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探究不同旱养方式对公鹅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以同批孵化、健康的100只四川白鹅公鹅为试验对象,于120日龄时从中挑选60只体重相近的公鹅等分为2组(每组30只),分别进行笼养和网上地面混合平养,继续饲养至270日龄时屠宰并采集鹅睾丸及外生殖器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形态学结果显示:笼养组鹅左侧、右侧和双侧睾丸重量及其器官指数极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1),笼养组鹅右侧睾丸长径以及两侧睾丸短径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5);笼养组鹅外生殖器的自然长度和基部直径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5),拉直长度极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1)。组织学结果显示:笼养组鹅睾丸中精原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5),睾丸实质间质比、生精上皮厚度、支持细胞数量和生殖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混合平养组(P<0.01);笼养组鹅的外生殖器角化上皮厚度显著低于混合平养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鹅睾丸或外生殖器的形态学与组织学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且两种饲养方式下鹅睾丸与外生殖器的组织形态学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1日龄青脚麻鸡公雏1 200只,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进行地面平养和笼养的生产性能比较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笼养组末重比平养组显著提高4.00%(P<0.05)。在1~10、61~70日龄时,笼养组日均增重分别较平养组有显著提高(P<0.05)。在21~30、41~50日龄,笼养组饲料增重比分别较平养组饲料增重比降低6.64%、5.38%(P<0.05);1~70日龄时,笼养组平均日增重较平养组增加3.88%(P<0.05);平均日采食量、饲料增重比分别比平养组显著低3.57%、7.14%(P<0.05)。两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笼养对青脚麻鸡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胫长、胫围没有影响(P>0.05);笼养组半净膛率比平养组半净膛率显著提高3.28%(P<0.05);但同时腹脂率较平养组显著提高40.08%(P<0.05),笼养组胸部囊肿比例比平养组高5.82倍(P<0.01)。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70日龄海兰褐蛋鸡300只,随机分成2个组,笼养组蛋鸡采用笼养,平养组蛋鸡为地面平养,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两组蛋鸡试验期间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期间测定150日龄和180日龄的蛋品质和血清指标。结果显示:笼养组蛋鸡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平养组蛋鸡(P<0.05);笼养组蛋鸡的料蛋比显著低于平养组蛋鸡(P<0.05);笼养蛋鸡蛋黄颜色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50日龄笼养蛋鸡蛋白高度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80日龄笼养蛋鸡鸡蛋哈夫单位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50日龄笼养蛋鸡血清IgA、IgG和IgM含量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笼养蛋鸡血清新城疫抗体滴度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结果提示:笼养模式下蛋鸡的产蛋性能最佳,但平养模式有助于增强蛋鸡免疫机能并提高蛋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旨在研究淘汰笼养肉种鸡下笼后不同饲养密度及活动空间下其运动量和羽毛外观的变化规律,为肉种鸡的合理淘汰提供有效方案。试验选取50周龄体况接近的待淘汰的肉种鸡L系母鸡225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Ⅰ组(45只)、Ⅱ组(45只)、Ⅲ组(90只)和笼养组(45只),平养组放于饲养空间为12、24、24m2的隔间内,饲养密度分别为3.75、1.875和3.75只/m2,饲养周期为10周,分别在55、60周龄对各组鸡进行体尺、羽毛和运动步数测定。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周期内,平养组的运动步数高于笼养组(P<0.05),其中Ⅱ组>Ⅲ组>Ⅰ组(P<0.05)。(2) 4组鸡各部位羽毛评分得分最高为背羽;平养组羽毛总得分高于笼养组(P<0.05),其中,Ⅱ组>Ⅲ组>Ⅰ组(P<0.05);平养模式下60周龄时总得分较之55周龄增幅减缓。(3)相比于笼养组,平养组胫长有所提升(P>0.05)。综上,相比于笼养,平养组鸡避免了与笼具的相互摩擦,同时相同饲养密度下的鸡群总体活动空间越大,运动量增加,最终羽毛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罗斯308商品肉鸡屠宰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腿部健康的影响。