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GIS技术对各类景观进行生态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条件分析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景观生态综合指数(Ei)的范围为2.10~4.48,四级生态分区和五级生态分区比重占到一半以上,三级生态分区约为整个区域的1/5,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较好;热带荒草地景观、热带灌丛景观、热带聚落景观和热带水体景观生态质量相对较差,滨海红树林景观和热带农田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热带田园景观和热带疏林景观生态质量较好甚至优异;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背景提出4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康乐型乡村旅游和人文型乡村旅游,并建议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长治市郊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提出了未来发展长治市郊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思路、引导、规划及对策。认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可以很好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并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提出了长治市郊区今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湖北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湖北段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情况。结果显示,汉江生态经济带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影响因素主要为政府支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手段和乡村区位。  相似文献   

4.
丹巴县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样、分布广泛、品位高、特色突出及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等特点,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研究发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些亮点,但旅游经济总量小,对财政贡献率小;乡村旅游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县域内乡村旅游发展差异显著。研究提出发展藏家乐、建设型藏寨旅游社区、生态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园开发模式,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注重乡村旅游生态重构、加强大区域旅游合作等开发路径,以实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全域开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方法】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茶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各层指标权重,然后通过旅游价值评价模型进行等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人文和自然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茶园旅游的影响最大,而区位条件、生态保护条件影响较小;总体评价等级为良好,旅游价值发展潜力巨大;生态环境保护条件、基础设施、服务人才有待完善提高。【建议】提出互联网+宣传品牌形象、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突出民族生态特色打造多元化产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是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途径。以麻阳苗族自治县为例,阐述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关系,并对麻阳县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思路,设计了长寿康养型、生态观光型、产业融合型、红色印象型、文化传承型等5种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有关联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对乡村“三产”融合、生态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基层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青海省湟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条件,近年来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为理念,以“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格局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挖掘资源、发展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分析总结湟源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作用,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对青海省其他县(区)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示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问题探析——以湖南凤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位理论,探讨了包括旅游生态位态势、旅游生态位扩充在内的旅游生态位理论,进而以湖南风凰为例,对凤凰旅游生态位态势和旅游生态位扩充进行了测算,认为凤凰旅游存在旅游生态位扩充,处于不断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2007—2018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在统一整体框架下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两两静态交互关系和动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显著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在资源配置有效的前提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存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向贡献;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但乡村旅游却对生态环境存在破坏性;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均存在着自我加强机制。  相似文献   

10.
蔡佩瑜  曾芳芳 《乡村科技》2020,(8):20-21,23
本文以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开发条件4个方面分析深沪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生态振兴背景下深沪镇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如重点建设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生态旅游项目,强化政府领导、健全机构配置,优化旅游环境、筹集资金深入进行生态建设,以促进晋江市深沪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曾琼霞  袁香香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33-4634
通过分析影响旅游的经济发展、人口社会、交通网络和工具、居民出游行为4大因素来对上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优势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喻义的公式来归纳上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空间:(乡村休闲旅游出行愿望×人口潜力×居民经济能力)都市圈=上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公路的选线对于发展县域旅游至关重要。本文在界定乡村旅游公路概念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心理和自驾游行为特征,基于溧阳南山片区乡村旅游公路现状特征,以旅游资源价值、交通便捷度、沿线可视景观美感度、设施配置合理性为准则,建立包括旅游资源等级、旅游资源数量与分布合理性、旅游资源多样性等12项因子的选线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对溧阳南山片区乡村旅游公路选线适宜性进行评价,选线适宜性综合指数为4.21,评价等级为Ⅱ级(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本研究结果对江浙沪地区县域乡村旅游公路的选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吴爱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0-5381,5462
介绍了满城县旅游资源的概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管理条件3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满城县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满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苏娜  彭香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6):148-151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旅游生态位理论主要用于省内或省际城市等大地理空间,鲜见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跨界旅游区内景区之间竞争量化的研究。该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确立跨界旅游区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构建其旅游生态位评价模型,并对武功山范围内萍乡、宜春和吉安三大景区的生态位宽度及其重叠度进行测评。结果表明萍乡武功山、宜春明月山、安福武功山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326 3、0.451 6、0.222 1,三大旅游景区相互间的生态位重叠度数值均高于0.95,处于近乎完全竞争的状态。提出基于生态位的武功山脉旅游合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富川瑶族自治县神仙湖花海园游客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的因子分析法,剖析乡村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富川神仙湖花海园游客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且向他人推荐该景区的意愿较强,主要源于其乡村田野风光和休闲轻松的氛围;景区开发总体规划、民族风情、景区布局、景区活动种类、娱乐设施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等6类因素对被调查游客满意度影响显著。据此,提出优化景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并识别其障碍因素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从资源禀赋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维度选择13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旅游用地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揭示密云区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的格局。引入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主要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类型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用地低竞争力类以组团状形式,在密云区东南部和密云水库东北集中连片分布;中竞争力类沿“潮河轴带”“白河轴带”“安达木河轴带”和北部山区带状分布;高竞争力类以点状形式,涵盖张家坟村、司马台村、贾峪村、河北村、石城村、圣水头村、石马峪村和龙潭沟村。(2)以中竞争力类区域为例,基于主要障碍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环境和开发障碍型,并分别提出优化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乡村产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分析了旅游农业具有的农业特性、生态特性和娱乐特性等基本特性,阐述了发展旅游农业的作用,提出了上海发展旅游农业的对策:①树立新观念,拓宽旅游农业的功能;②把旅游农业置于都市旅游系统与都市农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③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④旅游农业自身的设计必须强调独创性开发。  相似文献   

18.
丁运超  贾永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02-15304,15308
该研究阐述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历程,基本内涵,以及研究进展;利用该理论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总体经历了探索、参与、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成熟发展的巩固阶段。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进程差异较大,应结合当地实际界定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同时,为了使我国乡村旅游在经历巩固阶段之后,避免进入衰弱阶段,笔者提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6条建议:即统一规划、增强吸引力,加大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加强政府指导管理、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竞争实力,突出生态主体、注重旅游产品整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内涵,初步构建了3个方面共12个指标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测算出武汉市大余湾乡村旅游的核心服务质量、基本服务质量、辅助服务质量3个层面最终评价结果,具体评析了大余湾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状况,并提出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景区快速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