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四季豆枯萎病病原鉴定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宁市郊11个病区采集的四季豆枯萎病株标样,经分离培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证明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phaseoli Kend & Syd)。此病在南宁于4月上中旬四季豆初花期开始发生,5月中下旬盛花至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用滤纸碟法进行药效试验的结果,40%灭病威300-500倍液的抑菌圈最大,田间灌根防治也有一定效果。可用种子重量的0.5%多菌灵可湿性粉拌种。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秋抗19号和秋抗6号较抗病。 相似文献
2.
3.
球茎腐烂病是严重影响藏红花球茎品质和柱头产量的病害。为鉴定引起藏红花球茎腐烂病的病原菌及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rDNA-ITS和TEF-1α序列分析,对青海省藏红花球茎腐烂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引起藏红花球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室内药剂试验表明70%甲基硫菌灵WP、 50%咯菌腈WP、 50%苯醚甲环唑SC和25%硅唑·咪鲜胺EW对两种镰刀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在0.574 0~1.808 6 mg/L之间,64%噁霜·锰锌WP、 30%噁霉灵AS和45%石硫合剂WP对2种镰刀菌的抑菌作用较差,EC50在2.134 4~7.915 3 mg/L之间。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藏红花球茎腐烂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精炭疽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等特点,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的Colletotrichum circinans(Berk.)Vogl.。供试的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4%口恶霜.锰锌WP、75%代森锰锌WP浓度为800μg/mL以上时抑菌率达100%;90%三乙膦酸铝WP浓度为1 125μg/mL时的抑菌率为96.3%,15%三唑酮WP浓度为188μg/mL时抑菌率为85.2%,69%烯酰吗啉WP浓度为1 380μg/mL时抑菌率为51.9%,863μg/mL时抑菌率仅35.2%。 相似文献
5.
通过鉴定发现引起甘肃省康乃馨锈病的病原为石竹单胞柄锈菌(Uromyces dianthi Niessl.);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田间喷雾法、灌根法对防治康乃馨锈病的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等7种药剂对康乃馨锈病夏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均超过50%;对筛选出的7种药剂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采用喷雾法时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三种药剂的防效高于其他几种药剂,分别达70.2%、68.3%和65.0%,而灌根法对康乃馨锈病的防效并不理想,最高防效仅为8.1%.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罗汉果新病害斑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落特征、菌株形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罗汉果新病害的病原菌为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供试的药剂中,60%咪鲜胺锰盐WP(0.5g/L)、80%戊唑醇WP(0.25 g/L)、45%甲霜?恶霉灵WP(1 g/L)、60%唑醚?代森联WP(0.5g/L)室内对该菌菌丝的抑制率均达100%,可进一步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将药效好的药剂推荐田间使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根腐病在我国花椒产区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花椒的产量和质量。为明确引起花椒根腐病的病原,本研究从陕西省凤县花椒示范基地采集花椒根腐病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检验获得花椒根腐病菌。通过对花椒根腐病菌的形态学观察及ITS、 β-tubulin和TEF1-α序列分析,将花椒根腐病菌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杀菌剂室内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选用的十种杀菌剂对F. solani的菌落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6%丙唑·多菌灵悬乳剂、30%苯甲·丙环唑悬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花椒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48、0.66、1.40和1.61 mg·L-1。本研究结果为花椒根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布朗李叶枯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布朗李叶枯病在湖南布朗李树上一般株发病率为20%~35%,叶发病率10%~25%,病情指数10~25;严重地区株发病率达100%,叶发病率50%~70%,病情指数25~35。病原菌为Macrophoma kawatsakai Hara。病菌从叶尖或叶缘侵入,形成叶枯或半圆形的病斑。实验室药剂筛选证实,抑制该菌菌丝生长效果良好的化学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菌克星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5%疫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等;抑制孢子萌发效果良好的化学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5%疫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石硫合剂可湿性粉剂等。 相似文献
9.
从南宁市郊11个病区采集的四季豆枯萎病株标样,经分离培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证明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phaseoli Kend & Syd)。此病在南宁于4月上中旬四季豆初花期开始发生,5月中下旬盛花至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用滤纸碟法进行药效试验的结果,40%灭病威300—500倍液的抑菌圈最大,田间灌根防治也有一定效果。可用种子重量的0.5%多菌灵可湿性粉拌种。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秋抗19号和秋抗6号较抗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设施大棚内的辣椒上普遍发生根腐症状,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及其防治药剂,对不同辣椒产区的该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筛选防治该病的药剂。结果表明: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化特性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该病病原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on,因此将这种造成根腐症状的病害定名为辣椒根腐型疫病;供试的10种杀菌剂中,25%烯肟菌酯乳油、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是防治辣椒根腐型疫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1.
