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安徽省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为了明确安徽地区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菌株的地理分布,2005-2006年从安徽省16个市、县采集辣椒疫病病株,经分离纯化鉴定,获得125株辣椒疫霉菌株,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漂浮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按照Parra & Ristaino(2001)标准,供试菌株中有79株对甲霜灵敏感,38株对甲霜灵敏感性处于中间状态,8株抗甲霜灵,即敏感菌株、中间菌株和抗性菌株分别占总体的63.2%、30.4%和6.4%.采自不同地区的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以寿县的菌株最为敏感,EC50值最低为0.10μg/mL,平均为0.81±0.20μg/mL;而砀山、和县地区的菌株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平均EC50为8.32±0.19 μg/mL,最高达25.47μg/mL.抗性菌株的最高抗性倍数约为90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2011—2016年从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1 821株霜霉病菌,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估5种常规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已普遍产生了低度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5.86;所有供试菌株的抗性频率为51.89%,其中低抗菌株及中抗菌株分别占36.18%和15.71%;平均抗性指数为0.34,每年检测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呈增长趋势,且随着监测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在河北省定兴县和山东省寿光市进行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按推荐剂量喷施,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对黄瓜霜霉病防效显著高于常规对照药剂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80%代森锰锌WP及250 g/L嘧菌酯SC的防效,但防效明显下降,由2011年的92.58%~93.31%降至2016年的80.07%~80.82%。表明需要制定和实施抗药性治理对策,如限制山东和河北2省黄瓜的每个生长季节中687.5 g/L氟菌·霜霉威SC的使用不超过2次,而且要与不同作用机理的卵菌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相似文献   

3.
几种药剂防治烟草黑胫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和清水为对照,研究了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2%霜霉威水剂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和对烟叶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对烟草黑胫病的相对防效最好.其次是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烟叶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以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处理最高.其次是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4.
致病疫霉抗药性、交配型和适合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离体条件下,我国马铃薯和番茄上62株致病疫霉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占11.29%,平均抗性水平15022倍和24733倍,未发现抗霜脲氰菌株和抗烯酰吗啉菌株。在活体条件下,比利时马铃薯上66株致病疫霉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占27.3%,河北省围场、崇礼马铃薯上217株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分别占29.0%和32.7%,河北省徐水番茄上88株中仅发现1株抗甲霜灵和恶霜灵。比利时马铃薯上的66株中4株为A2交配型,占6.1%,1株交配型为A1A2,抗甲霜灵。围场、崇礼马铃薯上的73株中6株为A2交配型,占8.2%,6株A2交配型中3株抗甲霜灵和恶霜灵。徐水番茄上的4 4株中3株A2交配型占6.8%。致病疫霉对甲霜灵和恶霜灵具有交互抗性,而2药与霜脲氰或烯酰吗啉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由于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明显较高,田间抗甲霜灵和恶霜灵菌株明显比中间型菌株和敏感菌株的适合度高。  相似文献   

5.
抗氟吡菌胺辣椒疫霉菌株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测定了采自泰安、平谷、杭州和昆明4个地区的42株辣椒疫霉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 其EC50值在0.618 ~0.927 μg·mL-1之间, 平均EC50 =(0.743±0.067 7) μg·mL-1。 42个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 未出现抗性的病原菌亚群体, 可将其单峰曲线作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基线。采用药剂驯化和紫外照射对辣椒疫霉敏感菌株TA进行诱变处理, 获得了2株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菌株;利用菌落直径法测定抗氟吡菌胺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及对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通过活体叶盘法测定抗氟吡菌胺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致病力及产孢子囊能力, 分析抗性和敏感菌株之间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表明, 敏感菌株TA经过氟吡菌胺 48代连续汰选, 其抗性达58.0倍, 获得中抗菌株TA-R;紫外照射获得了抗性达260.6倍的高抗菌株TA-UV, 且其抗性均能稳定遗传;TA-R和TA-UV对甲霜灵、霜脲氰表现出正交互抗性, 对烯酰吗啉、百菌清、代森锰锌和丙森锌无交互抗性;抗氟吡菌胺菌株TA-R、TA-UV与敏感菌株在活体叶盘上的致病力、离体产孢能力均差异不显著(P<0.05), 但其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均低于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四川省未使用过缬菌胺的地区采集分离的105个致病疫霉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为明确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突变体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试验;为明确缬菌胺与常用药剂之间的交互抗性,测定了8个抗缬菌胺突变体及其6个亲本敏感菌株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5株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EC50值范围为0.0594~0.159 mg/L,平均EC50值为(0.102 ± 0.024) mg/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缬菌胺对105株致病疫霉的平均EC50值作为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菌丝体获得了4个抗缬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 3.1~14.9倍之间,突变频率为0.54%,通过紫外照射敏感菌株孢子囊悬浮液获得了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8.1倍和8.2倍的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33 × 10?7;通过在含缬菌胺的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敏感菌株11代,获得2个抗性水平分别为3.1倍和9.4倍的抗性突变体。缬菌胺与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存在交互抗性,与氟吡菌胺、嘧菌酯、甲霜灵和霜脲氰不存在交互抗性。初步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具有低到中等抗性风险,建议在生产上将缬菌胺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 8种内吸性杀菌剂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甲霜灵、甲霜灵锰锌、安克锰锌、杀毒矾、霜脲锰锌、克露和加瑞农为有效杀菌剂 ,霜霉威不具有抑菌效果。甲霜灵的 EC50 值为0 .4 870 μg/ m L,抑菌效果最好 ,安克锰锌、甲霜灵锰锌的 EC50 值分别为 1.4 2 6 1μg/ m L和 1.76 97μg/ m L,效果次之。在活体条件下 ,甲霜灵和甲霜灵锰锌能完全抑制大豆疫霉菌对感病大豆品种的侵入 ,并具有较长的药效期 ,安克锰锌、杀毒矾和霜霉威虽然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但药效期很短。大豆疫霉菌菌株间对甲霜灵锰锌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但这种差异与菌株来源没有相关性 ,EC50 平均值为 1.830 2μg/ m L ,没有发现耐药性菌株。在我国黑龙江省目前缺乏有效抗病品种的情况下 ,建议应用甲霜灵锰锌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  相似文献   

8.
