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宜农荒地资源发展蓖麻生产,不仅可解决我国蓖麻产业供需矛盾,也可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分析了蓖麻的重要价值和用途,介绍了利用宜农荒地发展蓖麻种植的重要意义,并据此提出了利用宜农荒地发展蓖麻种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荒漠化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孙兆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50-16954
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荒漠化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对加快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综述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适宜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建设目标的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及策略,为西北地区宜农荒地植被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土地禀赋的特点之一是宜农荒地资源丰富。宜农荒地开发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用地的矛盾,又能为农业经济组织创新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土地整理过程和对象提出在宜农荒地的立项评估中宜采用土地利用效益评估法或贴现现金流量法;在土地整理后的地价评估中应采用收益倍数评估法或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并给出了计算公式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5.
一、困境分析: 困境之一:人地关系紧张,土地细分,规模经营受阻。 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来已久,现阶段人地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1978年至1993年,人均耕地由0.1公顷降到0.08公顷,已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4。第二,农村耕地锐减令人触目惊心。八十年代后期强化了土地管理,耕地锐减势头有所遏制,但平均每年仍以3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第三,可开垦的宜农荒地面积有限,且开垦的投资大。从我国土地资源统计资料看,宜农荒地约0.33亿公顷,其中可开垦的仅0.067亿公顷。然而这0.067亿公顷宜农荒地大多分布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因素,需较多的整治投资方能作为农业用地。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八八年以来,我区已实施两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和宜农荒地162万多亩,取得明显效益,项目区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新格局。自第二期开发工程开始,由于坚持了超前实施“框架”工程,从而使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所谓“框架”工程是指中低产田改造和宜农荒地开发项目区的方田农路、林网和渠道工程,这是影响项目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超前实施“框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东辛农场黄淮海农业资源的二期开垦宜农荒地866.67hm2,形成耕地613.33hm2。15年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小麦稻谷)69000 t,商品皮棉2587 t,净增产值5520万元。笔者从东辛农场概况,荒地资源开垦利用现状,投资规模和开垦方法,到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问:什么是土地开发?答:土地开发是人类为了扩大土地的可利用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深度而进行的开荒、围垦、复垦和土地的整治等活动。开发是指把未利用的土地改变为可利用的过程,如宜农荒地的开荒、滩涂的围垦利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每年因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网络建设而占用大量耕地,同时工矿废弃地的数量依然持续增加,从而加剧了人地矛盾,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建立农田保护政策的同时,开发开垦宜农荒地减少耕地损失,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宜农荒地、沿海滩涂、沼泽、湿地、盐碱地、沙漠化地等。由于各类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目前利用的基础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其开发利用方向和应遵守的具体原则和应采取的措施也应有所不同,本文分门别类进行了阐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3期TM影像(19891、996、2005)进行解译判读,获取北京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同时应用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分析1989—2005年间区域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6年来耕地、沙荒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明显减少,而城市及建筑用地和林地的面积在连续增加;各景观组分间的转移过程频繁,其中耕地斑块向城市及建筑用地斑块的转移数量最大,沙荒地向林地的转变最为明显;1989—1996年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较1996—2005年间的大,变化集中表现在西北城郊过渡区域;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形状趋于简单,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呈现增加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在逐渐减小;城市及建筑用地的不断扩张,林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持续减小,并呈现破碎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过程响应.要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须注重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中国耕地生产力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耕地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分析不同区域耕地生产力构成要素及其影响机制、摸清耕地资源状况,对于把握耕地资源利用的科学决策、实现耕地产能提升,特别是支撑省域土地整治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及经济投入、效益反馈等社会统计数据,建立构成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的指标体系。根据粮食作物单产对耕地生产力分级,并结合以往区划确定耕地生产力区。在深入剖析耕地生产力与其构成素要素之间的复杂、高维、非线性关系基础上,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U-矩阵面板以及变量位面对评价单元耕地生产力6个自然要素、5个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高维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空间聚类,识别不同空间格局下耕地生产力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直观反映耕地生产力构成要素变化的敏感分布区域,并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校正。最后,将聚类结果与耕地生产力分级结果叠加,并结合综合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行政单元完整性等原则进行适当调节,确定耕地生产力亚区。【结果】不同省域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经济投入、效益反馈方面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而将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均聚为6类。