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高光谱的渭北旱塬区棉花冠层叶面积指数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花冠层高光谱反射率与冠层叶片叶面积指数(LAI)为数据源,在分析LAI与原始高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光谱提取变量和植被指数相关性的基础上,采用一元线性与多元回归的方法构建了棉花LAI高光谱估算模型,并进行精度估算。结果显示,在可见光范围内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及施氮量的增加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在近红外范围内从苗期到花铃期随着施氮量增加反射率逐渐增加,花铃期到吐絮期反射率明显降低;各生育期冠层光谱的提取变量与LAI的相关性不强,全生育期各种光谱提取量及植被指数与LAI的相关性高于不同生育期;棉花冠层叶片LAI在反射光谱1 461 nm处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值(r=-0.726);对于一阶微分光谱,LAI的敏感波段发生在742 nm处,r=0.744;以敏感波段742 nm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建立的逐步回归估算模型精度最高,RMSE=0.94,RE=26.27%,r=0.78。说明以全生育期为基础,采用一阶微分光谱敏感波段,并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有效的估测模型,可以进行棉花LAI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基于垂直植被指数的东北黑土区玉米LAI反演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以不同波段组合垂直植被指数所建立的高光谱模型对玉米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反演精度。在不同水肥耦合作用条件下,实测玉米冠层的高光谱反射率与叶面积指数数据以及裸土的高光谱反射率数据,在高光谱红光波段(631~760 nm)与近红外波段(760~1050 nm)逐波段构建土壤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垂直植被指数(Perpendicolar Vegetation Index,PVI),找出与LAI具有最佳相关性波段组合PVI,建立玉米LAI估算模型。结果显示,采样波段间隔越窄,反演精度越高,在采样波段间隔1.4 nm的PVI(R677,R918)反演2004年的玉米LAI模型中,最佳回归方程是指数函数,精度达91.1%,标准差为0.1997,RMSE=0.0399,通过了0.01极显著验证。采用高光谱数据构建的PVI植被指数对玉米LAI的估算可以取得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无人机成像高光谱的棉叶螨为害等级估测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快速、实时、准确地了解新疆棉田棉叶螨(优势种为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发生情况,利用高光谱图像中的7种植被指数,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棉花冠层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用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表征)遥感估测模型和棉叶螨为害等级遥感估测模型,实现棉叶螨为害的实时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对应的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明显差异,棉叶螨为害等级与棉花冠层叶片SPAD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7个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对应的棉花冠层叶片SPAD遥感估测模型中,SPAD-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估测模型的估测决定系数为0.915,均方根误差为3.451,识别精确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型。表明利用棉花冠层叶片SPAD遥感估测模型可快速无损地获取棉叶螨为害数据,构建的棉叶螨为害等级估测模型可用于植保人员快速准确获取棉叶螨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4.
针对宁夏银北地区大面积土壤盐碱化监测的需要,利用实测植被冠层光谱与Landsat 8 OLI影像相结合进行土壤含盐量和pH值估测研究.对实测植被冠层高光谱与影像多光谱反射率进行倒数、对数、三角函数及其一阶微分等一系列变换,确定最佳光谱变换形式,筛选敏感植被指数和敏感波段,分别建立基于实测植被光谱与Landsat 8 O...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豚草生物防治效果评价技术体系,采用基于成像光谱遥感技术的多波段光谱辐射仪,研究豚草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冠层光谱特征值评价广聚萤叶甲对豚草的控制效果.广聚萤叶甲的取食会引起豚草的冠层光谱发生变化,在绿光区560nm和近红外区710~810nm处,随着被取食程度的加重,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在黄光区660nm处,随着被取食程度的加重,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升高.豚草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再归一化植被指数均显著低于未被取食的对照组.在可见光绿光区560nm处和近红外区710nm和760nm处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其被取食程度均达到显著负相关,故可以将可见光绿光区560nm、近红外区710nm和760nm这3个波段作为监测的敏感波段.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处理下滴灌甜菜冠层的高光谱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甜菜冠层高光谱特性,对不同氮素处理下滴灌甜菜冠层反射光谱以及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全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甜菜冠层光谱反射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与氮素运筹模式10∶0相比,氮素运筹模式7∶3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和冠层光谱"红边"在叶丛快速生长期较低,在糖分积累期较高。甜菜冠层光谱红边具有"双峰"现象,且"双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逐渐减弱,随施氮量的增加,愈加凸显。光谱变量与叶片全氮含量显著相关,红边幅值Dλred、红边峰值面积Sred、红边位置λred与LAI、叶绿素含量显著相关,表明通过高光谱反演滴灌甜菜农学参数进行氮素营养状态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光谱反射率的糜子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糜子品种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基于不同植被指数建立糜子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参试糜子品种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呈现"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抽穗期到开花期之间;不同品种各生育期内冠层光谱反射率趋势一致,在近红外波段,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呈稳定正相关,灌浆初期光谱反射率达到最大值;可见光波段,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冠层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成熟期呈负相关;糜子冠层叶绿素含量与760~900、630~690、550 nm波段组合的植被指数具有较高相关性;基于RVI、PSNDb、GNDVI750能较好地建立糜子叶绿素含量统一检测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791、0.779、0.748;模型验证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58%、8.93%、11.8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45、0.140、0.196。表明利用RVI、PSNDb、GNDVI750建立的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糜子冠层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8.