几种杀菌剂对烟草黑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防治烟草黑胫病的最佳杀菌剂,2006年对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等7种杀菌剂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7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排序为: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苯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霜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重庆未使用过氟吡菌胺地区的110株辣椒疫霉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对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株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EC50平均值为(0.32 ± 0.11) μg/mL,不同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田间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导菌丝体的方法,共获得3株可稳定遗传的抗氟吡菌胺突变体,抗性倍数介于69.5~98.5之间,突变频率为0.86%;抗性突变体BS11-5-1与亲本菌株BS11-5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抗性突变体JLP11-4-2和JLP11-4-3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JLP11-4;不同抗性突变体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3个抗性突变体对Biolog PM1中95种碳源的利用情况与亲本菌株基本相似。交互抗性测定表明,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对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及嘧菌酯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可将氟吡菌胺与上述几种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nicotianae)是四川省泸州烟区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泸州烟草黑胫病生理小种组成及其对甲霜灵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从泸州主产烟区采集样品,分离得到24株烟草黑胫病菌株;通过鉴别寄主法结合TTZ生化反应,发现24株菌株中,0号生理小种15株,占62.50%,1号生理小种9株,占37.50%。对24株菌株进行甲霜灵和烯酰吗啉的药剂敏感性检测,发现甲霜灵对24株菌株的EC50范围在0.052~0.513μg/mL之间,敏感菌株和中抗菌株分别占41.67%和58.33%,未发现高抗菌株;烯酰吗啉对24株菌株的EC50范围在0.110~1.615μg/mL之间,敏感菌株和中抗菌株分别占37.50%和62.50%,未发现高抗菌株。上述结果表明,泸州烟区烟草黑胫病菌同时存在0号生理小种和1号小种,而且该烟区的黑胫病菌已对甲霜灵和烯酰吗啉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在云南省瑞丽市柠檬上发生一种严重的苗期新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柠檬苗的嫩叶、嫩梢和茎,症状表现为褐色叶斑,枝梢枯,严重时植株叶片全部脱落,甚至整株干枯而死。本研究从柠檬苗的病叶和茎上分离得到23株菌株。对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的观察表明,这些菌株都属于疫霉属棕榈疫霉。致病性测定证明,该菌为柠檬苗疫病的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并测定其中4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3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在90%左右。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21.372、133.392、133.833mg/L和814.071mg/L,其中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有效中浓度最低,相对抑制效果最好。4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表明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现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江苏省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群体对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戊唑醇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和抗性水平,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江苏省7个地区的68株葡萄炭疽病菌对上述4种药剂的敏感性,建立敏感基线,并分析菌株抗性水平和抗性频率。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戊唑醇对供试68株葡萄炭疽病菌的EC50范围分别为0.03~1.20、0.05~3.48、0.14~1.20 mg/L和0.50~12.30 mg/L;对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53±0.032)(1.00±0.15) mg/L和(0.38±0.024) mg/L。68株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为3.61 mg/L,因敏感性频率分布不符合建立敏感性基线要求,故未建立敏感性基线。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均表现为敏感,对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呈现一定的低抗水平,抗性频率分别为4.41%和3.03%;对戊唑醇呈低抗和中抗水平,抗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5.88%。该研究为防控江苏省葡萄炭疽病提...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的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田间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通过比较抗性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前后对缬菌胺的敏感性来确定其抗性稳定性;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敏感菌株的适合度和竞争力;通过量化7个基本抗性因素的风险值评估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基本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在2018年从内蒙、河北、贵州、四川、黑龙江等五省(自治区)采集分离的153个菌株和2019年从河北、内蒙采集分离的40个菌株中低抗菌株分别占31.4%和35.0%,敏感菌株分别占68.6%和65.0%,抗性指数均为0.34,抗性倍数分别为1.5和2.1,未发现中抗和高抗菌株;8个抗性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10代后,少数抗性突变体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6个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均显著低于其亲本敏感菌株;4个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的孢子囊不同比率混合物分别在离体叶片上继代培养1、3、7代的抗性频率显著低于初始抗性频率或与初始抗性频率无显著差异;致病疫霉对缬菌胺7个基本抗性因素的风险值之和为9,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基本抗性风险为低至中等。建议加强致病疫霉菌群体对缬菌胺的抗性监测,将缬菌胺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分别采自河北定兴、藁城和山东寿光、青州等地的173株辣椒疫霉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介于0.002 7~0.049 9 μ 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1 9±0.010 2 μ g/mL,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采用紫外诱导+菌落角变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分别处理10个供试菌株,各获得7株和1株突变体,其抗性倍数在41.50~394 437.77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1.46%和1.43%。对突变体部分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致病性、产孢能力、适合度指数和竞争力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抗性突变体DX 2-3 20m和DX 2-3 F7的产孢量、适合度和竞争力均高于亲本菌株,有利于抗性群体的形成。研究表明,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存在中等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控制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和为害,选用目前市面上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68%精甲霜·锰锌对烟草黑胫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采用精甲霜·锰锌100 g拌底肥窝施和发病初期用68%精甲霜·锰锌1 000倍液对准烟草茎基部灌根,对黑胫病的防治效果为100%。  相似文献   

16.