以此为依据,将中国耕地生产力划分为10个耕地生产力区、24个亚区,其中耕地生产力区包括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丘陵区、黄土高原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华南丘陵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高原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耕地生产力亚区是根据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可视化特征和空间聚类结果对耕地生产力区的区域优势及限制因素的细化及简要说明,并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校正,最终建立起中国耕地生产力分区系统。【结论】分区综合考虑了由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及耕地压力指数共同构成的区域耕地生产力主导因素及关键问题,分区系统与客观实际相吻合,表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耕地生产力要素分区与敏感区域识别的科学有效方法,通过空间可视化与要素聚类分析,揭示了不同区域的耕地生产力现有优势、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耕地质量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满足当前耕地质量评价和管理需要,合理确定耕地质量的内涵,利用文献综述法和总结归纳法,从时间角度,梳理国内外耕地质量内涵的发展。结果表明:1)国内外耕地质量内涵从单一的适宜性评价阶段发展到生产力、生态、健康等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阶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2)目前,由于国家和公众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耕地健康以及景观多样性的需求,决定了当前耕地质量内涵必须从耕地生产特性、生态特性、健康特性和景观特性等角度定义。研究认为,未来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需综合考虑耕地的生产、生态、健康及景观等方面,在耕地质量评价单元、评价尺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选取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从而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区域耕地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预留法、粮食需求法和灰色模型3种方法对2020年广元市的耕地保有量进行预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耕地保有量指标进行分解。[结果]预留法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相关政策,测算耕地保有量。相对优越于粮食需求和灰色模型法,预测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334099.98 hm2。依据各识别指标,确定权重,进行耕地保有量指标的分解。耕地保有量最大的区县是苍溪和剑阁,其耕地保有量达到72013.036、4908.60 hm2,分别占全市耕地保有量的22.30%和20.10%。耕地保有量最小的区县是朝天区,其保有量24219.63 hm2,仅占全市耕地保有量的7.50%。[结论]得到了2020年广元市各区县的耕地保有量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5.
优质耕地永久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了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1)优质耕地具有数量少、产量高、易占用、难补偿4个特征;(2)划定优质耕地永久保护区,保护优质耕地(和园地)免于开发和破坏,并且质量稳定提高,对优质耕地实行永久、刚性保护;(3)优质耕地永久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在设立原则、保护数量、保护强度上有一定差别。最后提出优质耕地永久保护区划定是保护耕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农用地(耕地)的产能核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贵州省不同区域农用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提高贵州省不同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根据贵州省农用地(耕地)产能核算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从农用地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个方面对贵州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农用地可实现单产为理论单产的66.18%,实际单产为可实现单产的47.49%;贵州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强度平均为66.18%,可实现产能的利用强度平均为47.49%;农用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3335.66kg/hm2,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3428.2kg/hm2,大部分县(市、区)的可实现利用潜力为2000~5000kg/hm2;贵州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有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农用地可实现产能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有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遵义市、贵阳市和安顺市。  相似文献   

17.
薛明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62-8764
探讨了在农地征用过程中,收益还原法和市场比较法在确定补偿金额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农地的价值构成,并以中国重庆市为例,对现行农地征用补偿标准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以收益还原法确定补偿金额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现行的补偿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探讨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措施,分析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成效及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剖析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挑战。结合耕地占补平衡存在问题和耕地占补平衡趋势预测等,提出包括界定耕地占补平衡为阶段性目标,有限开展农用地占补平衡,加大抑制耕地被占用的力度,积极完善补充耕地的措施,探索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协调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农户决策行为与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之间的规律,提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和耕地质量保护对策势在必行.在对国内外农户耕地利用决策、耕地质量评价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是未来耕地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为此从耕地质量评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农户耕地利用目标差异性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农户在不同耕地利用强度下的耕地质量影响过程及其效应,分析这种影响效应的自然过程与农户耕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和复合关系.在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要构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从农户对于耕地质量评价要素的影响关系出发,构建合适的耕地质量评价要素的分值体系,以分析由于农户决策行为差异性造成耕地质量空间变异性的特征规律.在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方面,不仅要借助传统的学科方法,还要引进遥感信息识别技术、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尺度分析技术,以提升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0.
岳秋丽  白明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46-17048
选取宿迁市1997~2007年耕地变更调查统计数据,分别采用趋势预测法、线性回归法和灰色数列模型对该市耕地总量变化态势进行建模,并利用模型进行未来耕地需求量预测,最后根据预测结果对3种预测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