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辽宁栗树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种类有丹东栗(或称日本栗)和板栗两种。但长期用种子繁殖变异很大,单株间优劣不一,加上人工管理粗放,产量很低。结果树平均株产不足5斤,阻碍了生产的迅速发展。遵照毛主席“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开展选种工作,推广栗树优良单株或品种类型是栗树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为此,省栗树选种协作组(由科研、生产、教学共15个单位组成)于1972年8月-10月对我省现有结果栗树进行了选优调查,共评选出15个优良单株。其中板栗8株;丹东栗7株。约占调查株数的0.05%。这些单  相似文献   

2.
丹东栗 Castanea crenata Sieb.etZucc.是辽宁省栗树的主栽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90%以上。丹东现有栗树66.9万亩、2200万株,年产量在700万公斤左右。雄厚的栗树资源是发展山区经济的主导型产业。1、自然概况丹东属辽宁东部山区,东经123°17″~124°20″,北纬39°28″~40°43″,温带湿润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是我国板栗经济栽培区的北界,在生产上有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和丹东栗(Castanea dandonensis Lieolishe)两个种。中国板栗比丹东栗品质好,含糖份多,涩皮易剥,但实生繁殖较丹东栗结果晚,产量低。我省现有栗树约1,500万株(丹东栗占86%),其中结果树约300万株,年产栗子600多万斤。当前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结果晚、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收益少。针对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宽甸县板栗试验站,主要负责栗属植物资源的考察利用、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近几年注意了把科学技术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重视了应用研究,使新技术、新成果在板栗生产中发挥了经济效益。1979年宽甸县板栗产量170万斤,1980年上升到270万斤,在全国23个年产百万斤以上的重点县中,名列第八。1981年虽然遭受冻害,冻死结果栗树近十万株,但仍比1980年增产48%,总产量达到400.2万斤。事实证明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能使板栗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5.
栗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栗树资源十分丰富 ,栗产区主要集中在辽宁东部地区 ,仅丹东市现有栗树资源 8.0 2万hm2 ,约 4 5 0 0万株 ,年产量 2 0 0 0万kg ,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 90 %以上。长期以来 ,栗实象鼻虫、栗瘿蜂、栗实蛾等病虫害一直威胁着全省栗树生产。因此 ,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是生产上的当务之急 ,摸清和掌握病虫的生活习性、危害情况 ,是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关键。1 栗实象鼻虫1.1 危害状该虫是遍及全国各栗产区危害严重的果实害虫。幼虫在果肉内蛀食 ,并将粪便排于孔道外 ,在幼虫脱果前从外观上很难鉴别虫果。被害栗实失去食用价值和发芽…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栗树的修剪,在产区历来流传着两种方法,一种是清膛修剪法,一种是实膛修剪法。经过多年的对比观察和生产实践的考验,实膛修剪比清膛修剪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可增产一倍以上。遵化县营坊公社河东大队现有栗树17,000株,其中成龄栗树1,300株,自1973年推广实膛修剪以来,产量逐年上升,1973年产栗13,000斤,1976年20,000斤,1978年达到25,000斤。建明公社接官厅大队有结果栗树3,000株,采用实膛修剪以后,产量由1973  相似文献   

7.
我县板栗实膛修剪经验,是西下营公社塔寺大队的共产党员王占元同志和贫下中农一起,在多年管理栗树的实践中,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创造出来的。目前,已在全县栗产区广泛推广,对板栗的增产起了很大作用。塔寺大队现有栗树1.1万多株,其中结果树3,600株。建国初期栗子产量1.7万斤,自采用实膛修剪法,栗子产量逐年提高。1966年产栗子3.5万斤,近二年来,产量稳定在6.5—7万斤,比1966年增加1倍。文化大革命以来共向国家交售栗子35.7万斤。大队建立的6亩40年生(60棵)板栗丰产园1973—1974年产量分  相似文献   

8.
栗树适应性强,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木本粮食树种,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出口创汇率很高。辽宁东部山区是我省丹东栗的重点产区,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管理粗放、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单株和单位面积产量低、病虫危害严重等不良状态。丹东地区现有板栗结果树20万亩,1981年产量为4205t,平均亩产仅为21.25kg,与小面积亩产120kg丰产园相比,其经济优势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为了改变丹东栗生产的落后现状,挖掘现  相似文献   

