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新选自交系进行农艺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以使其能够有效在育种中利用。以近年选育的9份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以常用自交系178-1、C602、先锋335-1为测配父本,采用NCII(North Carolina)的设计方法。新选育的9份自交系中穗长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C-290-1、C-98-6-1、B-381-10-11、A-134-1;穗粗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材料:C-98-6-1、A-136-1、B-381-10-11、C-290-6-1;穗行数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材料:B-381-10-11、C-98-6-1、C-290-6-1;行粒数较好的材料:C-290-6-1、A-86-1、A-27-1;千粒重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材料:A-143-1、A-136-1、B-381-10-11、A-134-1;出籽率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材料A-27-1、A-136-1、A-143-1、C-290-6-1;产量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材料C-290-6-1、A-134-1、C-98-6-1、A-143-1。以新选育的9份自交系组配的27个组合中特殊配合力较高组合:A-27-1×x178、C-290-6-1×x178、C602×A-86-1、先3m×A-136-1。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以及灰斑病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置2—3个重复。采用苗期高粱粒接种法接种大斑病和小斑病,在乳熟后期,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病情分级鉴定;在玉米抽雄期,采用土埋伤根法接种禾谷镰孢茎腐病,生理成熟后进行劈茎调查;采用花丝通道和针刺果穗接种法,分2次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玉米生理成熟后进行调查。分别计算不同病害病情指数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BLUPs),并分析两两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对已克隆抗病基因进行功能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对48份自交系开展5种病害田间鉴定,筛选到9份高抗大斑病自交系、2份高抗小斑病自交系、10份抗灰斑病自交系、5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自交系和5份抗禾谷镰孢穗腐病自交系。1145、CML170、KA103等8份自交系兼抗3种叶斑病。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优良的材料有7份,包括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5种病害相关性分析发现,禾谷镰孢茎腐病与3种叶斑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腐病抗性无相关性。对已知抗病基因鉴定表明,1145、KA081和沈137携带抗禾谷镰孢茎腐病的qRfg1位点,KB109携带抗炭疽茎腐病的Rcg1位点,带有抗大斑病基因Htn1和多抗小斑病、灰斑病基因ZmCCoAOMT2的材料较多。【结论】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良好,可作为供体亲本进行自交系的综合抗性改良。沈137携带抗病的qRfg1Htn1ZmCCoAOMT2等位基因,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相似文献   

3.
丹3130是1993年选育成的抗病、高配合力的玉米自交系。多年试验结果表明,丹3130具有单产较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灰斑病、拟眼斑病、丝黑穗病及纹枯病,配合力高,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丹3130与丹341、丹340、三团-9、丹T138、辽6802等组配的杂交种丹玉30、丹玉46、丹玉47、丹玉68、辽单127等,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杂交种具有高产、抗病性强、活秆成熟的特点,是当代抗病育种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玉米新品种对3种病害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6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6个玉米新品种中,4个品种(屏单3号、云玉2号、HL-66和春喜06-10)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的抗性,其余品种对1种或者2种病害具有中抗或感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抗病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65份玉米自交系、26份杂交种和群体材料对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多数材料对病害具有一定的抗性,不同地理来源的材料对7种病害的抗性有差异;自交系中兼抗4、5、6、7种病害的材料分别有16、10、6和1份,综合抗性较好的有599、丹3130、K-22、LX9801、87-1、郑22、"698"×、HZ127、M9和双M9;杂交种和群体材料中兼抗4、5、6种病害的有7、12和1份,综合抗性好的有遗08×01-4、遗2198s510×、改良郑单14、豫单16、桂单20、桂单21、桂单22、桂单23、桂综2号C1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ML系列玉米自交系的灰斑病抗性配合力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为进一步选育抗灰斑病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6份CML系列玉米自交系(CML373、CML390、CML442、CML488、CML489和CML204)为材料,按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设计方法Ⅳ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玉米自交系及其配置的杂交组合的灰斑病抗性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6份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自交系CML373和CML390的GCA效应为负向效应,以CML390的负向效应最大;CMLA42、CML488、CML489和CML204的GCA效应为正向效应,CML204的正向效应最大.15个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极显著,组合CML373×CML204的SCA负向效应最大,组合CML442×CML204的SCA正向效应最大.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加性方差为3.63,显性方差为0.21,广义遗传力为93.74%,狭义遗传力为88.52%.[结论]CML390组配的各组合抗性表现及SCA效应均较优.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2008-2011年,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系统调查比较了27个鲜食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3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杂交组合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鲜食玉米自交系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其中甜玉米自交系HJT1211、糯玉米自交系YZ22、WN48、FN7和30m抗病性最强,均兼抗玉米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在14个杂交组合中,有4个高抗兼抗3种玉米病害;不同杂交组合产量差异显著,其中以甜玉米组合“Z132-2×HJT1211”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对9份玉米自交系种子电导率的配合力进行分析,并筛选出高活力杂交组合。利用3个母本及6个父本自交系,按照NCII(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18个杂交组合,通过测定电导率,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参试自交系种子电导率一般配合力的大小顺序为许178Mo17F83综3昌7-2自330沈137PH6WC郑58,结合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对18个杂交组合的总配合力进行分析,组合许178×F83、Mo17×昌7-2、许178×昌7-2、Mo17×F83、综3×F83的效应值都为负值,种子活力较高。种子活力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93.03%,狭义遗传率为14.87%,说明对该性状适宜进行高代选择。总配合力结合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杂交组合某一特定性状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选用黑龙江省常用的350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进行了大斑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对玉米大斑病有抗性的材料只占供试材料的38.57%,感病材料占61.43%,说明黑龙江省现在常用的自交系对大斑病抗性较差,今后应加强抗病自交系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抗病育种是防治玉米病害的主要手段,本研究田间调查了71份新选育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病性,旨在明确不同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为抗病育种提供资源.结果表明,69%的种质对4种病害表现为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抗大斑病材料占59.2%,高抗和抗病种质各有21份;高抗灰斑病材料67份,抗病材料1份,总占比为95.8%;瘤黑粉病高抗和抗病材料分别为36份和24份,占鉴定材料的85.9%;对丝黑穗病表现抗性以上的种质68份,占总鉴定种质的95.8%.71份新选育自交系中高抗丝黑穗病和灰斑病的资源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沈137是具有热带玉米种质的优良抗病自交系。多年抗病鉴定结果表明,沈137高抗弯孢叶斑病、灰斑病,兼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9种我国常见病害,是国内骨干自交系中已报道的抗病种类最多的自交系之一,以沈137及其衍生系所培育的杂交品种均在生产上表现出优良而稳定的抗病性。沈137在我国尤其东北地区的玉米抗病育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北方玉米病害种类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茎基腐病、青枯病)、灰斑病、纹枯病、粗缩病、矮花叶病、全蚀病及弯孢菌叶斑病。  相似文献   