选取1日龄罗斯308商品肉仔鸡公母1:1混合雏2400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为立体笼养、网上平养和地面平养3个处理,每个处理24个重复,立体笼养每个重复30只,网上平养每个重复36只,地面平养每个重复34只,每种饲养模式的饲养密度均为12.5只/m2。试验期36 d。结果显示:(1)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全净膛率、胸肌率、翅重率、腿肌率和腹脂率等屠宰性能均无显著影响,但地面平养组胸肌率有升高的趋势(P=0.06)。(2)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胫骨长度、胫骨钙含量、胫骨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立体笼养组与网上平养组间肉鸡胫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地面平养组胫骨磷含量。(3)不同饲养模式对肌酸激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饲养模式间为地面平养组>网上平养组>立体笼养组(P<0.05)。(4)地面平养组、立体笼养组和网上平养组间肉鸡脚垫评分与步态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立体笼养会降低鸡群的行走能力,地面平养易引起脚垫损伤。综上,本试验条件下...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产蛋前蛋鸡胸肌和腿肌化学成分、物理特征和感官评价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海兰褐壳蛋鸡9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蛋鸡在1~10周龄和11~20周龄时分别饲喂相同的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日粮,3个组蛋鸡分别通过笼养、平养(稻谷粉作为垫料)和散养。试验结束后,对蛋鸡屠宰,收集胸肌和腿肌进行分析。结果:平养和笼养组蛋鸡胸肌粗脂肪含量较散养组分别显著提高114.81%和74.07%(P<0.05),但散养组蛋鸡胸肌铁含量较平养组显著提高37.99%(P<0.05),同时胶原含量较笼养组显著提高25.28%(P<0.05)。散养组蛋鸡腿肌粗脂肪和能量含量最低(P<0.05),但散养组粗蛋白质、铁、锌含量分别较笼养组显著提高8.85%、40.26%和17.16%(P<0.05)。散养组蛋鸡胸肌硬度和韧性较笼养组分别显著提高42.69%和27.76%(P<0.05)。笼养组腿肌蒸煮损失较平养组显著提高8.01%(P<0.05),散养组腿肌硬度和韧性分别较平养组显著提高35.24%和133.25%(P<0.05)。与笼养组相比,散养组胸肌风味和咀嚼性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同时散养组胸肌总可接受度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散养组腿肌风味、多汁性和咀嚼性均显著高于笼养和平养组(P<0.05),同时该组总可接受度较平养组显著提高6.72%(P<0.05)。结论:散养产蛋前蛋鸡的感官指标表现最佳,同时腿肌和胸肌粗脂肪含量最低,粗蛋白质和胶原蛋白含量高,可以改善肌肉口感。  相似文献   

7.
不同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选用7日龄的Ross 308白羽肉鸡504只,3种饲养方式分别为地面厚垫料平养、笼养和网上平养,2个饲养密度分别为12(正常密度)和16只/m2(高密度),共6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试验期35 d。试验结果显示:1)饲养方式极显著影响7~28日龄和29~42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 P<0.001)。7~28日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为垫料平养>笼养>网上平养,平均日增重为垫料平养>网上平养>笼养,料重比为网上平养<垫料平养<笼养。29~42日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垫料平养显著高于笼养和网上平养(P<0.05),平均日增重笼养显著高于垫料平养和网上平养( P<0.05),料重比笼养<网上平养<垫料平养。在7~28日龄,高饲养密度有降低平均日采食量的趋势(0.050.05)。在29~42日龄,高饲养密度则有提高平均日采食量的趋势(0.050.05),且垫料平养的高饲养密度肉鸡的腿肌pH1最低。综上所述,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都会影响肉鸡生长性能,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但在垫料平养和网上平养方式中提高饲养密度会对腿肌肉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阿勒泰大尾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沉积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取90和270日龄健康、雄性阿勒泰大尾羊各6只,分别采集了90和270日龄时肾周脂、尾脂、腹部皮下脂肪组织样和血清,采用冰冻脂肪组织切片油红O滴染技术和Motic显微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测定脂肪细胞面积,并采用放射性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法测定了血脂指标.