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纳米材料吸附和光催化降解农药生产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是解决化学农药废水排放问题,促进农药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纳米材料的选择与制备、吸附与光催化降解的作用机理等方面概述了纳米材料在农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在农药降解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药在人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草害等诸方面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因之而来的农药残留问题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农药残留及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农药在液相中的光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液相光解是农药光解研究较为广泛的一个领域。通过归纳国内外学者在液相中农药降解方面的研究报道,综述了影响液相中农药光解的不同因素,包括光源、温度、溶剂、pH、光敏剂和光猝灭剂等,分析了农药在水体中光解产物的分离和鉴定,并讨论了农药光解的意义,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几种农药在露地黄瓜上的残留降解动态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露地黄瓜栽培中。喷施毒死蜱、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吡虫啉、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王铜等农药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黄瓜果实中的残留量和降解速度有很大差异。在杀虫剂中.甲氰菊酯在喷药后第1d的残留量最大,其后的降解速度较快;毒死蜱残留量位居第二,其降解速度比较稳定;氯氰菊酯在喷药后第1d的残留量超过标准.但第3d以后就检测不到其残留:吡虫啉在施药后第1d的残留量最低,降解速度也比较稳定。在杀菌剂中.甲基硫菌灵的降解速度较快,百菌清和王铜的降解速度较慢。无论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施药后在黄瓜上的残留量随喷药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几种分离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样品现代前处理技术加速溶剂萃取(ASE)、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凝胶渗透色谱(GPC)的原理及其在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植物医生》2009,(2):43-43
来自江苏省吴江市环保局的消息,该市2006年以来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推广的“太湖地区农药残留降解成套技术”,每年可以少向太湖排放50t农药。  相似文献   

7.
农药的质量和安全不仅影响到农业安全生产,更关系到人类健康、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2017年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农药管理更加注重创新、绿色、安全,农药质量控制更加严格。新农药种类多,农药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差异大,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植物源和微生物类农药品种申请农药登记的数量显著增多,传统常用的色谱和质谱方法遇到了瓶颈,亟需开发应用新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本文作者梳理总结了农药质量控制工作的多年实践经验,简要综述了高效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器(HPAEC-PAD)、高效离子交换色谱-电导检测器(HPAEC-CD)、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0F-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在农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分析,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药残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由于需要昂贵、大型的检测仪器往往不能满足现场、实时检测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制备及功能化技术日趋完善,其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领域的研究日益活跃。纳米材料与荧光法、比色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及电化学法结合,可构建各类纳米传感器,在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上有较大提升,实现了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本文综述了上述4类主要的纳米传感器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未来构建选择性高、分析范围广、抗干扰、简单便携的纳米传感器仍将是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5):J001-J001
随着农药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农药防伪技术在农药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今的防伪技术主要包括:材料化学防伪技术、激光全息防伪技术、印刷和造纸防伪技术、生物防伪技术、数字防伪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特点、提取剂种类、样品前处理、萃取条件的选择、超临界萃取与3种经典提取方法的比较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旨在使国内对这项技术在农药残留上的应用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残留的五种有机磷农药在菜豆烹饪过程中的降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久效磷、毒死蜱、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5种有机磷农药在菜豆烹饪过程中残留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菜豆经油炸后,除久效磷未降解外,其余农药降解率在37.6%~85.1%之间。油炸时间的长短对敌敌畏降解影响较大,炸5 min时降解率为37.6%,7 min 时降解率为65.2%;油炸时间长短对其余农药的降解均无显著影响。炒的过程中5种农药的降解率在7.6%~56.5%之间;蒸的过程中降解率为23.0%~63.4%;未盖锅盖煮的条件下降解率为39.5%~81.7%,盖锅盖煮后降解率为42.0%~86.4%。在加盖煮10 min后的汤中,各种农药的残留量在0.03~0.50 mg/L 之间。炒过的菜豆再经微波加热2 min后, 5种农药残留量比炒过之后又降解了21.0%~41.5%。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三维屯极电化学法对模拟氧乐果农药废水进行降解研究,考察了在各种实验条件各参数对氧乐果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操作最佳条件为电压:20V,pH值:3,进水浓度:450mg/L,反应时间30min.此法适用于对高浓度氧乐果农药废水的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试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水稻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高效、广谱、残留较低等特点,但由于其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毒性高,以及可能导致稻飞虱再猖獗等原因,我国禁止其在水稻田使用。本文论述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稻田使用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稻飞虱再猖獗、害虫抗药性和天敌的影响,并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水稻田中使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美国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从商值法到概率风险评价再到多层次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当前在美国被广泛采用的多层次生态风险评价系统。对水生生态风险评价中常用的暴露评价模型GENEEC、PRZM 和EXAMS进行了比较分析。介绍了美国已开展的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情况,旨在为我国今后的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RNA干扰又称转录后基因沉默,是一种能有效沉默或抑制目标基因表达的新兴基因工程技术。基于RNA干扰的生物农药被认为是未来植保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将极大改变人类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思路和策略。本文我们简单回顾了RNA干扰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RNAi生物农药的研究水平和应用现状,深入分析了RNAi生物农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RNAi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有效碳数法研究及其在农药气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所含有的有效碳数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给出了20类结构化合物及其所含有有效碳数的关系,并对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十分接近,利用有效碳数法可以设计农药分析实验方案和无标样的情况下测定农药杂质含量。  相似文献   

17.
蚯蚓占了陆生无脊椎生物生物量的绝大部分,是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且蚯蚓对某些污染物比许多其它土壤动物更为敏感,是陆生生态系统中土壤农用化学品污染的理想指示生物。死亡率是最常用于评估化学品对蚯蚓毒性的参数,但大多数情况下蚯蚓死亡率变化对农用化学品暴露并不敏感,因此急性毒性测试结果并不能为评估化学品对蚯蚓种群危害提供最敏感的风险预测。因此,研究更多可应用于土壤污染评价的蚯蚓生物标志物十分有意义,可对保护整个土壤动物区系的安全阈值设定提供参考。本文从蚯蚓常用毒理学研究方法入手,重点综述了农药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毒性效应以及相关毒理学测试指标在农药土壤生物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影响蚯蚓生态毒理学测试结果的各项因素,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近年世界农药的发展趋势。化学农药仍然是全球植物保护的主体;生物农药前景看好;全球转基因作物(GMC)持续发展,不断改变世界农药市场格局;种子处理剂已成为当今农药开发的重点之一;世界农药市场继续高度集中、垄断。重点介绍了16个重点专利农药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农药隐性成分现状、危害、检测技术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隐性成分主要是指农药制剂中人为添加标称有效成分以外的农药。本文综述了农药隐性成分的现状、危害、检测技术和管理措施,为降低我国农产品的重大安全隐患和农药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selected neurotoxic pesticides on the feeding rate of marine mussels (Mytilus edulis) were determined. Two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lindane and endrin, two 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ing compounds, dichlorvos and carbaryl and two pyrethroids, flucythrinate and permethrin, were studied. No evidence was found for any specific neurotoxic effect of the organochlorines and pyrethroids on feeding efficiency. In contrast, dichlorvos and carbaryl inhibited the enzyme acetylcholinesterase in mussel gills and were more toxic to feeding efficiency than could be explained by a narcotic mechanism of toxicity alone. Dichlorvos also caused clear behavioural changes in the musse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observa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ussels to impact assessment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 1997 S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