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血清4型禽腺病毒引起。为了解该病原的主要致病特点,采用Ⅰ群4型禽腺病毒聊城分离株(SDLC 201601)接种SPF鸡胚,观察鸡胚病变;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观察主要病理变化,并采用PCR方法对各脏器进行病毒DNA的检测。结果发现,鸡胚试验组至接毒后第8天鸡胚全部死亡,接毒6 d后死亡胚出现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变性或出血及肾脏肿大、出血等典型病变。SPF鸡试验组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死亡并达到死亡高峰,第4天全部死亡,死亡率为100%,SPF鸡对照组无发病死亡;SPF鸡试验组死亡鸡主要病变在肝脏、心脏及肾脏等器官,其中肝脏的病变评分最高;死亡鸡的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气管、胰腺、小肠、法氏囊、肌胃、腺胃等脏器均检测到该病毒的DNA。表明该毒株对1日龄SPF鸡感染性强,可侵袭各组织脏器,为全身性感染,致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2.
鸭源副黏病毒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鸭源副黏病毒(DPMV)SDFC株分别人工感染21日龄健康非免疫樱桃谷肉鸭和SPF雏鸡,观察试验鸡、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3.3%;而鸡感染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为100%。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以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法氏囊广泛性出血、变性为特征,消化道病变较轻微;而鸡感染DPMV后,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胰腺、肾脏、心肌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广泛性出血,并伴有黏膜脱落。结果表明,DPMV对鸡、鸭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与鸡相比,对鸭的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3.
鹅副粘病毒的组织嗜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免疫过氧化物酶(MC-IP)技术,对21只鹅副粘病毒病鹅体内的病毒抗原进行定位,结合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探讨了鹅副粘病毒的组织嗜性。结果显示,除脑和心脏未检测到病毒外,在气管、肺、食道、肝脏、腺胃、胰腺、肠、哈氏腺、胸腺、脾脏、法氏囊、肾脏等器官都能检测到病毒,病毒抗原定位于上述器官的各种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其中以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和法氏囊、胸腺、脾脏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内检出率高,阳性反应强。这些结果提示,鹅副粘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病毒,胃肠粘膜上皮和淋巴组织是其主要侵嗜部位。  相似文献   

4.
鸡腺胃炎是指以腺胃肿大和腺胃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特征包括鸡体苍白,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粪便中有未消化或消化不良的饲料(一般称为过料)。剖检病变以腺胃肿胀、溃疡、肌胃角质层糜烂、脾脏、胸腺、法氏囊萎缩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5周龄非免疫健康鸡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河北分离株HB-bp,3d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3~4d内死亡率达80%。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胸腺及腺胃有病理组织学变化,各个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均含有病毒,法氏囊内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脾脏。而对照组未见任何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D971分离株感染SPF鸡后主要表现为消瘦、稀便、伴有轻微的呼吸症状;剖检可见腺胃乳头肿胀、充出血、或乳头凹陷,并附有大量黏液;组织学观察可见腺胃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有坏死、脱落或溃疡,个别病例见有淋巴样细胞浸润,肌胃黏膜有中度坏死,伴有少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实质器官细胞变性、坏死,脾、胸腺及法氏囊的淋巴细胞有较为明显的坏死。M41株和T株感染SPF鸡后,其腺胃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28日龄无特定病原(SPF)鸡通过点眼、滴鼻方式人工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GX;自感染第2天至第9天,每天用免疫胶体金试纸膜和琼脂扩散试验(AGP)两种方法检测九种组织(法氏囊、脾脏、胸腺、肾脏、肝脏、盲肠、扁桃体、肺脏、心脏、直肠内容物)的病毒含量变化,初步探索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体内各组织的侵染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72只28日龄樱桃谷鸭肌注感染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于不同阶段解剖感染鸭和发病死亡鸭,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光镜:感染前期(2-72 h)各组织充血、出血,并伴有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后期(119-170 h)免疫器官(脾脏、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消化器官(肝、胰)、肾、大脑组织细胞坏死或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消化道(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和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完全坏死脱落,固有膜严重充血、出血;心脏肌纤维间弥漫性出血,肺脏和胸肌组织小血管充血。②电镜: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空化,胞质内各种细胞器肿胀、扩张,甚至溶解、消失,有的形成含有较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研究表明法氏囊、胸腺、脾脏、肝脏、消化道和气管为DSHD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肝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胆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为DSHDV侵害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9.
对1日龄感染和未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雏鸡接种小鼠红细胞后,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胸腺),外周免疫器官(脾脏),以及消化道和呼吸道相关的局部免疫组织(盲肠扁桃体、哈德尔腺)中浆细胞、ANAE^+T细胞、淋巴细胞数的变化及其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后,其免疫器官组织对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REV感染肉种鸡后动态病理学观察与抗原分布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人工接种1日龄肉种鸡,定期剖杀,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病变特征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用免疫组化、PCR检测抗原与病毒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规律;超薄切片观察肿瘸细胞、病毒的形态.结果显示,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较早出现明显的肿瘤增生灶,在这些器官内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出现最早,且信号最强,在5周龄时,心肌、腺胃、肺、肾、骨髓等器官才开始出现阳性信号,但呈中度的阳性反应,9周龄后阳性信号开始减弱.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骨髓扩增出REV的LTR基因片段,超薄切片显示病毒多分布在胞浆内和细胞间隙内.研究发现病变明显的组织中,阳性反应较强,肿瘤细胞增生明显,即强阳性反应的组织器官易形成肿瘤转移灶及肿瘤结节,同时,抗原最早出现在这些器官说明其中可能存在REV的靶细胞.虽然阳性信号在腺胃出现较晚,但90%以上的腺胃肿大说明腺胃也是REV的主要侵害器官.  相似文献   