9.
栗树是辽宁省丹东地区分布最广,涉及面最大的经济林树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全市现有栗树10万hm^2,6000万株,年产量3000万妇,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之首。近几年,我地区板栗发展很快,广大栗农已认识到栗树嫁接的重要性,加快了栗树嫁接新品种的步伐。栗树嫁接新品种不仅能改进品质,提早结实,提高产量,又能起到抗虫的作用。虽然嫁接优点多,益处大,但如果嫁接技术掌握不全面,会影响嫁接成活率,减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栗树氮素营养与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栗树叶片氮素含量与施氮量及坚果产量等因素间的关系,于1987~1989年在风城县开展了辽丹68号多点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叶氮含量为2.17~2.30%时,施氮能提高叶氮含量,与产量增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单株有效枝量及新梢生长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试验认为,叶氮含量2.3%这一营养水平,可作为评定丰产栗树(园)氮素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据此提出,在辽宁东部栗产区,高接5~8年生、冠影面积9~16m~2、株产5~10kg的栗树,施氮量为276~414g/株·年,氮、磷、钾比例2:1:1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丹东栗(属日本栗系统。Castanea Crenata Silb)是辽宁栗树生产的主栽种。集中分布在辽宁省宽甸、东沟、凤城、丹东市振安区、岫岩等几个县(区)。目前年产量己达650万kg以上。但由于长期实生繁殖,现有实生树良莠不齐,普遍存在晚实、低产、品质较差等问题。其原因除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外,主要是缺少良种。为尽快选育出优良品种,辽宁栗树选种协作组曾于1972~1974年开展了实生树选优研究,选出了23株优树。经无性系比较试验,于1980年评选出辽丹61、辽丹24号两个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北起北海道的扎幌,南至北九洲长琦以北,全国43个都道府县都有栗树栽培。总面积为40,000公顷,年产量为75,000吨。日本栗栽培按自然特点大体可分为关东平原产区,关西山地产区,北海道寒地栽培区。关东及北海道的栗树为集约化栽培,先在苗圃内育苗,然后按规划的距离定植。关西山地产区,利用山地的野生栗树(芝栗)就地嫁接成园。日本栗产量较高,一般亩产200—300斤,高产园亩产600—700斤,进入结果期较早,定植后2—  相似文献   

13.
栗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文章主要介绍了栗树抗寒新品种"宽优9113"栗的品种特性、选育过程、适宜栽植范围及主要栽培技术。该品种以嫁接育苗为主,"宽优9113"栗嫁接亲和性比较高,适宜选择丹东栗、中国栗(丹东地区种子繁殖的)及两者中间型砧木上嫁接,以中间型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氮、磷、钾肥不同配比、不同施用量对栗树及栗瘿蜂的影响,在宽甸县大西岔镇进行了栗树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春施氮、磷、钾肥虽能增强树势、提高产量,但使栗瘿蜂数量上升,且施肥效益不高。对密度为4m×5m,树龄为15~20a的实生栗树而言,有栗瘿蜂的栗园不易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对山乌桕播种育苗定苗后保留不同株数(67株/m~2、44株/m~2、33株/m~2、25株/m~2、20株/m~2)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山乌桕育苗以44株/m~2定苗最适宜,1年生幼苗平均地径达1.24cm、平均苗高达229.89cm、主根平均长度达33.58cm、5cm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10.29条、Ⅰ、Ⅱ级苗百分率达81.7%、Ⅰ、Ⅱ级苗产量21.7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丹东栗在丹东地区栽培历史比较悠久。由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多年来一直存在结果晚、产量低的问题,为了改变低产状况,使板栗幼树提早结果,早期丰产,尽快发挥经济效益,从1975年开始,在东沟县汤池乡萌芽村进行了丹东栗早期丰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现已在全市区广泛推广,先后共建立栗树密植丰产园7000多亩。  相似文献   

17.
赫章县的核桃,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是多年来弛名中外的土特产品。是全县70多个乡(村)经济林木的优势。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薄壳核桃由1980年的400多万株到1985年已发展到700多万株。1978年,产量曾达250万斤,供销部门收购150万斤,其中出口就达120万斤。  相似文献   

18.
<正> 我省栽培的板栗,自古以来习惯用播种繁殖,但由于板栗是异花授粉植物,不仅其后代单株间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悬殊,而且种性混杂,良莠不齐。据调查,遵化县沙坡峪大队高产单株可达250斤,而同样的立地条件,大部分低产树只产6—8斤,甚至还有仅结栗蓬不长栗子的“哑子”树和“渣子树”。果实成熟期也不一致,最早的8月下旬成熟,最晚的要到10月下旬成熟。迁西县杨家峪大队20,121株结果树,株产在40斤以上的丰产树仅占2.7%,株产8.6斤的单株占86.1%,株产2.8斤的低产树占11.2%。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从1971年开始,在板栗单株选优的基础上,于1973年在迁西、遵化两县的一些重点大队,对“渣子”和“哑子”等低产劣种树实行多头高接、改换优种的试验,嫁接后,2年始果,3年获一定产量。迁西县杨家峪大队22株40—50年生低产树(株产5斤以下),高接后连续4年增产,  相似文献   

19.
油桐(Alertes fordii Hems)是我区主要经济林木,建国卅年来,平均每年生产桐油2150万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全区油桐生产水平仍然很低,其重要的技术原因是良莠混染,单产低,产量不稳。据1979年在万县龙驹区四个生产队的6596株,8—20年生桐树实测,平均单株产籽2.43斤;其中单株结果在100个以下的占62%,100~200果的占24%,200果以上的仅占14%,还有2%的植株不结果。单株结果量的年间变化也极显著,有3.1%的植  相似文献   

20.
丹东栗(Castanea crenata Sieb. et Zucc。)属日本栗系统,是辽宁栗树主产的主栽种。集中分布在辽宁省宽甸、东沟、凤城、丹东市振安、岫岩等几个县(区)。目前年产量已达6500t以上。但由于长期实生繁埴,现有实生树良莠不齐,普遍存在晚实、低产、品质较差等问题。其原因除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外,主要是缺少良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