结果显示,90日龄时,阿勒泰大尾羊尾脂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高于肾周脂脂肪细胞面积(P<0.01),270日龄时,尾脂和腹部皮下脂肪脂肪细胞面积均极显著高于肾周脂脂肪细胞面积(P<0.01),但脂肪细胞的面积在尾脂和皮下脂肪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90日龄相比,270日龄阿勒泰大尾羊肾周脂脂肪细胞面积显著增高(P<0.05),而尾脂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降低(P<0.01);90日龄阿勒泰大尾羊血清中leptin和HSL含量极显著高于270日龄(P<0.01),而血清中AST和ALT含量极显著低于270日龄(P<0.01).结果表明,阿勒泰大尾羊从90日龄生长至270日龄时,肾周脂脂肪细胞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而尾脂脂肪细胞的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这种变化可能与血清瘦素、激素敏感脂肪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饲养方式对维扬麻鸡父系肌肉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不同饲养方式(网养、平养与放养)对维扬麻鸡父系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不同饲养方式对胸肌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油酸,然后分别是棕榈酸、亚油酸和硬脂酸。必需脂肪酸含量网养组最高,放养组最低。②放养组母鸡的胸肌硫胺素含量显著高于网养组,平养组母鸡介于网养组与放养组之间。③放养组母鸡胸肌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平养组、网养组(P〈0.05)。④放养组母鸡胸肌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网养组(P〈0.05);母鸡的腿肌纤维直径、腿肌纤维密度、胸肌纤维密度3个组织学指标在3种饲养方式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放养组的腿肌纤维密度、胸肌纤维密度都低于平养组、网养组,而放养组的腿肌纤维直径大于网养组与平养组。  相似文献   

10.
采用1日龄三水白鸭作为试验鸭用于研究肉鸭尾脂腺功能。试验组分别为旱养对照、旱养手术、水养对照和水养手术组。手术组试验鸭2日龄切除尾脂腺,饲养至42天屠宰测定。结果表明,切除尾脂腺均未对肉鸭生产性能、屠宰性能、梳羽行为发生频次和羽毛外观带来明显影响。切除尾脂腺,引起旱养鸭的腹脂率升高和水养鸭的腹脂率降低,6周龄水养鸭的法氏囊重和血清球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水养鸭胸肉的粗灰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而对旱养的没有显著影响。肉鸭梳羽行为发生频次与饲养方式及环境温度有关,羽毛外观与饲养方式有关,上述两指标与尾脂腺的存在与否均无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切除尾脂腺对腹脂率、法氏囊重、血清球蛋白水平、胸肉粗灰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程度与饲养方式密切相关。并且切除尾脂腺显著减少了肉鸭羽脂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朗德鹅血液性状与体脂沉积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朗德鹅为试验对象,分别测定70日龄时与脂肪代谢有关的血液生化指标和体重、胸肌含脂率、腿肌含脂率、腹脂率、皮脂厚度、肌间脂宽,探讨朗德鹅血液性状与体脂沉积和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所测性状中,公鹅体重和母鹅胆固醇的变异系数较小,所有鹅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的变异系数均较大。②极低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脂呈显著相关(P<0.05),与其它血液指标相关不显著。③极低密度脂蛋白与腹脂率呈显著相关(P<0.05),与肌间脂肪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胆固醇与活重、皮下脂肪厚度、肌间脂肪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密度脂蛋白与胸肌含脂率、皮下脂肪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肌间脂肪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说明,极低密度脂蛋白可作为培育低脂朗德鹅的遗传指标;甘油三脂可以作为极低密度脂蛋白选择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运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31头牦牛肉阜间区子宫腺的相关组织学数据进行了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除了妊娠151~180 d,牦牛肉阜间区子宫腺上皮高度随着妊娠时间的增长极显著降低(P0.01);妊娠期子宫腺管周长和面积非常明显增大(P0.01);不同妊娠阶段之间体积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先增加后下降,而表面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除了妊娠151~180 d,扭曲腺管和管状腺管的比例随着妊娠时间的增长分别非常显著地增大或减小(P0.01);分泌腺管的比例在妊娠期间有明显变化(P0.05),牦牛肉阜间区还存在嵌套腺管。结果显示,妊娠期牦牛肉阜间区子宫腺形态结构有明显的变化,子宫腺变的更大、更长,形状更加扭曲。  相似文献   

13.