11.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组织嗜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肾型 IBV) C90 0 1株人工感染 14日龄 SPF鸡 ,于接种后定期采集病鸡的各组织器官制备成石蜡切片 ,用建立的检测石蜡切片中肾型 IB病毒的免疫酶组化染色技术 ,对人工感染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肾型 IB)鸡发病后病毒的组织器官亲嗜性和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肾型 IBV在胞浆内复制 ,主要亲嗜气管黏膜的上皮细胞和固有层腺体细胞、肺各级支气管上皮细胞以及肺房和呼吸性毛细管上皮细胞、气囊上皮细胞、肾和输尿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和固有层腺体细胞、肝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腺泡上皮细胞、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区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胸腺小叶髓质区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脾小体淋巴细胞、盲肠扁桃体弥散性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以及心肌细胞 ,病毒出现的先后顺序为气管、肺脏、肾脏、输尿管 ,消化道、法氏囊、肝脏、胰脏、胸腺和气囊 ,盲肠扁桃体 ,脾脏 ,心肌。病毒在肾脏和输尿管持续 2 0天 ,气管为 13天 ,消化道和法氏囊为 11天 ,肝脏、胰脏和肺为 10天 ,胸腺为 6天 ,气囊为 5天 ,盲肠扁桃体、脾脏、心肌呈一过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鸡腺胃炎的主要症状是鸡腺胃肿大及腺胃出现炎症。病鸡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低、粪便中含有未消化或消化不彻底的饲料。经解剖检查,常见腺胃肿胀、溃疡,肌胃角质层糜烂,脾脏、胸腺、法氏囊萎缩等症状。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分离株GX-YL5通过滴鼻点眼人工感染14日龄健康非免疫雏鸡,对接毒后1、3、5、7、10、14、21、28、35和42 d试验鸡的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和肝脏等组织及泄殖腔棉拭子进行IBV的反转录巢式PCR检测,同时对接毒后不同时间的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法氏囊、脾脏和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的3~21 d,气管、肺脏、肾脏、胸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和肝脏的病毒检测均为阳性,接毒后42 d肾脏和气管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接毒后3~42 d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为阳性。组织病理学观察见到气管黏液,气管和细支气管纤毛脱落,炎症细胞浸润,肺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肾脏间质性肾炎以及法氏囊水肿。研究结果表明,GX-YL5株对雏鸡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主要脏器带毒时间21 d或更长,泄殖腔排毒持续至少39 d。  相似文献   

