;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倍防效最差,药后14d的最高防效仅为34.70%。推荐田间轮换使用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防治瓜蚜。  相似文献   

11.
广西果园柑橘木虱对毒死蜱等6种农药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柑橘木虱对毒死蜱、毗虫啉、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虫螨腈的抗药性,用药膜法测定了取自广西桂林常规施药果园和未喷药果园的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和LC95,计算抗性倍数.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对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已产生抗药性;对丁琉克百威、高效氟氯氰菊酯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对虫螨腈处于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室内筛选获得的甲氧虫酰肼中等抗性种群(R, 30.57倍)和敏感种群(S),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棉铃虫对12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抗性种群对虫酰肼产生了13.57倍的中等水平交互抗性;对茚虫威的抗性倍数为3.05倍,无明显交互抗性;而对辛硫磷、毒死蜱、灭多威、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虫螨腈、虱螨脲、氟啶脲、氟铃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倍数在0.50 ~2.36倍之间,无交互抗性。试验结果提示,在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药性治理中,轮换使用与甲氧虫酰肼没有交互抗性的杀虫剂将可有效延缓其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确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采用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在田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的LC50值为77.6215 mg/L。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在田间对枸杞棉蚜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55.56、83.33、111.11 mg/L在药后3、7、14 d的防效分别为72.38%~78.96%、80.15%~92.59%、79.71%~93.09%。药后7 d低剂量处理防效低于对照处理,其他处理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吡虫啉的防效,且各剂量处理均对枸杞树安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枸杞棉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2017年农业有害生物抗性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湖北省水稻田稻飞虱对田间常用杀虫剂抗性水平现状,以指导田间合理用药。2017年我省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是4 483.4~6 087.8、608.9~1 025.6,均处于高水平抗性阶段;对烯啶虫胺抗性倍数为7.3~11.9,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是89.1~122.5,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阶段,对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分别是1.4~6.1、4.7~6.9,均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据此总结探讨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宁夏8个地区烟粉虱成虫田间种群对4类5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烟粉虱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了中等至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3.31~227.98倍;对烯啶虫胺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14~69.33倍;对毒死蜱和吡虫啉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63~38.85倍和6.05~22.43倍,个别地区种群对吡虫啉尚处于敏感水平;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性降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4.54~13.22倍。烟粉虱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有明显的区域性,抗性最为普遍且严重的地区为贺兰新平和吴忠,其次为贺兰产业园、石嘴山大武口、中卫和永宁,而西夏区军马场、固原烟粉虱种群的抗性则相对较低。对银川3地烟粉虱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在5种杀虫剂中,其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发展最为迅速,其次为烯啶虫胺,对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的抗性发展相对较慢,而西夏区军马场和贺兰产业园种群对毒死蜱敏感性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及生化抗性机制,2017年-2019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集自7省共13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并研究了氟啶虫胺腈抗性种群与其他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氟啶虫胺腈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来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3~30.9)。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分别产生了9.1倍、7.9倍和4.1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与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和浙江龙游19(Longyou-19)田间种群分别具有4.2倍和3.8倍的明显增效作用。综上,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双丙环虫酯、苦参碱、氟啶虫胺腈、噻虫嗪对压砂地甜瓜上蚜虫的防效,发现新型生物源杀虫剂5%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处理后1~7 d的防效为96.34%~99.36%,0.5%苦参碱水剂同期防效为93.36%~99.79%。这两种生物农药的总体防效略高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85.91%~96.49%),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效(96.49%~99.58%)相当。4种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均对甜瓜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8.
灰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灰飞虱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2011年监测了我国江苏、浙江、安徽三省9个灰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吡蚜酮、噻嗪酮、高效氯氰菊酯及氟虫腈的抗性。结果表明:灰飞虱对噻虫嗪都处于敏感阶段(0.6~2.2倍);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阶段(0.8~3.0倍);对毒死蜱产生了中-高水平抗性(17.5~83.6倍);对吡蚜酮为敏感到低水平抗性(1.9~5.5倍);对噻嗪酮的抗性为高-极高水平(136.4~271.1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为低-中等水平(5.2~34.9倍);对氟虫腈为低水平抗性(0.9~8.0倍)。基于灰飞虱对7种药剂的抗性情况,对田间治理灰飞虱合理使用药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人工接虫试验,初步筛选出丙硫克百威、氟虫腈、丁硫克百威、噻虫嗪、吡虫啉等对二点委夜蛾具有一定防效的种衣剂;田间小区试验进一步证明所选种衣剂对二点委夜蛾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其中,50%丙硫克百威悬浮种衣剂的田间防效达到74.68%,50 g/L氟虫腈悬浮种衣剂、18%丁硫克百威悬浮种衣剂的防效分别为68.71%、66.01%。所选种衣剂使用安全,对玉米出苗率和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有效药剂,采用室内和田间药效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在推荐剂量下对温室白粉虱卵、若虫和成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单用或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25%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混用对卵和若虫的防效高达85%以上。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成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防效均高达94%以上。因此,推荐在温室白粉虱发生初期选择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阿维菌素单用或螺虫乙酯和烯啶虫胺混用进行防治,世代重叠严重时可根据对不同虫态的防治效果选择几种药剂混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