用Lasota系ND疫苗分别于10、20日龄进行点眼免疫后采用SLAB免疫组织化学对鸡哈氏腺在新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疫苗点眼免疫后IgA、IgM、IgG型浆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Lasota系ND疫苗点眼免疫后鸡哈氏腺中(Harderian Gland,HG)中IgA、IgM、IgG型浆细胞的出现较对照组早,并于48日龄达到峰值,一免及二免后三种类型的浆细胞数量均极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IgA浆细胞的数量最多,IgM型浆细胞次之,IgG型浆细胞的数量最少。IgA、IgM、IgG三种浆细胞均散在分布于哈氏腺的间质中,且主要围绕各级管腔上皮及腺上皮分布,其中成熟的浆细胞紧贴腺上皮及管腔上皮分布。表明Lasonta系ND疫苗点眼免疫后可促进哈氏腺中的IgA、IgM、IgG型浆细胞的分化、成熟,这些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成分可通过上皮而被分泌到管腔中去,最后到达泪液中,在眼区及上呼吸道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脂肪源对填饲鹅肥肝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方案,将450只70日龄同批孵化、体重相近、健康的朗德鹅随机分成3组,其中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和Ⅲ组为试验组;每组均为150只,组内3个重复。Ⅰ、Ⅱ、Ⅲ组在超饲养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2%的鹅油、2%豆油和2%玉米油,研究不同脂肪源对朗德鹅填饲3周后肥肝生产性能、肝外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结果:①肥肝均重、肝体比和肝屠比Ⅰ组与Ⅱ组、Ⅲ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Ⅱ组与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料肝比Ⅱ组与Ⅲ组均低于Ⅰ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Ⅰ组最高,Ⅱ组最低,Ⅲ组介于二者之间。②屠体重、屠宰率、全净膛重、全净膛率等屠宰性能指标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腹脂重、腹脂率Ⅱ组与Ⅰ组差异显著(P<0.05),其它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皮脂厚试验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植物油组产肝性能明显优于动物油组,其中豆油组肥肝性能最佳,腹脂沉积最少。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明犬子宫和卵巢在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其组织结构及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表达的变化特征。应用Masson’s、VVG、PAS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乏情期、发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及卵巢的组织结构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LF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正常发情期犬:乏情期、发情期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分别为0.762 0、0.924 3;乏情期子宫固有层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发情期,发情期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乏情期;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清晰完整;子宫腺在乏情期时浅层管腔小,深层较大、腺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强,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变大、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有PAS阳性反应;子宫黏膜上皮在乏情期和发情期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但胞核位置不同,乏情期胞核位于中央,发情期胞核位于顶部。患子宫蓄脓犬: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为1.615 0;子宫固有层和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少于正常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大,且形状不规则,管腔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有淋巴细胞位于基膜,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弱;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较正常发情期变薄,且有断裂现象;子宫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胞核位于基底。LF在乏情期子宫腺上皮和卵巢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发情期,而在子宫黏膜上皮中发情期的表达水平高于乏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和卵巢中LF的表达水平均较低。综上表明,犬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的子宫和卵巢组织结构特点显著不同,LF的表达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果胶对28~70日龄扬州鹅生长性能、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及脏器指数的影响。