13.
从外引玉米种质资源中选育出6份玉米自交系(C-1、C-2、C-3、C-4、C-5和C-6),以代表国内5大类群的5个玉米自交系(昌7-2、丹340、郑58、Mo17和丹988)为测验种,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出30份玉米杂交组合,对测交自交系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C-1、C-2、C-6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在育种上有较好的利用价值;在产量性状方面,自交系C-1与丹340和郑58、C-2与丹988、C-6与昌7-2、Mo17和丹988有较强杂种优势,血缘关系较远,他们与这些类群的自交系容易形成高产组合。  相似文献   

14.
几个改良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7个玉米自交系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沈136、C3等2个玉米自交系是配合力较高的自交系,可以作为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沈136×G3、A1-6×G1是表现较优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5.
《吉林农业科学》2016,(3):14-17
通过分析玉米地方种质自交系的配合力,可以了解自交系的应用价值,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利用12份玉米自交系,采用NCII设计,对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及配合力分析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354、355及C1、C2自交系具有较大育种潜力,352×C4是产量性状SCA表现良好的组合。与对照比较,杂种优势大于8%的组合多为354、355与C1、C2、C5所配组合。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斑病是世界性的病害,给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常见玉米病害有黑粉病、干腐病、纹枯病、病毒病等.但发生最普遍的是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这两种病在全国玉米产区均有分布,随着品种的频繁更换,在某些地区有加重的趋势。玉米大斑病又称"煤纹病"、"青枯病"、"条斑病"。小斑病又称"斑点病"。前期症状有时易混淆。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大斑病在叶片上表现纺锤形的病斑,小斑病一般为椭圆型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P(P 1)/2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6个甘蓝自交系的3个主要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亲本的GCA差异很大,同一自交系不同品质性状的GCA也有差异,在6个自交系中Vc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是P6亲本;还原糖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为是P1;P6粗纤维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低。同一性状不同组合和同一组合各性状的SCA效应值均有较大差异。试验中Vc含量的特殊配合力较好的有P1×P2、P3×P4、P4×P5;还原糖含量特殊配合力较好的有P1×P6、P3×P5;而对于要求降低粗纤维含量的育种要求,选择P1×P4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8.
以8份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小斑病病株率进行调查,计算病情指数,并对病情指数配合力及遗传力等遗传参数进行分析,为供试玉米自交系在抗小斑病种质改良、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的抗性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浚313表现高抗,Mo17表现抗,浚50X、丹340、浚SN12E表现中抗,B73表现感,鲁9801、昌7-2表现高感;浚313所组配的组合抗性表现相对较好,昌7-2组配的组合抗性相对较差。8份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别较大,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呈现正负两向效应;浚SN12E作母(父)本组配的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为负(正)值;亲本及组配方式对杂交后代的小斑病抗性有极显著影响。小斑病病情指数的广义遗传力为89.73%,狭义遗传力为56.61%;该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该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不明显,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圆斑病统称为叶斑病。目前,玉米大斑病有扩展的趋势,并危害高粱。病害症状小斑病自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叶上病斑小而多,一般1—3毫米长,初期水渍状,略透明,菱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楚;以后病斑边缘出现紫色或红褐色,中间颜色变淡,呈棕色或枯白色,有时有2—3层轮纹圈,有时两三个愈合,成不规则形,表面生有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大,长菱形,一般4—5厘米长,宽0.4—0.5厘米,有时长达10厘米,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不同自交系农艺性状配合力表现。结果表明:自交系T0229的不同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表现较高;在特殊配合力方面有3个组合表现较好:T0229×Mo17、T0201×齐319和T0202×Mo17。综合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表现,选育出比较有利用价值的的自交系T0229以及组合T0229×Mo17和T0201×齐3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