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为进一步掌握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病的暴发流行情况,对日照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检测及调查工作。EHP孢壁蛋白基因PCR(SWP-PCR)检测结果显示,阳性产物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EHP的孢壁蛋白基因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EHP的阳性检出率在10%左右。对虾养殖池水样检测结果显示,发病池与未发病池中各水质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虾肝肠胞虫被认为是凡纳滨对虾"长不大"现象的主要病原之一,国内外学者已建立其PCR检测技术,包括18S-PCR、SSU-PCR及SWP-PCR。采集36个凡纳滨对虾苗种样本、5个卤虫样本和12个水样,应用上述3种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同源性分析,以比较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试验结果显示,18S-PCR在第一步扩增的灵敏度最好,SSU-PCR在第二步扩增的灵敏度显著高于SWP-PCR,但存在着一定的假阳性现象。建议在对凡纳滨对虾苗种进行虾肝肠胞虫的检测时,宜采用灵敏度更高的套式SSU-PCR方法。  相似文献   

3.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 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2021,42(9)
对虾肝肠胞虫对我国对虾养殖业具有极大影响,为了解肝肠胞虫感染与养殖水体环境的关系,研究选取了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场两口高位池和两口低位池,在放苗初期对池塘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一周的监测,并采集了不同养殖场的小虾进行肝肠胞虫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采集的样品均为阳性,水质理化数据在不同养殖模式下具有显著差异,后续还需进行大量的试验调查才能进一步了解肝肠胞虫的流行病学情况。该病与其他疫病综合感染率较高,国内已有多例该病的报道,将该病列入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并制定相关的检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V1)阳性检出率为29.41%,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3.92%,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为1.96%,副溶血弧菌(Vp)为19.61%;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虾肝肠胞虫(EHP)等4种病原未检出。408项病原检测结果中,4种病原的阳性总样本数量为28份,总体阳性率为6.86%。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携带率处于较低水平,DIV1、副溶血弧菌(Vp)是携带的主要病原。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原流行特点,从苗种选购、养殖过程管理、药物选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卤虫(Artemia)是对虾苗种培育重要的生物饵料.本研究将产自美国大盐湖,以及中国新疆艾比湖、西藏双湖和渤海湾盐田卤虫卵孵化的幼体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仔虾,研究不同产地卤虫幼体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存活、肌肉组分、抗氨氮能力和盐度耐受力的影响.凡纳滨对虾仔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  相似文献   

7.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又名"肠道上皮细胞孢子虫",于 2003 年被 Chay-aburakul等[1]首次发现,2009 年由 Tourtip 等[2]从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中分离并命名,主要感染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滨州地区养殖对虾与海水鱼苗流行病学现状,掌握潜在风险,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开展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区、博兴县)养殖对虾和海水鱼苗种主要病害监测,对虾苗种检测白斑综合征(WSD)、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虾肝肠胞虫病(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对虾虹彩病毒病(DIV-1)、桃拉综合征(TS)、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海水鱼苗种检测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等。本次监测了65份南美白对虾样品,分别都检测8种对虾病原,共检出5份病原阳性样品,并存在有2种甚至3种病原共感染情况。建议在对虾苗种引进、繁育、养殖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多病原监测,从源头上把好苗种质量关,保障对虾健康,促进对虾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水质改良剂硒黄腐酸钠对淡水小棚养殖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效果,使用水质改良剂硒黄腐酸钠,在室外小棚养殖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池较对照池亚硝酸盐的含量在72 d、79 d后都有所下降;氨氮浓度在0.5 mg/L以下。试验池折合产量、成活率高于对照池,饲料系数低于对照池。这表明,在养殖中后期,使用水质改良剂硒黄腐酸钠可以降低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台州是海洋渔业大市,是凡纳滨对虾的主产区之一,但是据近年来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病害测报和监测来看,凡纳滨对虾养殖业一直受到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肝肠胞虫病等威胁,特别是高温季节养殖成功率较低,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而非洲斑节对虾养殖在福建等地已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产量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1.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多使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为避免破坏池塘菌群结构,很少使用抗生素.为了解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耐药性与不同生长阶段的关系,本研究选取江苏地区4种主要养殖模式凡纳滨对虾成虾和虾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K-B纸片法和qRT-PCR技术,研究对虾样本肠道可培养细菌对...  相似文献   