1 试验目的 明确氢氧化铜77%可湿性粉剂、霜霉威盐酸盐72.2%可湿性粉剂、霜脲·锰锌72%可湿性粉剂、精甲霜·锰锌68%水分散粒剂、氟菌·霜霉威687.5g/L悬浮剂、甲霜·锰锌58%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抗性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采集尚未使用过缬霉威的105个葡萄霜霉菌株,建立其对缬霉威的敏感基线。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为0.04~0.60 μg·mL-1,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这105株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均表现敏感。取其中10株敏感菌的孢子囊经紫外线(UV)诱导,获得4个缬霉威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6.8×10-7。将这10株葡萄霜霉菌孢子囊在叶片上进行缬霉威药剂驯化处理获得7个抗性突变体。11个抗性突变体的EC50值为4.37~14.11 μg·mL-1,抗性水平17.4~71.6。在未用药处理的健康葡萄叶片上继代培养10代后,这11个抗性突变体抗性水平保持在17.1~71.0。其中药剂驯化获得的7个抗性突变体和1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水平均表现稳定遗传。但是,其余3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抗性水平明显下降。与各亲本菌株进行比较,11个抗性突变体的潜育期、侵染率、病斑扩展速度和产孢能力都有显著不同。其中2个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体和3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表现潜育期变长,2个药剂驯化抗性突变体和1个紫外诱导抗性突变体表现侵染率下降。表明在一些情况下,葡萄霜霉菌抗性突变体的潜伏期和侵染率会发生改变。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体产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与抗性突变与否无关。缬霉威与嘧菌酯、甲霜灵、烯酰吗啉和霜脲氰之间无交互抗药性。推测: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为中到高等抗性风险,今后应定期对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抗性发生动态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检测及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来自福建省、上海市、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不同采样点的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腐霉利的抗性频率;选取未施药地区的敏感菌株,建立了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基线;比较了常年施药地区与未施药地区灰霉病菌的抗性频率差异,测定了施药10年以上地区番茄灰霉病菌的抗性指数;研究比较了抗、感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腐霉利对127株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31±0.08) μg/mL;供试4省市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均表现出了很高的抗性频率,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采样点的抗性菌株频率高于90%;在施药历史超过10年的215株田间菌株中,抗性水平最高的菌株来自辽宁省,抗性指数为44.3;施药地区灰霉病菌的抗性频率均高于未施药地区;抗性菌株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供试11株抗性和敏感菌株在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速率、活体致病力等生物学性状方面的差异与其抗性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黑斑病是影响白术种植的主要病害之一,2015—2017年从浙江省磐安、天台、新昌和嵊州4地采集、分离得到137株白术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其对甲基硫菌灵和腐霉利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的黑斑病菌群体 (n = 137) 对甲基硫菌灵的高水平抗性频率为77.4%,中等水平抗性频率为22.6%,未检测到敏感菌株;对腐霉利的抗性频率为20.4%,含21株低水平抗性菌株和7株中等水平抗性菌株。7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对白术黑斑病菌的活性最高,EC50值为0.15 mg/L。供试的137株白术黑斑病菌对咪鲜胺的EC50值分布在0.05~0.87 mg/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29 ± 0.11) mg/L,可作为敏感性基线。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的优良拮抗菌,从烟草根际土壤和根系中分离对烟草疫霉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群,并从中筛选具有较强抑菌效果的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拮抗菌株种属,评价其防病效果及对烟草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从烟草根际土壤和根系分离得到拮抗菌群39个,并从中筛选得到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B44R-1,初步鉴定其为皮特不动杆菌Acinetobater pittii。菌株B44R-1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达到55.37%,对烟株根系生长发育影响明显,烟株鲜重、干重、株高、茎围、叶数和最大叶面积相比对照均有提高。本研究筛选获得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拮抗菌不动杆菌,对烟草黑胫病防治效果和促生作用显著,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