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然感染鸡的气管粘膜及分泌物为材料,以鸡胚接种分离出一株病毒CL94。通过接种鸡胚的病变特点、回归本动物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毒价测定、中和试验以及对有机溶剂的敏感试验等证明CL94分离株是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为证实ILT在安徽存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建强  潘琦 《畜牧与兽医》1995,27(4):157-159
本试验采用自然感染患鸡的气管粘膜及分泌物为材料,以鸡胚接种分离出一株病毒CL94.通过接种鸡胚的病变特点、回归本动物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毒价测定、中和试验以及有机溶剂的敏感试验等证明CL94株分离毒是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为证实ILTV在安徽存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患大肠杆菌病的肉鸡脑和肝混合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L株,该病毒的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为1.15,对10日龄鸡胚最小致死量的平均死亡时间(MDT/MLD)为54.2小时,与发病鸡场较常用的疫苗株(LaSota系)相比,L株与其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但至多属于中等毒力的病毒。L株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可引起大肠杆菌、非典型新城疫混合感染症状,如各脏器的纤维素性干酪样炎症病变、腺胃乳头出血、肠道出血、脚趾及鳞片下出血等。实验室用L株作攻毒试验,并没有获得与临床症状完全相同的表现,但又从攻毒发病鸡中分离到与L株性状相同的毒株。用L株制备疫苗并不能获得针对其的特异性抗体,但攻毒后ND抗体会显著提高。分别用LaSota系疫苗和L株作抗原,所测得的血凝抑制抗体约相差2log2。通过攻毒、免疫、病原的再分离等试验表明,NDV疫苗株在大肠杆菌感染较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变异,而且可能成为非典型ND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成都、重庆等10个市、地、县,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场采集108份样品,分离的27个菌株,经L型细菌检验,理化特性鉴定,符合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通过血清学鉴定(生长抑制试验),证实分离的支原体与鸡毒支原体国际代表株S6为同一血清型。人工复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鸡毒支原体SMG-1和SMG-2具有高致病性,感染鸡出现典型的慢性呼吸道病症状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LX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一免疫失败鸡场中分离到1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命名为LX株。经血清学、鸡胚接种、病毒形态、外源病毒(CAA、NDV和IBV)排除试验等证实该分离物为纯净的IBDV。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LX株接种8龄SPF鸡后第2天鸡只精神 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粪便,发病率为100%,第3 ̄4天出现死亡高峰,而后很少引起死亡,死亡率达92.3%,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脾脏肿大,胸腺萎  相似文献   

6.
从采自发病或死亡小鸡的肝、脾、肺和腹水等病料中分离到4株衣原体。将分离物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素,能致鸡胚规律性死亡,该分离株对磺胺嘧啶具有抵抗力,碘染色不着色,鉴定为鹦鹉热衣原体;毒力测定对鸡致死毒从为10^-10ELD50/0.4ml。用该分离株对健康小雏做人工感染试验。可发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对分离毒株形态特征进行了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7.
补体损伤类鼻疽杆菌外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获得的类鼻疽杆菌在抗血清和补体的作用下,进行了青霉素药敏试验和L型菌的形成试验。结果表明,类鼻疽杆菌虽然具有抵抗补体杀灭的特性,但补体激活所形成的膜攻击物可损伤类鼻疽杆菌的外膜,从而增强了其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从这一意义上讲,补体在抗类鼻疽杆菌感染的机制中已完成了杀菌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以提纯的外膜蛋白(Outer membuane puoteins,OMPs)作包被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测定了禽病原性大肠杆菌O 18-566、O78-166分离株人工感染鸡的OMPs抗体。上述分离株2次攻毒鸡的OMPs抗体高峰期在攻毒后的3~5周;同时,我们以间接血凝试验(Indirict hemagglutination tist,IHT)测定了其脂多糖(Lipopolysacchauide,LPS)抗体,该抗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选用鸡传染支气管炎强度M41株,通过泄殖腔和滴鼻两种途径对7日龄SPF鸡进行了临床感染试验。经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和病毒分离证明泄殖腔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鸡的一种途径。尽管两种感染途径引起试验鸡的发病率相同,但在组织器管的致病性和病毒分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经泄殖腔感染鸡的肾病变发生率和肾脏中IBV的分离率均匀为17.9%,而经滴鼻感染鸡的肾病变发生率和肾脏中IBV中的分离率均为6  相似文献   

10.
鸡衣原体病的调查研究:病原学与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从患有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腹膜炎和脾肿大的病死鸡中分离到3株衣原体(JLC-3,JLC-5和JLC-6株)。该分离物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囊致鸡胚在96-120小时内规律性死亡。剖检死亡鸡胚可见明显的病变,卵黄囊膜涂片镜检能观察到大量原生小体;交叉补体结合试验证明,该分离物能与标准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抗原和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具有抗原相关性;对磺胺嘧啶钠具有抵抗力;磺染不着色;对鸡胚  相似文献   