12.
2013年以来,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中先后出现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感染且感染率居高不下,使我国虾类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经济损失。为查明2021—2022年沿海省市养殖虾类中EHP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在沿海地区开展了养殖虾类EHP流行情况调查,共采集样品936份,并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 qPCR)和组织病理检测对样品进行分析。TaqMan qPCR检测结果表明,2021和2022年所采集的虾类样品中,EH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67% (54/506)和13.72% (59/430);2021和2022年主要在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中检出EHP阳性,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10% (54/383)和16.71% (58/347),且检出EHP阳性的凡纳对虾主要来自山东、辽宁、广东、河北和天津等省市;1份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样品中检出EHP阳性,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克氏原螯虾(Protocrayfish cruzi)、斑节对虾(P. monodon)、日本对虾(P. japonicus)和中国对虾(P. chinensis)等虾类样品中未检出EHP阳性。对TaqMan qPCR检测呈阳性的凡纳对虾进行组织病理检测,在其肝胰腺上皮细胞中观测到分散或成簇的EHP孢子以及处于生长阶段的EHP原质团。本研究表明,2021—2022年EHP仍在我国沿海地区养殖的凡纳对虾中流行,尽管其流行率较前几年呈下降趋势,但其对凡纳对虾养殖产业的危害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一直是甲壳类生物的高致病性病原。为了解市场上不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商业苗种病原携带情况及其抗WSSV性能,本研究收集了6个品牌的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分别简称为海南Z、海南S、广州P、广州Z、黄骅R和东营M),先进行包括WSSV在内的8种病原的检测,然后,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方式进行抗WSSV性能测试,并比较各组苗种感染WSSV后的平均存活时间、存活率以及累积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显示,6个商业苗种都不携带WSSV,部分苗种检测有潜在虾肝肠胞虫(EHP)和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各苗种感染WSSV后,平均存活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海南Z、广州P、黄骅R、海南S、广州Z、东营M。东营M感染WSSV后第4天达到死亡高峰,而海南Z在第6~7天到达死亡高峰,比东营M晚了2~3d。感染实验结束后,海南Z和广州P存活率最高,同为72.5%,而东营M和黄骅R的存活率最低。本研究表明,海南Z和广州P抗WSSV性能最强,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抗病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是由广西水产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2)。为验证该品种在河北养殖适应情况,2014年我们对该虾进行了生产性养殖试验。试验设三个平行试验组,每组试验池1个,对照池1个。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苗种和普通凡纳滨对虾苗种(俗称土苗)初始规格均为8万尾/kg,试验管理与投饵全部根据企业整个生产进度同步进行。试验结果: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36.4%,33.3%,36.4%,饵料系数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低13.9%,14.0%,13.8%。出塘成活率和肥满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试验证明,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具有较好的生长优势,在河北省养殖推广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青岛胶州市对虾养殖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出现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在90%以上,典型症状为肝胰腺发红、通过镜检排除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后,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PCR方法从病虾鳃中检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同时利用RT—PCR方法住同一批病虾鳃中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TSV)。结合发病症状,可以认定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造成了凡纳滨对虾的大规模死亡。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作为虾类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病原之一,会导致虾类生长缓慢甚至停滞,极大的影响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该文就虾肝肠胞虫的流行情况、致病机理、传播途径、检测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虾类肝肠胞虫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首次在天津被发现的过程,并且在新建池塘中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详述了养殖过程及结果,发现中华圆田螺、萝卜螺、浮游生物均可携带虾肝肠胞虫,探讨了虾肝肠胞虫感染的途径,给出了合理的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三大高产养殖虾种之一,目前已在我国广泛养殖。但由于近年来养殖密度过高、投饵过剩等原因,造成养殖水质恶化,对虾病害频发,给生产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通过对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旨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科学养殖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某养殖场随机选取了3个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池塘进行水质跟踪监测。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包括前期第1~28天、  相似文献   

20.
舟山地区大棚凡纳滨对虾生长缓慢病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地区大棚养殖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普遍出现生长缓慢、养殖成功率低的现象。为了查明该原因,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引起对虾生长缓慢的病因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270份病虾样本中,对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PCR阳性检出率高达85.19%,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检出率为0;所有采集的病虾样本中也未分离到常见的致病菌;54份正常的对虾样本中EHP和IHHNV均未检出。将病虾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获得的序列片段与Gen Bank中已有EHP相关序列相似性高达99.55%;病虾的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在虾肝胰腺组织中可观察到处于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EHP。通过上述研究,初步认为EHP是引起舟山地区大棚养殖对虾生长缓慢的一个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