14.
免疫器官中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定位和动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鼠抗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型IBV)的高免血清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鼠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肾型IBV抗原的间接酶标抗体染色技术。应用该技术对人工感染肾型IBV C9001株鸡免疫器官中的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胸腺和法氏囊是病毒主要侵害的免疫器官,脾脏,盲肠扁桃体仅呈一过性感染,哈氏腺未检测到,法氏囊从感染后2-12天,胸腺从感染后3-8天均检测到病毒抗原,阳性染色主要集中于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区和胸腺小叶髓质区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胞浆内。  相似文献   

15.
内脏器官是各种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属机体功能性器官,对家禽的生长发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试验对60(公母各半)只16周龄尼西鸡器官指数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尼西鸡公母鸡体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尼西鸡公鸡心脏、脾脏重量和母鸡心脏、脾脏重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公鸡肺、肠、法氏囊、性腺重量与母鸡肺、肠、法氏囊、性腺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器官指数方面,公母鸡肺、肾、腺胃、肌胃、肠、法氏囊、性腺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尼西鸡公鸡,体重与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肺指数、肾指数、嗉囊指数、腺胃指数、肌胃指数、肠指数、法师囊指数呈负相关,且与肝脏指数、肺指数、肾指数、嗉囊指数、肌胃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嗉囊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母尼西鸡中,体重与心脏指数、头重指数与肌胃指数、脾脏指数与肝脏(胸腺)指数、腺胃指数与嗉囊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体重与肺(肌胃)指数、肌胃指数与胸腺指数、性腺指数与腺胃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感染后SPF鸡免疫器官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IBDV超强毒株LX株接种2周龄SPF雏鸡后,其致病性不同于经典强毒株CJ801株,它主要引起接种鸡全身性炎症反应,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等免疫器官中大量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严重坏死崩解,胸腺皮质严重萎缩、坏死,骨髓中造血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增生。在接种后14d法氏囊淋巴滤泡严重萎缩、淋巴细胞排空形成囊腺样结构,未见恢复正常,其它免疫器官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电镜观察,接种后2和4d可见胸腺淋巴细胞胞浆浓集、染色质周边化形成新月形,表现细胞凋亡特征;在法氏囊坏死淋巴细胞胞浆中可见60nm大小呈晶格排列或散在的病毒粒子。研究初步探明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7.
正在禽病临床诊治过程中,时常遇到肝脏不太肿大,但肝脏上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肿瘤结节。病理解剖病变特点是肝脏、心脏、脾脏、卵巢、肾脏、肠道等内脏器官有淋巴瘤,胸腺和法氏囊萎缩,腺胃有时异常肿大。这种病称之为网状内皮增生症。鸡网状内皮增生症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1966年有专家证实本病毒与白血病毒为同属病毒,但有若干的差异,而命名为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感染后病鸡表现为  相似文献   

18.
中药和卵黄抗体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脾脏及法氏囊相对重量的影响祝建新朱印生(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南昌33000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主要侵害法氏囊这一免疫器官的疾病。有报道表明,雏鸡感染该病病毒(IBDV)后,法氏囊初期重量增加(肿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杨树皮类脂对热应激SPF鸡免疫器官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热应激SPF鸡脾脏、胸腺、法氏囊的脏器指数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结果表明:杨树皮类脂对热应激SPF鸡脾脏、胸腺、法氏囊的脏器指数有增加作用,能提高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说明杨树皮类脂有增加热应激SPF鸡免疫器官重量的作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vvIBDV致弱株经4周龄SPF鸡传代培养过程中,对接种鸡的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等免疫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分析主要免疫器官指数.发现随传代次数的增加,法氏囊和胸腺萎缩及脾脏肿大的程度逐渐加重;法氏囊、胸腺、脾脏和盲肠扁桃体内淋巴细胞崩解、坏死及脾脏内网状巨噬细胞增生的程度逐渐加深.试验结果表明,在传代过程中vvIBDV致弱株的毒力又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