11.
某鸡场鸡群表现关节、爪垫肿胀、行走困难等症状,经血清平板凝集试验检测,鸡毒支原体呈阴性,鸡滑液囊支原体呈阳性。在此基础上,对关节囊内容物进行了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分离菌落呈典型支原体菌落,能通过450nm滤膜,发酵葡萄糖,还原四氮唑,不利用精氨酸和尿素,菌落能吸附鸡红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被鸡滑液囊支原体阳性血清所抑制。分离物在抑菌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次,未见返祖L型细菌。用分离物对鸡做人工感染试验,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故认为分离物为鸡滑液囊支原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酒石酸泰乐菌素在试管中对鸡毒支原体进行了抑菌试验和在鸡体内对人工诱发的鸡毒支原体病进行了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酒石酸泰乐菌素能有效地抑制试管中鸡毒支原体的生长繁殖。当饮水中药物浓达到250mg/L以上时,能提高感染鸡的成活率,当饮水中药物浓度达到500mg/L以上时能降低气囊损伤,对提高鸡体增重也有一定的作用;当浓度达到1000mg/L时,则部分治疗的感染鸡体内检测不到鸡毒支原体抗休画产酒石酸泰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甲磺酸培氟沙星水溶性粉剂对鸡毒支原体分别进行体内外的抑菌治疗试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药物能有效地抑制试管中鸡毒支原体的生长繁殖。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当饮水中药物浓度达到100mg/L时,能有效地防止由于鸡毒支原体引起的死亡;当饮水中药物浓度达到50mg/L以上时,能明显地减轻以至部分消除鸡毒支原体强毒引起的气囊损伤;和感染不对照组相比,该药物能提高鸡体增重;用甲磺酸培氟沙星治疗,能抑制感染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病毒分离鉴定的常规方法,从某番鸭养殖户自然死亡的番鸭中分离到1株病毒,用分离到的毒株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番鸭,其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分离毒株与番鸭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初步确定该病毒为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5.
2019年3月,北京某鸡场产蛋鸡群中出现大量面部、眼睑严重肿胀等急性病例,为探明其发病原因,本试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株16S rRNA测序、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从病鸡体内分离到副鸡禽杆菌和鼻气管鸟杆菌2种致病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副鸡禽杆菌为A型;免疫琼扩试验结果显示,鼻气管鸟杆菌为A型。药敏试验显示,2株分离菌对氨苄西林、强力霉素等敏感,对链霉素及卡那霉素均不敏感。动物回归试验中,试验鸡单独感染副鸡禽杆菌分离株就会出现眼睑肿、浆液性鼻液、结膜炎等典型症状,单独感染鼻气管鸟杆菌的鸡也会发生流鼻液、呼吸紊乱等症状;混合感染的鸡发病症状比单独感染的鸡更为严重,病程加长。从人工感染发病鸡分泌物中可以成功分离出上述2种病原菌。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副鸡禽杆菌和鼻气管鸟杆菌共感染的病例,为预防、控制和诊断鸡肿头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用差束离心和非线性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感染雏鸡血浆中分离和提纯了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AMV)。并以SDS法裂解病毒,用SDS-PAGE分析AMV结构蛋白成分,最后选用(LKB)水平板式电泳系统,经SDS-PAGE比较大量地分离提纯了Pgag27。用Dot-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检验其抗原活性,并且用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和纯度。结果表明,提纯的病毒蛋白具有抗原活性,且达到电泳纯。  相似文献   

17.
在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流行期,给高产蛋鸡连续饲30g/L和50g/L的复方泰灭净,通过临床症状、血涂片和血清学检查发现50g/L组对卡氏住白细胞虫的感染完全保护,血片和轿清学检查均为阴性鼻炎阳性血清无效叉未见临床症状;30g/L组能够基本控制其感染,整个试验驻1例检出抗体阳性(0.63%),同时未见临床症状;而对照组蛋鸡从5月份开始至试验结束连续发并出现死亡,抗体检出率为27.80-80.00%,抗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诊断湖北省某养鸭场发病鸭群的病原,有效控制疫情,试验进行了病毒分离培养、RTPCR检测、细菌分离鉴定、动物感染试验、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分离得到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和沙门杆菌2种病原,确诊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与沙门杆菌病的混合感染。说明临床上病毒、细菌的混合感染发病越来越普遍,而且细菌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坏死梭杆菌QL03株绵羊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免疫保护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坏死梭杆菌是奶牛腐蹄病的重要致病菌。用奶牛源坏死梭杆菌QL03分离株以不同浓度菌量感染绵羊蹄部,通过观察绵羊蹄部感染情况、病理变化和动物回归试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绵羊感染模型。并通过绵羊免疫保护性试验验证了绵羊作为奶牛源坏死梭杆菌QL03分离株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坏死梭杆菌有效的疫苗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查明导致五家渠市某规模化羊场湖羊流产的原因,无菌采集流产胎儿的心血、肝脏和脑组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动物感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株分离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特性符合羊败血性链球菌的形态特征,且兰氏分型为C型。动物感染试验表明:5株分离株均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