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刚 《广东茶业》2001,(1):12-15
近年来,全国各地名优茶的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全面振兴我国茶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其发展态势良好,可谓方兴未艾,“后劲”十足。尤其是当前茶市,包装豪华精美的各类高档名特茶琳琅满目,好不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茶人欣慰,自豪!然而,高档名特茶的发展的前景如何?其豪华精美包装的背面是否又隐盖了什么?就此,本以反向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发表议论。  相似文献   

2.
苏娟娟 《福建茶叶》2016,(9):162-163
茶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饮品。其不仅带给我们舒适的饮用感受,其精美的包装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高档茶叶因其特有的功能和效用,在包装色彩方面需要与心理研究融为一体,为其包装提供更加全面的设计。本文对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就当代名茶包装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说明,并对名茶包装设计趋势中的美术色彩运用原则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就美术色彩在名茶包装设计中的几个应用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时下茶叶包装设计起到一定的启示。当代名茶包装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寻求传统茶文化的包装符号、寻求包装设计的绿色化和低碳化、寻求包装设计的审美化。名茶包装设计趋势中的美术色彩运用原则包括三点:有利于营销原则、有利于文化消费原则、有利于审美化的原则。美术色彩在名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色彩细分策略、色彩的个性化策略、色彩的品牌化策略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施海根 《茶叶》1994,20(2):5-7
文中提出浙江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茶树品种和历史上名茶加工的习惯、经验,目前应以发展扁形、针形、螺形三种外形名茶为主。对科学的名茶品质评定,提出了茶叶品质感官审评、理化检测和数理统计应紧密结合,到21世纪名茶品质评定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系列化。21世纪名茶包装,应具有保鲜性和艺术性、礼品性相结合,既能保持名茶品质,又有欣赏、收藏价值。并提出《产品质量法》实施以后,浙江名茶应制定完整、系统的名茶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叶》2010,(7):30-31
本刊记者问(下同):国际名茶评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朱红缨秘书长答(下同):国际名茶评比其前身是在杭州茶博会期间举办的国际茶叶博览会,从2006年开始成为世界茶联合会倡导并主办的国际性的名茶评比活动。从200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名茶评比活动,每届评比都有来自中、日、韩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参加茶样评比,并举办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6.
浅论名茶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茶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名茶在群芳茗中越益显得耀眼,又由于名茶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各生产单位都千方百计地生产优质茶,争创名茶,这无疑对推动名优茶的迅速发展,提高茶叶经济效益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名优茶概念不清,名茶与优质茶不分,混为一谈,再加上市场体制不完善,少数人以短期牟利为目的,以至名茶遍地开花,大有泛滥之势。据农业部的资料,至1992年,全国获省级以上冠以名茶称号的就达500多个,如果加上各市县评定的名茶,那晶类就更多了。如今,有的茶不论得了一个什么奖,更有些茶什么奖都未曾获得,而只是用较高档的原料经手工加工而成,其外包装上都冠以“名茶”称号。面对如此众多的  相似文献   

7.
张龙云 《茶叶》1997,23(3):28-29
本文分析了如何利用占国家级良种的46.2%、涪陵市中区、李渡区占91.6%的大叶类茶树,新稍壮实、茸毫满披、茶多酚含量特高、成茶滋味浓强鲜爽等优势,开发高档绿名茶、黄名茶、优质绿茶及其花茶、保健茶等再制茶的途径和尚需研究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8.
青田御茶     
夏志敏 《中国茶叶》2002,24(1):41-41
青田御茶产于著名侨乡——浙江省青田县,曾为历史名茶,1998年由青田农业局重新开发并获得成功。该茶分别于1998、1999、2001年,在丽水地区第十八届,浙江省第十三、十四届名茶评比中获一类名茶称号。1999年11月,青田县农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该茶的种苗、种植、采制、包装及商标的统一标准,并申请注册了“太鹤”商标。 1.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宝晶翠毫     
宝晶翠毫是广东省英德市红星茶场近年新创制高档名茶,因毗邻旅游胜地宝晶宫,且色泽翠绿多毫而得名。  相似文献   

10.
刘祖生 《茶叶》2001,27(2):21-21
安徽农业大学王镇恒教授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王广智研究员合作主编的“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名茶志》,于20世纪最后一个月(2000年12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茶学界在20世纪取得的最后一项重大成果,也是该书300余名编著者献给新世纪的一份珍贵厚礼。 承蒙主编厚爱,我有幸先睹为快。虽粗略浏览,却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我认为《中国名茶志》这部巨著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一是篇幅宏巨。全书除“综述”与“后记”外,共20卷,182.2万字,收集了我国19个产茶省区的1017只名茶,其中有309只立条介绍,收集名茶之多,范围之广,篇幅之大,超过20世纪我国正式出版的所有茶学专著。 二是取材新颖。全书既编撰了大量历史名茶,又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已批量生产的所有创新名茶,特别是推介了适制名茶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机具,总结了发展名茶的新成果、新经验、新举措。这对于促进名茶品质的提高以及名茶的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都将产生良好的作用。 三是文理结合。该书充分体现了茶学文理结合的学科特色,对于每只名茶,一方面系统介绍了有关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和采制工艺等自然科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又阐述了历史沿革、名茶产销和文化艺术等人文科学的知识,使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欣赏性融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参考价值。 四是图文并茂。全书资料翔实,文句通顺,既有统一框架,又不拘一格,从实际出发,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插图231幅,其中彩图209幅,不少系首次发表,颇有欣赏价值。 五是装帧精美。该书封面设计古朴大方,编排、印刷、装帧等均堪称一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书最后一页,出版社公开承诺:“凡本版图书出现印刷、装订错误,请向出版社发行部调换”。这是对广大读者高度负责的表现,值得学习与赞扬。  相似文献   

