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适地适树的实现途径与方案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适地适树的实现途径作了介绍,并对适地适树方案确定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在指导和促进当前造林绿化工作健康发展上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适地适树的实现途径作了介绍,并对适地适树方案确定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在指导和促进当前造林绿化工作健康发展上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适地适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地适树是保证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使乡土文化原法原味地再现的需要。本文着重论述了适地适树的必要性,又分析了适地适树的综合价值,得出了适地适树是园林规划的基本原则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4.
正"适地适树"就是造林时要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在这种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树种。首先要掌握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特点;再根据立地条件与树种生态学特性正确选择造林树种。造林一定要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造林时要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在这种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树种。所以说"适地适树"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选择造林树种方面的具体应用。但"适地适树"是相对的,"地"和"树"是矛盾对立的统一。因此,"适地适树"并不是仅仅把树种的  相似文献   

5.
浅议造林中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适地适树的途径着手,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树木的生长特性,选择树种、适地适树,以期为我县提高绿化 造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枸杞、刺槐等为例,阐述了适地适树的概念、重要性、标准及途径,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期为做到适地适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适地适树 树种选择应充分体现"适地适树".乡土树种由于是长期适应当地环境才保留下来的林木种类.但就某一地区而言,即便是气候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点,而立地类型却常常是复杂多样的,绝非一个经济树种和一种栽培模式可以概括,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准则.只要规划合理,配置科学,种植得当,经济林、生态型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不难形成以生态林作屏障护卫商品林和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作支撑保护生态林的新格局,最终培育出一种生态上健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适用的结构、功能、效应一体化的林业新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的基本原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对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这一生物界基本法则的认识,探索、总结而得。那么什么是适地适树的原则呢?简而言之,适地适树就是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古书所云:"欲知地道,物其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本文阐述了适地种树在园林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的基本原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对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这一生物界基本法则的认识,探索、总结而得。那么什么是适地适树的原则呢?简而言之,适地适树就是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古书所云:"欲知地道,物其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本文阐述了适地种树在园林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银凤  任伟 《农村科技》2007,(11):54-54
一、适地适树 树种选择应充分体现"适地适树".乡土树种由于是长期适应当地环境才保留下来的林木种类.但就某一地区而言,即便是气候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点,而立地类型却常常是复杂多样的,绝非一个经济树种和一种栽培模式可以概括,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对甘肃一熟灌区现有高效农田模式系统全面研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对以高产为目标的12种粮-粮型和以粮钱双收为目标的12种粮-菜(或经)模式分别进行多目标综合评判,并结合单项指标的对比,优选出了适应引黄灌区不同生态和经济条件地区的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冀北地区桑牧粮间作防风固沙生态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梯田坝坡种植条桑优点的研究,提出将条桑在张家口、承德地区推广,与牧草、粮等作物间作,形成适宜河北北方的防风固沙高效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造林绿化树种资源调查研究是当前石灰土分布区造林和溶洞风景区绿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在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初步选择了适宜浙西北石灰土分布区自然条件的280个造林绿化树种,分析了树种资源的基本特点,并根据造林目的、用途把造林绿化树种划分为5类,即(1)用材树种,(2)经济果木树种,(3)薪炭树种,(4)防护树种,(5)特种用途树种。最后,提出了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提取果树的空间分布信息,以果树生长期内不同月份的Sentinel-2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大沙河流域果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月份的光谱信息得出最佳监测时期,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时期的5种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结构密集型色素指数(SIPI)和归一化水指数(NDWI)],结合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决策树提取模型。结果发现,3、4、7、8月份的影像适于果树面积提取。通过Feature_importances_属性筛选出贡献度高的不同时期的植被指数作为输入特征,结合超参数学习曲线和网格搜索技术确定决策树模型的Max_depth和Min_samples_leaf参数分别为5和10时模型的效果最佳。参数调整后绘制决策树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精度分别达到了0.919 4和0.875 1。提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果树主要种植在大沙河两岸,东部与西北部的果树种植地块较为零碎,总的果树种植面积为6 838 hm2。在验证样本的基础上,通过混淆矩阵计算提取结果的精度,结果显示,Kappa系数为0.87,果树种植区提取的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为92.91%和90.77%。结果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大区域果树的遥感提取,可为基于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果树种植区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南岭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枯立木数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典型取样法,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枯立木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0.9 h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共有枯立木59株,27种,分属于16科23属。优势科为山茶科、壳斗科、大戟科和樟科。白锥、马尾松、红背锥、黄樟、青檀的重要值之和占样地枯立木总重要值的60%以上。(2)不同保护条件下,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枯立木数量特征表现不一,并非保护程度越高枯立木数量优势越明显。受保护条件最弱的试验区枯立木丰富度、多度、总胸高断面积和径级结构都最小,保护条件较好的缓冲区和核心区枯立木径阶分配比较均匀,但缓冲区枯立木的总胸高断面积却比核心区的多。(3)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和指示种分析揭示,枯立木对群落生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不同保护条件下有不同的枯立木指示种(P<0.05)。  相似文献   

16.
依据闽北建阳市1971-2005年的极端低温资料,构建极值分布数学预测模型,预测邓恩桉引种栽植区5a、5~10a和10a间隔期可能出现的极端临界低温,预测结果分别是,-7.47℃、-7.47~-8.50℃和-8.68℃,用电导率确定邓恩桉不同优株的半致死温度;利用“极端环境反应法”,分别对不同优良个体适宜栽植区进行栽植决策,提出以10a间隔期进行预测决策比较合理适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楚雄市老城区行道树的组成、胸径、树高、冠幅及垂直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行道树共有乔木30种、灌木9种,物种丰富度偏低.在分析楚雄市老城区行道树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楚雄市道路绿化树种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三峡库区马尾松天然林生长规律为研究对象,依据库区第五、六、七次连续3期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及样木数据,划分地位级,对库区马尾松天然林生长规律进行探索。采用幂函数、S曲线、单分子(Mitscherlich)式、理查德(Richard)模型分别对库区马尾松天然林胸径、树高、材积、蓄积生长规律进行拟合,模型通过检验,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为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监测以及经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秀玲 《特产研究》2007,29(2):51-54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叶长、叶宽、长×宽、面积等作为指标,求出叶面积和长×宽的回归方程,各回归方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为绿化树木叶面积的测定提供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灰色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相关系数法和逐步回归法,分别选取与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相关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作为样本的因子变量,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有虫诛率与气象因子的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各预测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效果。有虫面积模型预报因子数为8个时,预留样本的平均预测误差为7.47%;虫口密度模型预报因子数为6个时,预留样本的第1年预测不准,第2年的预测误差为2.21%;有虫株率模型预报因子数为5个时,预留样本的平均预测误差为3.60%,总预测成功率为8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