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曾浩 《北京农业》2011,(24):5-6
通过选择6个代表性亲本,采用性状互补原则,配制5个组合,对不同世代的早熟性、丰产性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是最基本的,但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也存在,因此对早代中选材料进一步鉴定选择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得到的147个F2:14-F2:19重组自交系群体,对11个环境条件下大豆荚数性状相关QTL的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在6年11个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的多环境联合分析中定位了11个QTL具有加性效应,其加性(A)贡献率和AE互作贡献率都是微效的.联合分析同时定位到20对QTL具有上位效应,并发现上位QTL的2种作用模式,一种是同一连锁群上2个QTL间的上位性互作,另一种是不同连锁群上2个QTL间的上位性互作.鉴定出9个具有加性效应的QTL能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17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能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部分QTL的上位性效应解释的表型变异大于5%.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大豆荚数相关性状改良的候选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  相似文献   

3.
利用所构建的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 (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不同季节获得的水稻抽穗期性状进行 QTL 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检测到 3 个控制抽穗期的 QTL,分别位于 3、7 和 11 号染色体上,共解释 18.86% 的遗传变异,单个 QTL 的表型贡献率为 2.95%?10.56%,其中 qHD7-1 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贡献率为2.18%;另检测到 9 对具有上位性效应显的互作位点。本研究表明上位性效应对水稻抽穗期具有重要的作用,抽穗期的一些QTL对环境敏感,在实际育种上应利用在不同环境稳定检测到的 QTL 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疆长绒棉(G.barbadenseL.)胚性意伤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继代时间的比较与选择,确定了胚性愈伤进行悬浮培养的适宜生理状态;通过对悬浮液不同成分的选择、比较与改良,确定了悬浮液适宜的组成及悬浮条件;建立了新疆长绒棉新海3号、新海7号、282、K253、军海1号5个品种的胚性细胞悬浮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7个熟性不同的加工番茄品种的植物学特性、经济性状、果实性状比较,确定各品种的生长特性、熟性特征,为目前生产上不同熟性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家蚕的杂交后代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可获得不同的选择效果,累代添氟饲养直接选择法>蛾区半分法的间接选择法>常规饲料选择法,经7个世代的选择,添氟系和选种系的抗氟性均高于对照系,茧质性状则以对照系略高,但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7.
5199是一抽穗期比一般早熟大麦品种早20d左右的特早熟棱皮大麦,对4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F1、F2、B1、B2、P1、P2)的抽穗期挂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的出苗至抽穗天数及有效积温至少受3对效应大小不同,且存在互作效应的主效基因控制,迟穗性对早穗性呈部分生,基因累加效应起主导作用,5199的特早穗性受3对存在隐生上生效应的隐性基因控制,与其它主要目标性状无明显的负向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有应用前景的新杂交种,并在丰产性、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方面做出综合评价.[方法]于2013~2015年以江苏省地区种植的7个品种组合在5个试验地点产量结果进行分析,对初步证明有应用前景的新苗头组合进行区域内多年多点鉴定试验,以检验新杂交种在不同环境的产量稳定性和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结果]参试品种产量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从参试地点看出明玉1301、苏试51417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评价很好;苏玉41稳产性很好,丰产性较好,综合评价良好,相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空间,适合江苏省春夏播区域种植;苏玉29、苏玉39各试点产量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推广应用时应选择合适的区域种植.[结论]该研究为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两种捕食性天敌对棉虫及卵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阐述了我区两种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瓢虫和草蛉对棉田害虫的选择效应,通过选择效应分析表明:在棉蚜、棉铃虫幼虫、棉铃虫卵之间,瓢虫成虫、幼虫、草蛉幼虫均对棉蚜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嗜好.在三者猎物组配中,不同的试验组合模式下存在着不同的转换效应,结果为对猎物高密度下的捕食量显著高于低密度下的捕食量,其选择性指数D>1,Manly指数显著大于1,选择程度依次为棉蚜>棉铃虫卵>棉铃虫幼虫.  相似文献   

10.
玉米持绿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常用的9个自交系,采用双列杂交的方式组配了36个杂交组合,综合评价了辽宁省生产常用的9个玉米自交系持绿性的配合力,探讨了玉米持绿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绝对GLAD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同时受非加性基因的影响;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可以在同一群体中选择绝对GLAD大的后代;广义遗传力较高,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相对GLAD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同时受非加性基因的影响;遗传变异系数较小,不宜在同一群体中选择相对GLAD大的后代;广义遗传力较低,宜在晚世代进行选择。9个自交系的绝对GLAD和相对GLAD的一般配合力以及特殊配合力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组合辽5088/丹598的持绿性及其它农艺性状较好,有必要对该组合继续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瓜分枝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性状差异明显的4个分枝多的品系作为母本和对其具有互补性状的4个分枝少的品系作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16个组合,同年种植F2群体。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黄瓜株型杂交后代性状都有重要作用,且这些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均对杂种后代的性状起主导作用;黄瓜分枝性在F2代分离群体中呈现连续性变异而且符合正态分布,黄瓜分枝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由主效基因控制;黄瓜分枝性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兼有上位性效应,显性效应不显著,而且黄瓜分枝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较高。  相似文献   