2014~2016年,由于栽培管理及重茬等原因,大白菜枯萎病在我国大面积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明确引起大白菜枯萎病的病原菌,本课题组从山东、内蒙古、河北、甘肃等大白菜主产区采集了具有典型枯萎病症状的病样,并对样品中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分别具有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 (F. solani) 和木贼镰刀菌 (F. equiseti)的形态学特征。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3种病原菌均能使大白菜发病,且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此外,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和mt SSU序列的测序比对,3种病原菌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同源性分别达99%~100%,这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尖孢镰刀菌引起白菜枯萎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引起白菜枯萎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眉豆疫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州地区近年出现眉豆疫病,其病原菌经形态,培养性状等方面研究,鉴定为Phytophthora vignae Purss。人工接种除为害眉豆外,不可侵染长豇豆,赤豆,赤小豆及绿豆等。但无伤或刺伤法接种均不能侵染黄瓜瓜条,甜和苹果果实以及马铃薯块茎。试验结果表明,眉豆是豇豆疫病的新寄主,甲霜灵及杀毒矾M8防治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防控太子参根腐病,本研究于2017年3月-2019年6月自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通过测定平板抑制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6种杀菌剂对太子参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太子参根腐病典型症状为苗期和生长期植株萎蔫、根部和茎基部褐变;块根表皮呈现开裂、组织褐变和干腐状。分离纯化后获得2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EF-1α基因序列和特异性引物FOF1/FOR1检测,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表现一致,且符合科赫氏法则。经筛选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该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稀释至2 0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78.52%和75.36%;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这2种杀菌剂处理组的菌丝体发育畸形、断裂、表面皱缩或消解,未见产孢细胞;而无菌水对照处理组的菌丝体生长正常,可见产孢细胞。表明筛选到的2种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太子参根腐病。 相似文献
14.
15.
16.
陕西省柞水、石泉、镇安县等地的华中五味子种植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根部腐烂病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华中五味子产业发展。为明确引起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的病原,本研究从陕西省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和宝鸡市的陇县五味子种植基地采集病株标本,经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检验获得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病原菌,并根据形态学以及ITS-TEF-1α-β-Tubulin序列串联分析,将其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杀菌剂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11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叶菌唑、咯菌腈和戊唑醇对其抑菌作用最强,EC50值分别为0.021 0、0.083 3、0.380 7和0.403 5μg·mL-1。本研究为陕西地区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白及需求的增加, 其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病害也逐年加重?白及锈病常年在种植区发生, 传播能力强, 是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对采集自湖北恩施来凤县的白及锈病材料进行显微观察, 发现了该病原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 并进行了详尽的形态描述, 同时基于夏孢子的ITS和LSU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该病原为Coleosporium bletiae?此外, 选择5种常见药剂对该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 结果表明, 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12%萎锈灵WP的防效最佳, 第2次施药后14 d, 其防效分别可达(90.01±0.64)%和(87.80±0.61)%?本研究结果为白及锈病病原学及其田间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粱种植业是重庆地区重要产业, 高粱炭疽病在部分地区发生流行, 严重危害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明确重庆高粱主要产区高粱炭疽病的致病菌, 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 可为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重庆市永川区、梁平区和江津区等8个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病样, 分离纯化得到13个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结合多基因(ITS, GAPDH, ACT, CHS)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 来自不同地区的13个高粱炭疽菌菌株属于同一分支, 均为高粱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ublineola, 表明C. sublineola是重庆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的致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 发现氟菌唑、肟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和多菌灵等5种杀菌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EC50在0.018 0~0.109 7 μg/mL之间, 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75%肟菌·戊唑醇WG、70%甲基硫菌灵WP和250 g/L吡唑醚菌酯EC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防效分别达到61.86%、56.09%和54.80%, 在高粱生产中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9.
河北廊坊大豆枯萎病病原镰刀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廊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试验基地大豆孢囊线虫病田内大豆枯萎病病原镰刀菌的种类,对362份罹病枯萎大豆植株进行病原真菌分离,得到335株真菌;使用镰刀菌通用引物鉴定出镰刀菌(Fusarium spp.) 279株,占分离菌株83.3%;镰刀菌特异性引物、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形态学特征进一步鉴定镰刀菌种类,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189株,占分离菌株56.4%;茄病镰刀菌(F. solani)67株占20.0%、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16株占4.8%、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3株、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um)2株、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和厚孢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各1株;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数量最多的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中约92.8%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这些结果表明该试验基地大豆枯萎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研究结果可为大豆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大豆孢囊线虫与尖孢镰刀菌复合侵染大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存在遗传分化现象.从定西市马铃薯产区采集茎部和薯块病样80份进行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80株菌株中与标准菌株AG3融合的占总数的70.0%、与AG4-HG-Ⅱ融合的占15.0%、与AG2-1融合的占7.5%.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黑痣病,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选取9种杀菌剂进行药效评价.结果表明:30%噻呋酰胺悬浮剂EC50最低,为0.015 2μg/mL;其次是40%氟胺·异菌脲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其EC50分别为0.064 1、0.129 3和0.176 7μg/mL;EC50最大的是25.75%多抗·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为2.930 4μg/mL.田间拌种,30%噻呋酰胺悬浮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防效较好,达70%以上,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