引黄灌区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了探讨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光谱与叶绿素含量的响应规律,以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为材料,经小区试验测定水稻冠层光谱与叶绿素含量,分析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差异较大;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降低;基于全波段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构建的拔节期(NDSI_((456,475)),R~2=0.6502)、抽穗期(NDSI_((748,782)),R~2=0.5264)、乳熟期(NDSI_((822,823)),R~2=0.5708)、蜡熟期(NDSI_((730,731)),R~2=0.4396)叶绿素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9.
麦蚜对小麦冠层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田间不同程度麦蚜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测量,研究了各波段反射光谱的变异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麦蚜危害的初期,近红外反射率明显降低,即陡坡效应受到明显的削弱,随着麦蚜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冠层的反射率在不同波段有明显下降,尤其在近红外区下降更为显著。利用光谱微分技术,对受麦蚜不同程度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率求一阶导数,得到红边斜率。结果表明,麦蚜危害后小麦冠层的红边斜率在近红外波段发生剧烈的变化,且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其值逐步下降。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和百株蚜量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对监测蚜虫敏感波段的选择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水平下冬小麦农学参数与光谱植被指数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谱仪通过大田试验测量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冠层的光谱反射率,测算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密度(CHL.D)、地上鲜生物量和地上干生物量等农学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光谱植被指数的变化,并分析了农学参数与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密度与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在各生育期呈显著相关,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RVI、NDVI在抽穗期呈极显著相关,而地上鲜生物量、地上干生物量与RVI和NDVI从起身到孕穗期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宁南山区冬小麦冠层高光谱特征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引6号冬小麦为观测对象,大田利用Unispec-SC型单通道便携式光谱仪观测不同灌水处理条件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并结合相应遥感指数,筛选对干旱响应敏感的指数。结果表明,宁南山区冬小麦灌浆期与乳熟期的冠层光谱特征存在差异;虽然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曲线形式基本类似,但在大多数波段,反射率值的大小明显不同;在应用各种遥感指数监测宁南山区冬小麦干旱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优先在RVI和NDVI中选择,其次可以考虑选用EVI。  相似文献   

12.
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观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夏玉米实验田对英国Delta公司生产的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进行了实地验证,观察其对冠层上下PAR、LAI等生态指标的观测状况。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同步实现冠层顶部入射PAR、冠层底的TPAR、LAI及入射PAR中散射辐射占的比例等多项生态指标的测量,克服了以往仪器观测的繁琐及时间上的不同步性,其中对LAI的多样本无损伤性观测较传统方法更具有代表性;自动记录观测具有动态监测太阳总辐射的日变化功能,该系统最佳观测时段是上午9∶00~11∶00和下午13∶00~15∶00。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是一种高效、轻便的测量工具,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地面高光谱和低空遥感监测小麦白粉病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手持式高光谱仪和基于数字技术的低空遥感系统,对不同严重度小麦白粉病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了测定,同时调查病情指数,分析不同时期地面平台光谱反射率与病情指数及低空遥感平台反射率与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NDVI)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面光谱测量冠层光谱反射率和低空遥感数字图像反射率与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在灌浆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就地面测量结果而言,近红外波段的相关性高于绿光波段,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54;低空遥感数字图像红、绿、蓝三波段中,相关性依次降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75和0.62;而且低空遥感图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也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蓝、红、绿波段,相关系数依次为0.70、0.68和0.54。这表明利用遥感非破坏性监测小麦白粉痛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于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稻纵卷叶螟为迁飞性害虫,主要为害水稻,偶尔为害小麦、甘蔗和粟等。以幼虫缀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作成虫苞,并在内取食叶肉,留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造成水稻秕粒增加和减产,甚至绝收。近年来,大量使用中高毒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使稻纵卷叶螟产生抗药性。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为害,提高防控效果,保护生态环境,榕江县植保植检站结合《2014年度水稻主要病虫害高工效绿色  相似文献   

15.