11.
试论名茶     
近来人们对名茶倍感兴趣,试制名茶犹如“雨后春笋”。因为,发展名茶有三大好处: 第一、增加茶叶的品种花色,有利于繁荣市场,改善人民生活。第二、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高档土特产品,可增加农民和国家的收益。第三、促进制茶事业的发展。为做好这一工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名茶试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天岗玉芽     
“天岗玉芽”茶是重庆市茶叶研究所与重庆市荣昌县农业局共同创制的一只无公害名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平整均匀,芽头挺直饱满,色泽翠绿光润,汤色碧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完整。卫生指标优于无公害茶叶标准。荣获2003年第五届“中茶杯”高档名茶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罗定仙境茶叶有限公司,大力开发名优茶,建设大面积高效益茶园。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术人员指导下,利用含茸毛多的大叶茶树良种幼嫩芽叶为原料,生产高档金毫茶(属红茶类),其产品质量优良,在全省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名茶称号,成为粤西名茶后起之秀。仙境金毫茶采制工艺技术精细,其加工技术主要如下:  相似文献   

14.
《茶叶》1985,(2)
据预测表明,1985年内销茶叶市场将是,花茶继续畅销,名茶、优质茶供不应求。今年山东、山西、陕西、贵州、河南、河北等地,中低档花茶销售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对优质高档花茶需求更为迫切。各种小包装名茶、优质茶将会丰富市场,行销国内。  相似文献   

15.
浅谈茶叶的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装在GB4122-83<包装通用术语>中的定义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茶叶包装实际上是指茶叶在流通过程中保证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顺利实现而采用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作为饮品的商店茶叶是以终端产品进入到消费者手中,其包装的最基本要求是封密、避光、避气、避湿,所以考究茶叶精祯包装、保证原质品味、携带使用便捷是直接激发消费者购求欲望的动力.目前茶叶包装更具有代表时代特色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由过去的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罐装发展到了现在流行的高档精美礼品纸质盒(罐)装、铝箔精致小泡装,琳琅满目、絢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茶叶包装已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城市商家的一道风景线.本文仅对茶叶包装进展及性能情况作些简述.  相似文献   

16.
对于高档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来说,该设计活动更多是构建在平面思维和视觉理解等系统化元素,所具体实施的设计活动。本文拟从茶叶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高档茶叶的整体特点及定位认知,通过探究当前高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结合色彩心理学的具体内涵分析,从而探究应用色彩心理学开展高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扁形名茶在浙江省名茶中占据重要地位,如西湖龙井茶是浙江省的历史名茶,新昌“大佛龙井”是扁形茶中的新秀,在此带动下浙江省几乎各产茶县(市)均生产扁形名茶,其产量排名全省名茶首位。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差异及茶树品种的不同,再加上制茶机械、手工炒制技术水平和采摘标准的不同,导致全省各地加工的扁形茶在外形、色泽、光滑度和扁平度等品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武夷品茶     
吕春 《福建茶叶》2010,32(6):50-51
<正>茶艺是人类在品茶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日积月累渐臻精美的一种生活艺术。我国是产茶大国,名茶如云,茶艺缤纷。西湖龙井、黄山毛尖、峨嵋云雾、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等,无不拥有属于自己的茶艺。武夷岩茶自古闻名于世,其茶艺更是独树一帜,内蕴丰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正涌溪火青是创制于明末清初的历史名茶珍品,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解放前夕曾一度生产停滞,1955年开始恢复并迅速成名,1982年被商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名茶,在上世纪80年代曾被称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但是,自1984年产地茶叶分户生产以后,火青茶品质大幅下降,产品最高售价由泾县当时高档尖茶的两倍,变成仅为兰香茶价格的一半,品牌价值相比显著降低,整个产业跌入低谷。针对其遭遇的特殊困境,茶叶技术人员和涌溪茶农历  相似文献   

20.
王士钢  凌光汉 《茶报》2004,(2):23-24
浙东名茶市场的前身,是从生产资料市场逐步改建而成。在面对这个办得轰轰烈烈却又快要完成历史使命的浙东名茶市场时,回顾总结其办得成功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创办了一群中小型冷库,解决了一些暂时无法脱手的名优茶,或客户分期分批来采购必须贮存的一些名优茶,确保保鲜保质,这是办好名茶市场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