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西南部山地白羊草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山西南部山地白羊草群落进行了研究。TWINSPAN等级分类将62个样方分为17类,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线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第一轴基本上反映了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梯度,第二轴基本上反映了土壤质地的变化梯度。种的DCA排序结果证明对群落生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能客观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2.
关帝山亚高山灌丛草甸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和DCA排序方法,对关帝山灌丛草甸群落进行了多元分析,TWINSPAN分类结果表明,该地区亚高山植被可分为灌丛群落、草甸群落2大类,包括8个群落类型,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分析结果一致,并可知决定亚高山植物群落类型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海拔高度和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3.
对天山北坡放牧条件下的绢蒿草地进行野外调查,以探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绵羊放牧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放牧强度梯度,草地利用率适中。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 (DCA)将放牧区内的植物群落划分为8个类型,各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且群落间存在异质性;2)采用除趋势对应典范分析法(DCCA)中的前项选择,对所获取的9个环境因子进行筛选,最终土壤有机质含量、粪便量、放牧强度、凋落物生物量、海拔、坡向等6个环境因子成为决定物种分布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导因素。DCCA排序结果反映出了实际的生态意义,有机质、放牧强度、粪便量在第一排序轴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而坡向和凋落物则在第2轴上呈现出明显梯度变化,物种和群落也沿着上述环境要素的梯度变化而依次分布,很好地解释了放牧条件下绢蒿荒漠草地物种、群落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根据西鄂尔多斯地区半日花群落的70个样方调查数据,利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CCA排序方法对半日花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日花群落可分为2个群丛组8个群丛类型,其中以半日花为建群种的半日花—蓍状亚菊群丛和半日花—刺叶柄棘豆群丛为主要群丛类型,以半日花为次优势种的群丛类型有3个.DCA、CCA 排序结果与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半日花群丛的分布与坡度、坡向、土壤水分密切相关,随水分条件的降低半灌木成分在群落中的作用下降,其他小灌木在群落中的作用增强.半日花群落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生境的破碎性.  相似文献   

7.
山西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灌丛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煜倩  聂二保 《草业科学》2009,26(11):32-36
以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群落为对象,沿不同海拔布置样方,应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方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进行了环境解释。TWINSPAN等级分类把47个样方分为11个群丛,DCA排序结果同TWINSPAN分析结果相吻合。DCA结果揭示出,其中第一轴显著地反映出各个群系的坡向变化趋势,而第二轴则反映出坡度的梯度变化,表明样方所在地的坡向和坡度是决定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植被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对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植被做了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将汾河太原段草地群落划分为17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DCA排序进一步说明了群系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水分、质地和人为干扰的密切关系.种的DCA排序结果证明对群落生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能客观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此外,还讨论了群落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9.
汾河太原段河温滩草地植被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对汾河太原段河漫滩草地植被做了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将汾河太原段草地群落划分为17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DCA排序进一步说明了群系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水分、质地和人为干扰的密切关系。种的DCA排序结果证明对群落生境有明确的指示作用,能客观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此外,还讨论了群落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0.
鲁为华  于磊  蒋惠 《草业学报》2008,17(1):135-139
运用WinTWINS和CANOCO中的DCA排序对沙尔套山主体山地的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将沙尔套山植被划分为16个群丛,进一步用DCA排序方法进行了排序,DCA排序结果与WinTWINS分类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草地类型梯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泥泉地区位于天山北坡低山带,具有代表性的冬春秋放牧场。本文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排序(DCA)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草地类型的分类及其分布的梯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草地类型按传统分类划分出18个型,TWINSPAN分类结合DCA排序归纳出8个型,其中6个型为地带性草地类型,2个型为非地带性草池类型;地带性草地类型沿水热梯度分布,非地带性草地类型沿质地梯度分布。  相似文献   

12.
陈明林  涂传林 《草业学报》2012,21(1):93-102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近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干扰及破坏,极大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湿地保护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等方法,对沱湖湿地的环境状况、植物多样性和群落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沱湖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明显,水生群落组成简单,主要由菹草组成,珍稀濒危植物有野莲、野大豆和野菱3种。DCA二维排序较好地验证了TWINSPAN的分类结果,其纵、横坐标都反应群丛所处生境的梯度变化。结合沱湖水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别从政策法规、技术方案、保护策略、建设模式方面提出生态重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与双项轨迹方差法(TTLQV)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群落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亚高山草甸群落格局分析中,这2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成功地揭示群落的特征。披针苔草 车前群系、披针苔草 蒲公英群系和嵩草 车前群系的格局差异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草甸群落的格局规模增大,群落分布格局不仅受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还受环境因子制约,结果很好的揭示了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群落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群落二维极点排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极点排序对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对植物群落优势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海拔区域内,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根据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可将研究地区划分为3个地段,即较低海拔地段(2710~2930m),水分条件对植物群落的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中海拔地段(2930~2960m),植物群落的分布主要受水,热组合状况的影响;而在较高海拔地段(2960~3080m),温度条件成为限制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2)群落生态优势度与群落内植物种群数呈负相关,海拔梯度通过影响群落内的种群组成而影响群落生态优势度。不同种群生态优势度的差异则反映了群落对放牧干扰的生态响应,随退化程度的加大,种群组成由抗性弱的物种向抗性强的物种逐渐过渡。  相似文献   

15.
贺国宝 《草业学报》2021,30(12):194-201
干旱区山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分析,有助于探究山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策略。采用TWINSPAN和DCA排序等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可以分为9个类群,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由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逐渐转变为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由斑块状分布的盐爪爪+珍珠群丛至灌木亚菊+珍珠群丛和合头草+珍珠群丛过渡为甘蒙锦鸡儿+芨芨草群丛、扁穗冰草+西北针茅群丛和西北针茅+赖草群丛,最后逐渐演化为呈镶嵌分布的鬼箭锦鸡儿+高山柳群丛和苔草+嵩草群丛;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R)呈“双峰”变化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中海拔有最大值,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在中海拔有最小值。祁连山植被类型由低海拔荒漠至高海拔草甸草原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的改变,体现了山地环境对植物群落构建的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16.
Sagebrush ecosystems consist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of species and subspecies of sagebrush marked by distinct ecotones along elevation gradients, yet few studies have quantified how ecosystem-scale carbon dioxide (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 and water fluxes (evapotranspiration, ET), as well as their environmental drivers, vary among communities dominated by different sub/species of sagebrush at daily and seasonal time scales. To address this knowledge gap, we measured daytime (6 a.m.–6 p.m.) NEE and ET using a tent chamber and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drivers in three sagebrush communities spanni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of 1 425–2 111 m at the Reynolds Creek Critical Zone Observatory in southwestern Idaho. Daytime NEE and ET were greatest at the highest elevation (snow-dominated) sit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except NEE in June. By late summer, NEE declined by > 80% at the lower (rain-dominated) sites but only 50% at the highest site, compared with maximal values in June. In contrast, ET declined ∼95% in late summer compared with June at all three sites. Ecosystem-scale NEE and ET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soil moisture and vapor pressure deficit at the rain-dominated sites and by deep soil moisture and air temperature at the snow-dominated site. Cumulative (June−August) modeled daytime NEE was greatest at the midelevation site, whereas cumulative daytime ET was greatest at the highest-elevation site. Ecosystem models often assume that sagebrush landscapes are homogeneous and do not differ in fluxes and controls, yet our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re ar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CO2 and water fluxes and their controls among different shrub communities that should be accounted for in these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