选用18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28日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Ⅱ、Ⅲ组分别饲喂添加1.5%和3.0%果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和3.0%果胶显著降低了42、56、70日龄扬州鹅体重(P<0.05),显著降低28~70日龄仔鹅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提高了28~70日龄仔鹅的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果胶显著降低了70日龄仔鹅的胸深和胸宽(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果胶显著降低了70日龄仔鹅的胸肌率(P<0.05),饲粮中添加3.0%果胶显著降低了70日龄仔鹅的胸肌率和腹脂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果胶显著提高了70日龄仔鹅的脾脏指数和腺胃指数(P<0.05),显著降低了70日龄仔鹅的法氏囊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果胶对28~70日龄扬州鹅的生长性能、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及脏器指数具有不良影响,这提示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一些富含果胶的饲料原料,应当注意其使用量。  相似文献   

17.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肌肽锌(Zn C)对低钙性骨质疏松笼养蛋鸡骨组织结构和形态计量学的影响,试验采用250只24周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5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含钙3.55%),低钙组饲喂低钙日粮(含钙1.95%),试验Ⅰ、Ⅱ、Ⅲ组分别于低钙日粮中添加10,30,50 mg/kg Zn C,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每组剖杀10只鸡,取左胫骨中段作骨组织结构检查和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钙组中胫骨皮质骨上出现许多吸收腔,在吸收腔内和髓质骨小梁周围破骨细胞明显增多,骨吸收增强,导致骨质疏松;与低钙组相比,试验Ⅱ组中胫骨皮质骨上吸收腔减少,试验Ⅲ组中胫骨皮质骨上未见吸收腔,在试验Ⅱ组皮质骨外表面和吸收腔内及试验Ⅲ组皮质骨外表面均可见大量骨原细胞和成骨细胞,试验Ⅱ、Ⅲ组髓质骨小梁表面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形成明显增强。与低钙组相比,试验Ⅱ、Ⅲ组的骨小梁面积、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厚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骨小梁分离度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Ⅱ组的骨小梁周长、骨小梁数量高于低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试验Ⅲ组的骨小梁周长、骨小梁数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说明在低钙日粮中添加50 mg/kg Zn C能有效改善低钙性骨质疏松笼养蛋鸡的骨组织结构和形态计量学指标,明显减少骨量流失,对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产生积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讨杜洛克公猪和梅山公猪精囊腺和尿道球腺的组织学特征及精浆蛋白mRNA的表达,运用石蜡切片并通过HE染色,分别在光学显微镜下对75日龄、270日龄梅山公猪与270日龄杜洛克公猪的精囊腺和尿道球腺进行组织学观察;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精浆蛋白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270日龄梅山公猪与75日龄梅山公猪相比,精囊腺的腺小叶增多,小叶间结缔组织减少;270日龄杜洛克公猪精囊腺较270日龄梅山公猪有更多的腺泡黏膜褶皱和小叶间结缔组织。梅山公猪和杜洛克公猪尿道球腺被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腺泡密集且腺腔小;梅山猪在成年时尿道球腺腺小叶增大,小叶间结缔组织变少;270日龄杜洛克公猪尿道球腺腺小叶比270日龄梅山公猪小,而腺泡较大,且结缔组织更多。精浆蛋白PSP-Ⅰ和PSP-Ⅱ在精囊腺中高表达,在成熟的杜洛克和梅山公猪精囊腺中其mRNA表达水平相近(P0.05)。但随着日龄的增长,梅山公猪PSP-Ⅰ和PSP-Ⅱ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杜洛克公猪更多的精囊腺黏膜褶皱和更大的尿道球腺腺泡,增加了上皮分泌面积,有助于增加精浆体积,提高精子代谢率和存活率。另外,性成熟公猪中精浆蛋白PSP-Ⅰ和PSP-Ⅱ的高表达可能参与维持精子的代谢和活力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随机选取封闭式群养和笼养模式下28日龄塔里木乳鸽各30只,进行体重体尺和屠宰性能的测定,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塔里木乳鸽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群养模式下乳鸽各检测指标标准差较大,个体差异大。乳鸽体重笼养模式极显著高于群养模式(P<0.01)。体尺指标中除了胫长和胫围外,其他指标均是笼养模式比群养模式高,且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屠宰指标中腹脂重和腹脂率笼养模式低于群养模式,其中腹脂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他屠宰指标均是笼养模式比群养模式高,除腿肌率外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器官指标中除了腺胃,其他器官指标2种模式存在差异显著性,其中肝脏指数和肺脏指数群养模式高于笼养模式,其他指标均为笼养模式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笼养模式下,以心脏重与屠宰性状相关性最高,与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屠体重和胸肌重相关性达到0.6以上;群养模式下,以肝脏重与体重的相关性最高,为0.54,心脏重与其他屠宰性状相关性最高,与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屠体重达到0.7以上。综上,群养模式下乳鸽个体发育差异较大,笼养模式下乳鸽发育群体一致性较好;饲养模式对塔里木乳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