12.
家蚕抗氟性双列杂交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氟敏指数和存活率为抗氟性指标,对家蚕的抗氟性进行了双列杂交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家蚕的抗氟性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但也有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不存在互作效应。显性位上基因分布是不对称的。抗氟性还受父本的影响,表现非母体的正反交差异。以存活经为指标的抗氟性遗传力估值为86.08%,以氟敏指数为指标的抗氟性遗传力估值为78.47%。  相似文献   

13.
水稻穗长上位性效应和QE互作效应的QTL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基于混合模型的QTL定位方法研究了由籼稻品种IR64和粳稻品种Azucena杂交衍生的DH群体在四个环境中穗长的QTL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上位性可能是数量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并揭示了上位性的几个重要特点。在本研究中,所有的QTL中只有两个没有参与上位性效应的形成,在参与上位性效应的QTL中,64.7%的QTL还具有本身的加性效应。因此传统方法对QTL加性效应的估算会由于上位性的影响而有偏。其它35.3%的QTL没有本身的加性效应,却参与了上位性互作,这些位点可能通过诱发和修饰其它位点而起作用。上位性的特点还包括,经常发现一个QTL与多个QTL发生互作;大效应的QTL也参与上位性互作;上位性互作易受环境影响。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比QTL的主效应更多次地被检测到,表明数量性状基因的表达显著地受到环境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人工控制的9种光温处理下,对76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根据自交结实率的光周期效应、温度效应和光温互作效应的分析,供试的两用核不育系中,占96%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可归为以下3种:(1)光周期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效应和光周期效应显著而温度效应不显著;(2)温度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温度效应显著而光周期效应不显著、光温互作效应显著或不显著;(3)光温互作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不显著,仅光温互作效应显著。在供试的粳型不育系中,有34.8%、13.0%和47.8%的材料分属上述3种光温反应型;在供试的籼型不育系中,有73.6%和22.6%的材料分属温敏型和光温互作型,没有一份材料为光敏型。结果表明现有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是多型性的。文中还对实用性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选择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用3个抗螨海岛棉与6个感螨陆地棉亲本配制36个F_1代组合,根据螨害级别进行了双列杂交分析。试验中抗螨性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占主导地位,亲本的抗螨水平与配合力效应十分吻合,3个海岛棉螨害轻,它们的配合力效应负值较大,陆地棉中以当地品种鄂荆1号的配合力最小。36个组合中抗×抗和感×抗表现抗,而感×感仍表现感,其中仅12个组合(主要为陆地棉×海岛棉)具有显著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在本试验中,抗螨性的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以加性变异为主,广义、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88和0.74,估计出一组显性抗螨基因。  相似文献   

16.
持久抗瘟性稻种鉴定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稻种的抗瘟信息流强度,选择长年代种植和经过病区协同进化稳定性选择的稻种,作为筛选持久抗瘟性稻种的供试材料。这些材料经多年在稻瘟病菌毒性小种(生态毒性型毒株)类群复杂,选择压力强等一组有生态稻作区代表类型的纬度性病区病辅鉴定和主要抗性组分测定所优选,再进行纬度性分离菌抗谱测定,将经受时空动态综合效应有效检验的稻种作为中选目标稻种,抗瘟信息追踪考证和系统综合分析(含基因分析)等方法,是持久抗瘟性稻种鉴定与评价的有效方法。选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指数、产孢量、成株期或苗期叶瘟严重度和穗颈瘟严重率4个组分,作为持久抗瘟性稻种病区病圃鉴定评价的有效组分和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玉米耐密性及耐密性育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实际出发,认为耐密性是优良玉米品种的重要性状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1.在高密度下,玉米植株下体间上,雌雄穗发育协调,结实性好是耐密型品种增产的内在机制;2.高上,株型紧凑,根茎强壮,抗倒,结实性好是进行耐密性选择的重要指示性状;3.耐密性育种不应仅局限于株型选择,而应将耐密性作为一个具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性连锁模型,分析了全茧量、茧层量、丝素量、茧层率、蛹重5个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基因显性效应、性连锁效应、母体效应以及各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相互关系,丰富了性状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试验表明在6个组合中加性、显性效应对子实产量及其构成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表达方式因组合、性状不同而异。上位基因重叠对某些性状影响较大,因此培育高子实产量纤用品种不宜在早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采用性状链锁模型,分析了全茧量,茧层量,丝素量,蛹量5个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基因显性效应,性连锁效应,母体效应以及各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相互关系,丰富了性状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