叶绿素含量是评估棉花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估算叶绿素含量对于棉花生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以渭北旱塬区种植的棉花为试验材料,测量全生育期棉花叶片SPAD值与冠层反射率光谱,将原始高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不同波段组合的遥感光谱参数分别与SPAD值做相关性分析,用传统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五种重要光谱参数的SPAD值预测模型,同时,采用PLSR方法建立全生育期SPAD值的估算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筛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建模结果表明,基于多种光谱参数的全生育期PLSR预测模型精度最高、预测效果最好,估算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733,验证模型R~2为0.737。PLSR方法建立的多光谱参数的SPAD值估算模型预测效果显著,利用高光谱技术对棉花SPAD值进行监测,可为全生育期棉花长势遥感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玉米各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冠层叶绿素密度及冠层光谱数据,利用原始光谱反射率与冠层叶绿素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常用植被指数、波段自由组合、连续小波变换构建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估测模型,并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冠层叶绿素密度在抽雄期相较于正常对照,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下降7.8%、29.5%、44.2%;波段自由组合指数RVI(555,538)、NDVI(555,538)和敏感小波系数bior5.5(26,792)、rbio2.6(22,790)、gaus6(21,791)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达到0.900以上;基于敏感小波系数构建的冠层叶绿素密度估测模型验证集R~2均在0.850以上,相较于其他植被指数模型R~2平均提升20.6%,RMSE平均降低32.6%;最优模型为以gaus6(21,791)为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R~2为0.864,RMSE为1.532。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以有效提升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估测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求西北引黄灌区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的高精度估算模型,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水稻冠层SPAD和高光谱数据,运用任意波段组合的方式构建了一系列基于原始光谱、一阶导数光谱的比值、差值、归一化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筛选出反映水稻冠层SPAD的最佳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应用普通回归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该区域水稻冠层SPAD估算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应用普通回归分析方法,以RVI(D1316,D736)为自变量建立的指数模型是估算西北引黄灌区水稻冠层SPAD的最佳单变量模型;(2)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以4个植被指数RVI(R696,R540)、DVI(R700,R536)、SAVI(R700,R536)、RVI(D1316,D736)建立的估算模型比普通回归模型精度更高,验证结果的决定系数R2为0.873,均方根误差RMSE为3.221,平均相对误差RE为13.25%。说明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模型可以实现水稻冠层SPAD的精准估测,可以用于西北引黄灌区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无损获取。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特征光谱对其全氮和硝态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冠层在6个典型生育期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冠层光谱,系统分析了单波段反射率、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组合而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等8种常见植被指数与相应时期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全氮、硝态氮含量、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都随之增加,但当施氮量增加到300 kg/hm2(一次性施入)时,上述各项指标均降低;整个生长期中孕穗期在近红外区域反射率最高,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相差最大;6个生育期单波段510~1 100 nm反射率、NDVI、RVI等8种植被指数与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植被指数的相关性较单波段高,且与全氮的相关性明显大于与硝态氮的相关性。选择NDVI(560 nm,760 nm)和NDVI(660 nm,760 nm)可以准确拟合冬小麦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前者的拟合度0.80,对后者的拟合度0.53。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达县2000年以来水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程度影响因子的分析,筛选出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程度的主导因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适合达州地区水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发生为害程度的预测模型。经回测检验,各模型的历史符合率达81.82%~90.91%,且2011—2012年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改进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变化,经过多年稻纵卷叶螟测报和防治工作的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监测方法和预报技术作了相应的改进,从而提高了稻纵卷叶螟测报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为有效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